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与路径

2020-02-23 11:19白继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教学法育人

白继中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1 课程与教学的重大变革演进

课程与教学的每次变革,都因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而演进的。也就是说,时代的诉求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背景。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规划的课程类型。回顾我国课程与教学的重大变革大体有四个阶段,变革的关键点都是在如何优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模式。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没有凸现职业教育的特征,在人们的认识中,高等教育不应是专门的专业化或职业化训练。在此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模式基本是理论与实践并行,课程教学是所谓“老三段”,即普通理论、专业理论及专业。实践教学仅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试验项目,而这些试验是专门为解决学生认知障碍而设的,真正的实践教学是最后一学期的九周毕业设计。

第二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理论服务实践的课程模式。由于技术进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流水线的产生,使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所以,应运而生了理论服务实践的理念,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生产实践上需要什么就学什么,以“够用”为度。

第三阶段,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模式。这一阶段是自动化技术的普及和对高技能型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作为课程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过程,形成了以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第四阶段,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新课程模式。该阶段是基于阶段三基础上的,具备工作过程系统化和行动导向等特征的,是更高层面整合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工业革命进入了4.0时代(人工智能化),智能化扩展到整个工作环境中,对职业能力要求更高,而这些关键能力只能在工作中学习和获得,同时又离不开高度灵活、个性化和数字化学习模式,工作岗位成了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岗位学习任务,把复杂的工作现实转变为一种学习情境,确保学习者成为教与学过程的主体。所以说,创设具有“学习潜力”的工作岗位是未来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课程建设大部分尚处在第三阶段。不过随着5G的到来,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也已提上日程。借省优质校建设的东风,我们在这次课程建设中起码要有现代课程的元素。例如在所有专业通识课程中加入“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或经课程整合,建设2~3门的“通用技术课程”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2 课程的定义及其内容

何谓课程?简单说,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它是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和技术,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谓之课程。

严格说,课程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通过课程教学希望学生发生的预期变化。它具有一种教育构想和蓝图的功能。具体有:知识、技能的目标、综合素养提升的目标等等,一般地说,课程目标由三维框架组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导的三维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即为实现教育目标,达成学生预期变化而组织起来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和经验、知识与技能。不过,要弄清这知识与技能是针对于何种职业岗位上的?技术是一个动态相对独立的系统。知识,被认为是有关世界的事实和如何解决问题程序的集合。因此,在课程内容结构上不单有世界事实和解决问题程序集合的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本原性关照个体生命的尊严和幸福。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促进个体存在的完满,开启个体人性的尊严与幸福。所以说,课程内容是守护我们做人尊严。它是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因此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必要留出充分余地,给课程一个独立空间。

(3)课程方式。课程方式,就是为有效传递课程内容所进行的组织与设计。根据此定义就涉及到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的选择与设计。在某种定义上说,方法比内容更重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认知论和方法论,目前普遍认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行动教学法、工作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教学手段由过去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到现在的投影仪、多媒体、PPT、微慕课、云课堂等等。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选择出一个适合我们学生的有效手段,使其很好的接受转化知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教师对教学装备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问题。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我们最终验收课程建设效果的。课程评价主要是指是否实现课程目标,达到学生预期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及其判断方式。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考核又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评价必然就涉及到标准问题。标准,是对事物所要达到要求的规范和统一。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对专业教学内容与学习标准及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包含普通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与学习标准。

3 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科学内涵就是两大部分,一是技能教学;二是立德树人。因此课程类型为两种,即技能教学类课程和立德树人类课程。

3.1 技能教学课程建设

技能教学课程建设的总思路应是:寻着职业知识源泉,从劳动岗位技术技能出发,科学循序地转化成教学事项的路径,做一系列教学设计。

其步骤是:

(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主要是产业或行业转型升级调查,岗位、技术手段变化调查,人才需求调查,人才层次调查,现有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调查,未来产业或行业预测等等。

(2)教育权审。根据社会调查,列出本专业对口劳动岗位的所有技术技能清单,由企业家、教育家权衡审定。然后对项目清单中的所有项目分层: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中技生……等等,将相应层次的技术技能清单归类打包。

(3)教学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相同专业基础知识技术技能项目,进行属性同类项合并,再由教育家将劳动技术技能转化成教学项目,以便有效传输给学生。这一转换环节是技术、是艺术、是科学,它会产生一个新的知识系统。根据认识论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采用何种手段?如何实施?以及学时、进程如何安排等等?这都是教学设计要做的工作。

