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思路

2020-02-23 13:18彭建国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育

谢 霓,彭建国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我党在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正确判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需求在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样也深刻地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1]因此,我们需要重视高等教育本身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的不协调发展,也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并尽力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反映出的新问题,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造就更多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加充分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满足人民基本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加快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是当前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有大学上”的问题初步解决了,“上好大学”的问题凸显出来了。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首先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实际,以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为基点,把握好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我们认为这些新需求具体表现在从追求量到重视质、从关注“硬需求”到强调“软需求”和从注重生存到注重发展三个方面。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从追求量转变到重视质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矛盾的新变化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当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建国之初,高等教育在供给的量上严重不足,后来又因“文化大革命”使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进入了泛政治化状态,从而重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高等教育发展才回归正常的发展轨道,高校数量逐年增长,高校育人质量逐年提高。为了在量和质的方面能比较及时有效地满足现实发展所需,1999年开始实行了高等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硬指标”成倍增长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16年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各类高校共2 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达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的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48.1%,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准普及化阶段。这意味着“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随着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凸显,这样,“数量短缺性”的供需矛盾就转变为“优质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这意味着人民对高校数量的追求势必转向对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平均质量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在质量、结构、规模、效益上存在明显不均衡。一直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资,促进了教学规模的快速扩大,较好地满足了人民对高等教育量的需求,然而对质的需求的满足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需要在保证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质,完成由扩张总量的初级阶段向纵深优化布局的高级阶段转变。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从关注“硬需求”转变到强调“软需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尽全力满足高校数量增长、个人生存需要、社会经济利益等硬需求,更加需要满足高校质量的提高、个人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稳定等软需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说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就需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硬需求的基础上,对精神文化的发展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为个人全面发展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教育部公布的“2019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8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56所,位居世界第二。在新时代,人民对高等教育的硬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同时,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层次显著提升,需求结构不断升级,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要求尽可能地接受更好更全面的高等教育。当前,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较多关注学生在艺术精神领域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文化软需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这样就出现了不同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的着力点上存在差异,没有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状态。因此,高等教育发展从“硬需求”到“软需求”的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又一个体现。

(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从注重“生存”转变到注重“发展”

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2]人不仅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有思想、有灵魂、有精神的存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显示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客观地反映现阶段人民大众的新需求。因为在新时代,生存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将更加注重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广大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不完全是为了基本的生存所需,而越来越被个人的兴趣、情怀、理想所驱动。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从重生存走向重发展。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应努力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推动个体在科学、艺术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个体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指高等教育本身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二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的公平发展[3],这都意味着需要高等教育在区域分布、资金投入、师资水平、入学机会公平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公平抑或不公平是价值判断,其基点是机会、权利、自由、资源、效率、财富、荣誉、尊重、幸福的取舍[4]。优质的高等教育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个人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进步输送更多的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能及时、全面、有效地得到满足,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这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不均衡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东部和西部之间、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短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扭转。我国高等院校中的高水平大学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地方较集中,如在建设“211工程”大学时,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四川6个省、直辖市拥有了50%的“211工程”大学;同时,39所“985工程”大学,北京8所,上海4所,陕西、湖南各3所,湖北、山东、江苏、四川等高等教育大省也只有2所,而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13个省、自治区均无1所。2017年9月21日人民网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显示,“双一流”高校几乎都是原来的“211”“985”高校,只有25所非“211”“985”高校入选,并且分布也很集中,其中北京9所、上海4所、江苏4所。这种区域分布不平衡,影响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均衡

高等教育发展无疑受到国家经费投入的影响。以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为例,2013年北京、上海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5倍和1.94倍。同时,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3倍和3.02倍。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投入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种状况与“发展中均衡”,即优先扶持一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先行发展,以期带动其他基础薄弱的院校实现高速发展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密切相关。同时,部分地区办学经验的缺乏、高校结构的不合理设置,资金的投入并没有与该地区高等教育质量、规模、效益成正比,因这些因素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浪费与资金投入不均衡存在关联。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在年度经费、生均经费方面存在差距,实质上这是不同层级的高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的外在表征。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方面,不同区域之间的资金投入的差距尤其明显。基于这种情况,如果国家不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投资,那么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会愈加不均衡。

高校之间的办学经费差距和办学自主权差距越来越大,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一直有代表提出关于加大对地方高校支持的力度,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态势的提案和建议,呼吁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师资水平不均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前校长吉尔曼指出:“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取决于人数,更不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5]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师资水平,其中衡量师资水平的主要评判标准是职称和学历。从我国高等学校中专任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高等学校拥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等地拥有博士学历、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是西藏、青海、宁夏、贵州、内蒙古等地的数十倍,这说明我国高层次师资队伍在地区之间分布极不均衡。改革开放40多年来,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增大,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比如,中西部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地区的师资水平,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师资水平在东中西部之间的不均衡现状。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程度不断提高,对孩子以及自身教育日益重视。家长和学生更愿意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名校,所以高等教育的师资水平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师资水平在区域之间不均衡问题需要予以重视,并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衡

