“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的“文化走亲东盟行”研究

2020-02-23 18:56刘芯瑜许燕滨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广西人文一带一路

刘芯瑜,许燕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近年来,双方加强战略沟通,共建“一带一路”,深化人文交流,妥善处理分歧,维护地区稳定。中国—东盟关系已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1]。在我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深化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阵地,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迎来了多重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先行,发挥人文引领作用十分重要且迫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12月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2]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要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发展良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际上,广西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融、血脉相亲,这种文化的亲缘性、关联性,为彼此打开了心灵的窗户提供了条件,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广西具有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文优势。”[3]如何充分发挥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势与功能,深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在提升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进程中,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值得深究的课题。

一、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现状

广西本土传统民族文化与东盟传统文化具有天然联系的相通性不胜枚举。如花山文化、天琴文化、骆越文化、稻作文化、戏曲文化、曲艺文化等。以骆越文化为例,广西的京族与越南的京族(越族)、芒族都同源于百越中的骆越,至今他们还使用相同的语言、服饰和习俗。再如泰国的泰族与广西壮族同根同源,泰语与壮语几乎能够直接对话,民间曲艺“莫仑”在泰国与广西两地都依然活跃等等。《岭外代答》记录了交趾(今越南北部)青年在农历三月三日聚会、对歌、抛彩球、定情定亲的习俗:“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4]越南这一习俗与广西的“三月三歌圩”如出一辙。可以说,广西与东盟国家这些具有深厚渊源的文化事象,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盟民众的文化心理乃至日常生活。

随着广西与东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全面深入发展,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关联性、文化亲缘性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东盟各国友人自发组织前来广西开展文化寻根之旅的团体越来越多。通过挖掘这些与东盟文化具有相通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展文化走亲,将远方的亲人朋友请进来,或是自己走出去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共述文化亲情,彼此“同享文化,共创未来”,可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无限机遇。

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各国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下,人文交流合作日益活跃,中国—东盟文化论坛、文化走亲东盟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中国—东盟音乐周、“亲情中华”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中国广西—东盟文博交流合作基地、中国—东盟文化产业(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东盟信息港人文交流平台等一系列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涌现,舞剧《碧海丝路》、邕剧《玄奘西行》、粤剧《罗摩衍那》《璎珞传》、主题晚会《风情东南亚》等一批反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的优秀文艺作品也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驱动,双方人文交流进入了全面、纵深发展的新局面,极大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民心相通,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人文交流的友谊之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前景广阔,前路漫漫。在梳理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尤其是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中,也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双方之间的人文交流活动相对零散,交流深度不够,尚未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古人云:姑家亲,真正亲,砸断了骨头连着筋,经常走动才会有感情。故而,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要在“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开创对外交流的新天地,与东盟各国建立更为紧密、更为亲密的关系,就必须从最柔弱的“人心”入手,加强精神文化层面的沟通交流,寻求精神共振。在民心相通视域中,“文化走亲东盟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与合作交流形式。通过“文化走亲东盟行”,精选能够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民众中引起内心共鸣或兴趣的文化样式,双向互动,深化人文交流,才能有效增进民心相通、民间相亲的良好国际关系,谱写“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尤其是中国—东盟互惠共赢的新篇章。

二、“文化走亲东盟行”的经验

2014年是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南宁市以此为契机,提出“文化走亲东盟行”的活动设想,并成功入选国家文化部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重大活动项目。截止2019年,该活动已举办5届,先后走进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老挝等9个东盟国家,给东盟民众带去了包括粤剧《罗摩衍那》《南派粤剧折子戏专场》《目连救母》、邕剧《玄奘西行》以及“中国—东盟优秀艺术家联合专场”等精彩的展演;还精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刺绣、渡河公、点米成画、剪纸、壮族服饰、壮医、米粉制作技艺等项目组合成广西壮绣展、南宁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展、传统壮医文化讲座、南宁优秀书画展等向东盟民众展示。在展览活动中,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东盟民众感受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成功实践了“以走促亲,以亲连心”的理念,达到了与东盟民众“同享文化,共创未来”的目标,得到了东盟各国嘉宾与友人的高度认可。2018年,“文化走亲东盟行”获得首届广西对外传播奖,这也充分肯定了该活动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借助“文化走亲东盟行”的平台载体,广西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各美其美的姿态走进了东盟大众的视野,改变了以往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散点”局面,形成了更为多元的合作载体和更为紧密的文化联系,充分展示了南宁在落实强首府战略,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构建重点面向东盟的对外人文交流体系方面的积极成效。综上所述,“文化走亲东盟行”在内容选择与开展形式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一)强化文化尊重,促亲走心