(4)实践设计。由企业家教育家共同列出所有技术技能项目的训练项目,并将其分为熟练、会做、能做、知道怎么做,不需要学只知做等等层面,加以区分设计,然后分步实施。

(5)教材编写。要编写教材,我们得先弄清教材的定义。教材的定义也是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有变化。教材的最新定义是“供师生学习、分析、研究、探索用的基本材料”。它已经不是《辞海》中的定义“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从定义的这一改变,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开放性、分析性。这就为我们教材编写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索。

对于高职教育,同一门课程来说,要编写两种教材,即教学教材和实训教材。教学教材,编写时要根据方法论或高职教学法或行动教学法来组织内容(知识、技能);实训教材,根据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导书。

3.2 立德树人类型课程建设

立德树人类课程,实质是我们高职教育的质量学。高职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培养的人,是一个准职业人。因此,对于这类职业人教育的质量重点应放在立德树人上。我们国家推出的一大批大国工匠代表,从他们的简介中看出,大部分都是职业院校毕业的。这一现象给我们启示:这样的毕业生能到大师工匠的跨越,全是优秀品质支撑下的社会实践锻炼。因此,这类课程建设,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他涉及人文学科的大部分,即思想政治、历史、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典传统文化、教育学、方法论、孝悌文化等等,这是从课程内容上说。从实施教学上说,环境营造也是重要的。在什么环境下采用何种形式育人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曾有大师说,人才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的结果。好的课程,在好的课堂中,不拘形式,可以是场心灵的对话或是知识派对,师生之间达成默契,教学就会在场景里自然发生。因为环境文化是无形而浸润人心的育人方式。如入芝兰之室,不芳自香。

所以,这类课程建设大体应从以下着手:

(1)统筹育人机构。机构是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组织体系的总称。为更加有效实现育人目标的达成,应该创新统筹的育人机构,有专门组织付诸实施育人事务。在此试设想一下,是否可将“学生处”改为“育人处”,统筹育人事务?或“学工处”改为“育人处”,按教学系部在学生宿舍区设置“育人书院”实体,与专业年级对口管理。

(2)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何谓模式?是位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那种知识系统。管理模式就是管理经验与管理理论,管理目标(效果)与实践(技巧)之间的那种促成个体德性的内在完满的知识系统。

所以,要创新,寻找以什么方式能使一个“自由人”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这是我们课程建设要解决的课题。

(3)强化育人机制。机制,简单说就是各组织之间的相互联接、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按一定方式运转。现在我们倡导“三全育人”,那我们就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之间找到联接、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联系,按照一种什么方式来运转方能收到“三全”育人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制度,创新平台,使其有机的齿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环境。

(4)强健育人队伍。任何一个好的制度,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去执行。所以育人队伍的健康发展,乃是立德树人类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5)民族优质意识。所谓民族优质意识,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所以在育人过程中,强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意识,以提高我们民族文化自觉。

(6)重构素质课程。如果说前面1-4点是讲素质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支持条件的话,那么重构素质课程就是其内涵的建设。因此,在素质课程重构中的教材编写,是需重大改革。在具体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德、体、美、劳四个方面,要强化民族优质意识的教育,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与自觉。

总之,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如果把教育简单理解为知识技能的灌输与培养,那一定是我们高职教育的悲哀。

4 课程建设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院确定的教育理念是“成材不成器”的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走上社会能适应跨学科、跨专业、跨岗位的流动,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所以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的宽厚和知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成为“优质的材料”,走上社会,随时根据需求组装成有用的器皿,不让学生过早就受到某一专业技能的束缚。否则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充分体现出这一教育理念。

其次,科学的教育性的教材所含知识体系有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在课程建设中要得到体现:

(1)知识体系的编排原则由培养人才目标决定。关注时代变化的新要求、新挑战,与我们的课程目标充分的适配创设。

(2)课程内容的调适与创设,要求知识、技术技能、体系结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或增新,体现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课程实施知识化、理论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知识及职业伦理为核心的职业素质体系,充分融合起来,在“虚实”结合的推进中,凸现文化自信。

(4)构建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调适与创设的机制,给其一个真正空间与可能性的有效保障,以充分显示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领导力。

总之,在课程建设中,教育理念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定要做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人们知道,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其判断有两个标准,一是看教育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方面的充分程度;二是看教育在满足作为主体的人(个人与群体)的全面发展需要方面的充分程度。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也是根据这两个“充分程度”加以判断。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教学法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