教育公平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6]。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不同省区考生的录取机会的不均衡。我国高招一直按照省份分配名额、划线录取,并且在属地的招生规模是最大的,而一个省区的高校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省区考生进入高校的难易程度,这造成了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优质教育资源令广大考生向往,这些地区的高校必须服务于当地的发展,必须以较大部分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当地考生的求学需要,其招生计划的一部分用于当地招录考生。因此,在这些高校招生计划总体不变时,这些地区之外的考生录入这些高校的分数要高一些,机会往往会少一些。比如,湖南作为教育大省,每年考生在高考中都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高校数量少的人口大省,升学竞争更加激烈。比如,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以前仅有郑州大学一所“211”高校,2017年新公布的“双一流大学”也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这就导致了该省的大量考生为了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不得不选择省外的学校。面对属地招生的阻碍,有的考生可能无好的大学可上。除此之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学习机会更多,进入名校学习的机会也更大,因而造成了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在高校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问题,这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比如艺术类教育需要学生花费相对较多的学习费用,对学生的家庭经济实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会失去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必须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政策调整,为实现公平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寻找出路。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梦想因其远大而美好,追求因其崇高而坚定。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迎接新任务新要求,致力于解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高层次的教育资源需求,这需要努力强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均衡,并从客观实际出发,有区别、有重点、有层次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优势解决地区之间师资水平的差异,改革高校招生机制,努力实现入学机会的平等,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均衡

大学是生产知识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来源地,更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高校本身要提供更高质量、更加精准、更为多元、更富实效的教育供给,强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分布均衡。首先,针对不同区域在高校数量上的差距,除了需要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以外,更需要在政策上的支持,吸引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工作,为该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其次,对于不同区域在高校教学质量上的差距,需要为在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保障,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去偏远地区工作,同时对偏远地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补贴,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上学,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最后,面对区域之间高校发展的差距,国家需要对一些高校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根据高校发展的现状,进行高校之间的合并组合,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资源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均衡,需要国家加大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去解决这一问题。努力改变偏远地区的教育现状,努力满足各个地区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建设更多高水平的高校、高水平的学科和高水平的专业,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二)有区别、有重点、有层次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对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有区别、有重点、有层次地针对具体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在我国,大量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这里名校数量更多、人才聚集更紧、资金投入更大,教育发展更快,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新疆、西藏、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家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投入大量的资金,给予有力的人才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是这些资金在实际分配中更多倾向于义务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获得的发展资金相对较少,且有限的资金在不同区域高校之间的分配更加倾向于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基于此现状,不仅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根据各个高校所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学校办学特色,像精准扶贫一样,提供精准的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对口经费支持,切实缩小区域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同时,还要采取规范有效的强制性措施,落实区域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避免由于地方政府乱作为和个别官员的贪污腐败导致教育经费被挪用等情况。因此,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需要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区别、有重点、有层次地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提高教育发展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充分利用网络超越时空的优势,解决地区之间师资水平的差异

随着现代化电子设备的广泛运用,人与人之间可以超越时空进行交流,网民数量快速增加,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在网络社会里,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多媒体教学成为常用的教学手段,智慧教学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智慧教学通过网络创造了高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获得个性化教学服务,由此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充实、教育效果的提升,进而提高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效益。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 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 984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这显示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也意味着网络运行速度的加快和上网费用的降低,高校网络全覆盖成为现实,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变得方便快捷。这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跨越时空进行教育合作成为现实。开设名校网络课堂,实行线上名师答疑,打破名校名师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有效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匮乏和师资队伍薄弱的问题,实现区域之间教育的即时互动,帮助普通高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和提供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育理念。针对普通非艺术类高校与艺术类高校之间专业师资水平的差距,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比如通过语音、视频、网上答疑等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进而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

(四)进一步改革高校招生机制,确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范畴。只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招生机制,使所有考生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同样的入学机会,才能实现“起点的公平”。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时就曾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7]如何确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呢?第一,国家需要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分配比以前更多的指标,扩大高校跨省录取名额。早在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就在招生制度上实施了重大改革,首次按照人口比例确定各个省的招生计划,这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具有试点性的意义。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表明,居住证持有人的随迁子女逐步可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意味着不同区域的不同阶层的人可以享有同本省学生一样的高考待遇,相对提高了跨省录取率。第二,对教育薄弱的地区实行“积极差别待遇”(正向差别待遇),招生名额合理投放,制定“补偿性”的政策。如在2018年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实施农村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分别由省属“211”高校和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重点高校承担,确保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第三,做到招生透明化,加强社会监督。严厉惩治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潜规则、走后门等不良现象。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和规范有序。并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让时间服从质量,坚持质量导向、问题导向,确保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增加学生的自主权”。对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招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同样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实现艺术类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双向发展。总之,致力于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的双赢,完善我国高校的招生机制,对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入学机会的平等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