“文化走亲东盟行”从对方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立场出发,本着文化尊重的宗旨,大胆移植改编,使其在东南亚国家家喻户晓。对中国文化广有影响的经典戏剧《罗摩衍那》,以广西粤剧的形式讲述东盟民众熟悉的传说故事,引起了东盟民众深深的共鸣,极大地拉近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地民众的心理距离。“文化走亲东盟行”代表团每到一个国家,还与当地的艺术家开展联合演出,变单向的演出展示为双向的交流互鉴,使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特色鲜明的东盟表演艺术交相辉映,为探索中国—东盟艺术对话与合作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大胆尝试。以“文化走亲东盟行”印尼站为例,2018年,为庆祝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文化走亲东盟行”代表团受邀参加在印尼巴厘省举行的“庆祝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印尼艺术联合表演专场演出”活动,这是15年来,广西的文化代表团首次参加这一高级别的国家级活动。晚会以“和谐共处”为主题,通过《友谊》《多元》《共享》《发展》四个篇章,展示出了中国“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传统价值。同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梁素梅、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黄俊成等一批优秀艺术家展示了“硬桥硬马”“跳台”“铲椅”“双照镜”“高台穿心大翻”等邕剧和南派粤剧的绝技绝活;印尼的艺术家表演了印尼本土的传统舞蹈《加格尔舞》和双人舞《飞天》等。两国艺术家同台献艺,突出文化交流,既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效增进了双方的文化理解与民心相通。

(二)以多元非遗展示交流促进合作

“文化走亲东盟行”积极整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壮族刺绣、壮族服饰、渡河公、点米成画、剪纸、壮医、米粉制作技艺等项目首次集结一同走进东盟国家,并深入社区,与东盟民众零距离接触,并制作纪录片《难忘的友谊之桥》(印尼篇、菲律宾篇、缅甸篇、老挝篇)分别讲述四个东盟国家在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故事,录制南宁文旅宣传片《香甜之旅》《康体之旅》《蝶变之旅》《戏剧之旅》等在东盟国家进行宣传推广,在当地掀起了广西文化热潮。这些文化交流项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单纯的展示交流层面,而是积极主动与东盟相关机构接触,积极探讨合作途径。其一,壮医与新加坡同济医院就开展医学培训、设立项目站点、利用民族医药技术为社区民众服务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为今后双方在技术、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合作达成了共识。其二,壮绣等传统手工技艺与新加坡娘惹文化展示馆就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宣传、推广、技艺学习、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了积极探讨。其三,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希望能与南宁加强合作,把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面更多的先进经验带到老挝。这不仅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国家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之间有效、充分的交流,强化了南宁文化与东盟文化的亲缘关系,而且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对话创造了许多宝贵的机遇。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英也认为,“文化走亲东盟行”所推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并深入人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三)依托艺术工作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走亲东盟行”通过设置艺术工作坊环节,深入当地主流人群,与东盟各国的友人及嘉宾现场交流,将邕剧、粤剧等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表演身段、片段进行现场演绎。优美的身段、顾盼的眼神、舞动的水袖,引起了东盟友人的极大兴趣,纷纷踊跃上台学习、临摹,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东盟国家的艺术家也向中国艺术家传授本国最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如越南艺术家教中国演员表演传统剧目《老背少》,丰富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在缅甸,缅甸艺术家向中国艺术家教授了负有盛名的缅甸舞蹈基础动作。这些伴随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典民族音乐,双方艺术家们牵起手跳起彼此的舞蹈的活动,实现了文化共融,也激发了东盟友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缅中交流合作协会、缅甸国际教育中心组织了200多名学生观看并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当看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极大热情与兴趣后,表示希望能加强与南宁的合作,有意向带学生到南宁进行访学教学,让缅甸的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四)注重联接东盟友人培育流不走的宣传员

