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妈妈们或爸爸们胆怯地爱着她的孩子。这种胆怯从表情里、从身体语言中、从交谈中、从暗含隐忧的笑容里、从察颜观色的眼神里、从故意蹲下的动作里、从回答孩子问题的迟疑不决里,都显露无疑。
当然,更多的人看到了家长的焦虑,家长们也互相看到了。今天,家长的焦虑是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不能摆脱功利主义倾向,焦虑就解决不了。而我还看到了焦虑表象后面的胆怯,这个胆怯现在还被藏在个人的心里,没有胆量大摇大摆地扩散在空气中。
胆怯的表现都有哪些呢?是一系列的“怕”和“不确定”。比如:
孩子揪了花园里的花该不该管?
教育家F说:要释放孩子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家G说: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不要对孩子说“不”。
教育家H说:要温柔而坚定,要让孩子有界限。
教育家I说:孩子的恶要适当得到释放。
教育家J说:马上制止,抓住教机,教育要在事件发生的当下实施。
家长的疑惑:孩子揪花是不是说明他爱花啊?阻止他是不是阻止了他的爱啊?孩子揪花说明他对自然很好奇,阻止他会不会打击了他的好奇心啊?破坏也是一种创造力,总是阻止他是不是他就失去创造力了啊?我温柔而坚定地告诉他不能揪花,可是不管用啊!有那么多花,孩子揪一点也没有关系。揪一朵是不是就不用管,揪多了再管?可是揪多少才该管呢?这是不是孩子在释放能量呢?孩子的小恶在这里释放了就不会做更大的坏事了吧?花揪了还会再长啊,这不应该算伤害吧?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制止,是不是已经错过教育契机了?
……
教育家有很多,于是家长的疑惑也很多。家长疑惑越多,就越依恋教育家。
看来问题好像出在教育家上。教育家错了吗?没有,说得都对。教育家和教育家之间矛盾吗,因为矛盾会让人手足无措。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出在学习者习惯了只知其然的学习方式,不追求知其所以然。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之一;出在父母们忘了身体和心灵,过度依赖大脑生活,依赖大脑就会依赖知识,就会依赖专家,从而失去自我。好像很爱学习,但学习的结果是把自己碎片化了;出在父母们不学习如何了解人生和人性,只学习教育方法。
教育家没有责任吗?有,他们打击了作为父母的自信。教育家为了让人们重视他的言说、信服他的理论,常常先指出父母们的过错,就像培训机构先指出你的孩子学习上的问题,然后提供解决方案,然后就是上万的钱进账。
教育家说:家长们,你们都错了,你们在阻碍你的孩子成长,你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差之毫厘的错可以导致缪以千里的结果,一个人的童年不可重复……这些话都让家长一方面充满自责,一方面感到压力,形成了一种后天的自卑心理。然后像纪昌学射那样,把分离焦虑、敏感期、心理感受、童年伤害等无限放大,使父母们面对孩子时患得患失、动辄得咎。
渴求完美的心理,也是导致父母自卑的原因。我们应该渴求美,而不是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只有美。允许自己不是完美的,允许孩子不是完美的,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到尊重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而尊重个体价值。个体价值被尊重,才会产生自信。为了使养育孩子成为累并快乐着的事情,请自信地做父母,父母有很多不是,但谁能说成就了一个孩子的到底是父母的“是”还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