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为一门传授母语相关文化、用法与历史的课程,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日常的交流与交际。还有引导学生怎样用母语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冥想。以母语为载体来不断加深自己思想的宽度,是语文学习的附加价值。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进行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故而在语文课堂中,现代文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是教学生怎样用母语描绘自己所身处的世界,更是教会学生怎样用母语进行思考与创作。
要谈论高中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就不得不谈论到高中语文的写作。写作是高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反馈,实际上也是学生日常阅读积累的二次发挥,教师能够通过写作水平的高低,来侧面观察学生对课堂阅读的掌握能力。其实抛开这些不谈,写作本身也是语文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写作不仅仅是考验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是对学生运用母语的熟练程度,涉猎书籍的广泛以及写作技巧掌握等方面的考验。倘若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现代文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学生也就无法在自己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很好的把握思想内容以及情感状态,把它准确无误的表现出来。倘若用现代文阅读来进行逻辑思维的教学显得太过于死板,那么在语文课题上适当的进行写作训练,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其实语文高考的改革,应当与教育课程的改革相适应。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情景式教育理念,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这种状况下,语文教师不能够只注重学生对优秀文化典籍的传承,而更应当注重在阅读理解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基于这种教育理念,语文高考的样式和题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而现阶段语文高考试题的明显趋向,就不再是单纯的考察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而是会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考察。就拿语文高考的全国卷来说,写作的分数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整张试卷的阅读量有了明显的上升。选择题部分不再是以往的语文基础知识考察,而是变成了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章以及实用类文章阅读后的选择题。从语文高考的试题改革不难看出,整个语文教学的未来趋向非常明显,更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相比以往更注重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考察。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语文高考的复习教学,就不应当汲汲于课本当中的知识,也不应当汲汲于经典古诗词和古文的理解与背诵。教师应当注重的,是对于阅读理解的方式与方法的传授。而这个传授过程,往往是包含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的。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所阅读的目标文本的主要内容、思想主旨等进行分析。譬如在2019年的全国III卷的现代文阅读中,就有对原文内容理解的正误选择,对原文论证正误的选择,倘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的训练,那么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高考试题时,或许会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除经典古籍之外的其它入选文章,都是经过千筛万选后保留下来的精品。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品味。但由于教材中选入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年代感,故而语文教学者在完全依照教材来进行教授的过程当中,或许并不能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2]。所幸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给了课堂教学一个非常宽广的拓展空间,可以令整个课堂的学习范畴以及思维模式都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如在《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中,有与“通感”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题的讲授时,便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荷塘月色》中出现的通感,而是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通感的手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是在以后自己的日常创作中,将这个手法熟练的运用起来。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并不是令学生熟练的知晓某一篇课文当中运用了怎样的特殊手法,或者表达了怎样的特殊情感,而是通过对课本教材的阅读学习,逐渐获得了整个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思路的培育。这才是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最正确的指导。
由于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导致语文教学者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不应当只注重记忆背诵能力的培养,也应当注重逻辑思维的引导。故而在日常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导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和阅读能力。所以在进行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学者可以给学生更加宽泛的自主性,不必像小学、初中的教学一样,紧紧拴住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完全跟着自己的思路走[3]。在阅读课程的教学中,太过于沉闷死板的课堂氛围其实是不利于思维训练的展开的。故而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不应当太拘泥于正确答案的找寻和公布,应当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就目标文本进行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评判和议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学生制造太大的精神压力,否则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会受到影响,教师应当把课堂的主导权让渡给学生,将自己归置在一个引导、指导的位置上,为的是不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太过偏激,或者太过于离经叛道。故而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以鼓励引导为主,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找寻到乐趣,而不是以回答出正确答案为目的来进行阅读教学,那样的阅读教学是不正确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众所周知,由于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导致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时长经常会受到限制[4]。但语文的教育改革,却是希望语文教学者能够引导学生多进行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这就形成了繁重课业压力导致的时间紧张与语文教学需求的大量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这是个必须解决的矛盾,但在整个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之前,这个矛盾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故而在语文教学者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立足实际情况,自身调配好课外阅读时间与学生课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在课堂上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效率。由于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取舍,以及阅读方式都没有很明确的概念,所以很需要语文教学者的引导和帮助。故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者可以进行和名著有关的讨论会,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喜爱的名著。这样一来,不仅在对名著的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现阶段高中生的审美意趣的指向。对于太过深奥或者不是很适宜高中生年龄阶段阅读的名著,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彩部分的阅读,或者导读、略读,对于适宜高中生阅读的,且篇幅量合适,又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名著,可以推荐学生进行细读,精读。这样有层次的、有详略的对必读的名著进行引导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网络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也成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工具。但由于网络的准入门槛低,且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高中阶段的学生又尚处于三观尚未建立完成的关键时期,倘若在网络上阅读了太多负面文学作品,或者进行了质量不佳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不仅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没有帮助,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对于语文教学者而言,对于学生进行的日常网络信息的接收,应当格外注意,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网络信息的接收,要学会如何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删选出适合自己,好的读物,避免学生受不良信息的诱导。网络能够给高中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但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网络综合考量,选择好的内容,摒弃不健康的内容,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
总而言之,基于课程改革的语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不仅能够令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语文的高考试题,更加从容的应对高考中有感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检测。语文教学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摆脱了死板和迂腐的窠臼,变得更加灵活也更加有生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