一是以华人为突破口培育宣传员。华人在东南亚的人数众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联合这些华人,共同传承、传播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走亲东盟行”代表团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社会中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粤剧粤曲为媒介,深入东盟各国华裔群体,与华人粤剧社团联合开展粤剧演出活动,以此推动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相关社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以高校青年为重点发展对象。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高校青年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代表着国家未来主流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走亲东盟行”将高校青年作为重点走亲对象,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他们培育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如在泰国艺术发展学院,邀请该校推荐并组织一批具有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基础的学生学习粤剧等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和音乐艺术。南宁派出优秀的戏曲演员和音乐演奏员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泰国学生进行辅导、教学、排演中国戏曲(粤剧)经典剧目,并创造机会,将这批教学成果带到广州等城市参加艺术节进行展示交流。这些流不走的宣传员必将成为广西传统文化扩大在东盟的影响力的有生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效果。

(五)“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驱动

“文化走亲东盟行”在走出去的同时,也积极“引进来”,通过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进行资源整合,邀请东盟各国的文化机构及友人到广西开展优秀戏剧展演、优秀艺术家个人专场、戏剧工作坊、艺术展览、剧评会、主题研讨会、戏剧大讲坛、院团长高峰论坛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以来,已邀请东盟10个国家的数十个文化机构、艺术院团及著名艺术家到南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泰国孔剧、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剧、缅甸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越南Tuong剧、越南Cheo剧、越南改良剧以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国的风情歌舞剧、话剧、儿童剧在“共绘和谐大美”(南宁)戏剧周汇演,积极彰显不同区域剧种的差异化特色,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同时增进了中国民众对东南亚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识,生动营造了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满园春色。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对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肯定。这充分说明“文化走亲东盟行”的“走出去”和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请进来”,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在增进“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中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六)构建长效合作机制打造优质交流平台

“文化走亲东盟行”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两大对外交流品牌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互融,由南宁市发出倡议,中国与东盟各大文艺院团及非遗传承保护机构携手,以“交流、发展”为目标,以“平等、自愿、互惠”为基础,成立了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截止2019年,已有86家国内外艺术院团签订了《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28家国内外非遗保护机构签订了《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各成员单位之间在艺术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科研、非遗保护、舞台技术等方面交流协作,共同打造协同发展、共赢共享的多边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依托这两大合作交流机制,2016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加强了彼此间的人文交流合作,迄今已成功开展交流活动100多场次。如2017年,邕剧、粤剧、川剧、祁剧等来自中国五省的戏曲艺术院团携手走进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与东盟国家艺术家开展联合演出,并将讴歌古代丝绸之路的灵魂性人物玄奘的大型邕剧《玄奘西行》带到越南金马剧场演出,传承“一带一路”人文精神。泰国、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家的成员单位也积极到中国学习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泰国连续两年组织青少年来南宁参加壮族三月三等交流活动。合作交流平台在弘扬中国与东盟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命运共同体方面起到了日益突出的作用。

三、“文化走亲东盟行”的效益分析

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文化走亲东盟行”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驱动,以演出、展览、学术研讨、工作坊为主,整合中国与东盟各国经典戏剧剧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通过走进剧场、走进社区、走进高校,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过程中向东盟各国推介了广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了东盟各国的特色文化艺术,传递了中国与东盟之间源远流长的情谊,带动了中国,尤其是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充分交流,深化了双方友谊,扩展、丰富了合作内容,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一)增进了民心相通

“文化走亲东盟行”以“文化尊重”为理念,以“走亲促心”为目标,深入挖掘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东盟文化具有关联性或能引起东盟民众兴趣与共鸣的文化事象走进东南亚各国的主流社会,强化互动交流,彰显文化尊重。它将广西与东盟紧密连接,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各美其美,共绘大美”的动人风姿,使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了生动彰显与诠释,大大拉近了广西与东盟各国的心灵距离,为双方的深入交往与合作注入了内驱动力。

(二)传播了广西好声音

“文化走亲东盟行”精选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捆绑,变单一文化为集合式文化集群,综合性地向东盟展示广西丰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相关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东盟大众心中,真正以文化营销广西,使广西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中发出更响亮、更走心的声音,进而强化中国—东盟的文化亲缘关系,提升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美誉度。

(三)扩展了对外合作空间

“文化走亲东盟行”实施的是点与点对接,让传统文化对话传统文化,是东盟各界人士对双方文化的关联性与合作空间提供感性认识的平台,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精准合作对接创造了更多的条件与机遇,扩展了合作空间。而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使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借鉴东盟各国在戏剧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文化产业开发运营的优秀经验,从而推动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振兴。

(四)深化了长效合作机制

“文化走亲东盟行”通过与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进行充分的资源整合,建立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有助于广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与东盟各国建立人文长效合作机制,以推动双方在文化互通、人才培养、人才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人文交流优质平台,为广西发展成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石。

(五)推动了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走亲东盟行”通过多元立体的方式向东盟各国推介广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国际传播新模式,丰富东盟各国友人深入、立体了解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渠道,为双方在文旅融合领域合作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如“非遗交流·稻作文化之花——米粉制作技艺走进东盟”交流项目通过现场体验以及宣传短片《蝶变之旅》、宣讲PPT《小米粉大文化大产业》和一些图片进行立体展览展示,用现代传播的手段,具象化地向东盟展示稻作文化之花——米粉制作技艺的魅力。展示的南宁米粉生产基地、经营模式、传承保护、博物馆等完整的生产链引起了缅甸、老挝等国米粉商的兴趣,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在米粉文化弘扬发展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旅融合与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性保护中得到弘扬。

四、提升“文化走亲东盟行”的品牌影响力的策略

以“文化走亲东盟行”为路径,大力推动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与东盟各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合作,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平台,提升广西民族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实现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但“文化走亲东盟行”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项目,要做出品牌影响力,需以创新为内驱力,多管齐下,不断延伸品牌影响。

(一)抓好“关键点”,切实加强文化“走出去”的顶层设计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宏伟的战略规划,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机构的具体谋篇布局,把构建面向东盟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推动文化“走出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入研究,长远谋划,应制定今后一段时期文化“走出去”的行动计划,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最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以各类节会活动为平台,全面展示广西优势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广西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好广西故事,传播好广西声音,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自己。要积蓄品牌优势,提升民族文化美誉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明互鉴人文交流平台。

(二)抓好“主攻点”,切实培育文化“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要注重培育各类社会主体,引导和扶持广西的非政府组织,深挖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与东盟文化的共同性、亲缘性。要加深对交流、传播对象的研究、了解,精准定位,科学施策,设计更多的能够唤起东盟民众心灵共鸣的项目。在“文化相通”的基础上,要与东盟各国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文交流,彼此欣赏、互相尊重,推动民族文化更深入、更多元、更有针对性地“走出去”,推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彼此共享文化、共同发展。要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建设,加大对社会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广西的跨国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要重视知名院团、文化企业、文化产品以及节会品牌建设,加大对文化行业各类品牌的保护力度。

(三)抓好“支撑点”,切实加大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保障

加大经费保障,建议设立对外文化交流专项资金,以有力保障对外人文交流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要加大人才保障,鼓励在邕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增加文化贸易及其相关课程的设置,并与文化企业合作创建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扩大基础性、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走出去”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选拔、聘用、激励机制;要加大技术保障,把加快推进“数字广西”建设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采用“文化+科技+创意”的创新形式,挖掘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提升文化创意设计的表现力和创作力,提升文化的传播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政府的宣传渠道支持,通过内宣、外宣的有效结合提高活动的覆盖影响,积极借助、利用各类新媒体,及时传递最新资讯,形成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模式。

五、结语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交流史,文相通,民相亲。“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又是人文之路。“文化走亲东盟行”立足“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强化文化尊重,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主动走进东盟民众当中,讲述、展示东盟民众熟悉的事与物,邀约东盟相关领域的组织和友人到广西展示交流,联欢互动,寻找双方今后能够合作的项目与途径,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各美其美,共绘大美”的动人风姿,使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了生动彰显与诠释,有力推动了中国—东盟的人文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了民心相通,实现了文化互通互融,让“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合作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广西人文一带一路
广西贵港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