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0-02-23 11:19闫世笙刘宇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格时代大学生

井 星, 闫世笙, 刘宇航

(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大学生人格发展带来了新的困境。因此,探索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是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所谓人格“是通过个体的性格、气质、能力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反映一个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文化各方面所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1]马克思在其著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格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而言的,被称之为“第四媒体”,其特征表现为交互性较强、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资源的可共享性、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应用、虚拟的社群性等。它充分应用新媒体技术,借助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很好地发挥了信息传播、社交和娱乐社会的功能。第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愈加丰富。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三种媒介的传播虽然互为递进,但仍存在传播不及时、互动性较差等局限性。而新媒体的出现更好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局限性,使传播者和收受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第二,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愈加丰富。从早期的QQ、MS、飞信发展到现在的微博、微信、客户端,再到专门的社交网站,例如人人网、Facebook,借助这些社交网站,尤其是以微信为代表的APP研发,其自带的小程序以及音视频交流,极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第三,新媒体的娱乐功能愈加丰富。我们不得不承认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例如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的创作,以及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APP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极大地发挥出新媒体的娱乐功能。

新媒体的这些功能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促进了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锻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养成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其次,新媒体为用户最大程度地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社会“弄潮儿”,极度渴望独立、民主、自由、平等,新媒体的出现正为他们追求主体自由的健康人格提供了渠道。最后,新媒体加强了大学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他们借助社交媒体来搭建关系网络,满足自我需求,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培育健康的人格。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格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一,大学生人格的表现形式更加个性化。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的年轻一代,且多为独生子女,加之从小受优越的生活环境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个性比较张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他们对于媒介的接触率逐渐提高,话语权也逐渐扩大,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极易被QQ、微信和视频客户端等携带的各种社会思潮所感染和引导,以至于其人格表现形式更加个性化。

其二,大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更具针对性。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方法通常表现为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而无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格塑造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无意识教育推崇的是一种平等主体的存在,其能够消除学生的叛逆与抵触心理,给其人格成长建设愉悦的学习环境。”[3]新媒体的发展,实现了信息传播从传统的“点对面”到现在“点对点”方式的转变,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而改变着大学生无意识教育的方法。例如,MOOC等网络授课新方式的兴起,使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选择更具平等和自由,通过教育方式的平等,最终达成人格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互动模式中,学生的自我觉醒和独立意识逐渐被培养,正是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无意识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大学生进一步完善人格。

其三,大学生人格的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化。“‘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4]新媒体时代模糊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关系边界,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空间也逐渐变得模糊化,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社会阅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对于网络世界中呈现的事件缺乏明晰的判断,极易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矛盾的误区,给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可见,大学生人格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新媒体的产物,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人格受到了挑战,面临着一定的人格困境。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格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1 社会互动的单一与单向度人格的形成

法兰克福学派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提出了“单向度的人”,即在当时媒介技术全面管制的局面下,由此形成的一批缺乏否定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人,他们只有物欲,没有灵魂,他们对社会只有屈从,没有批判。“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为。”[5]正如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库利在其“镜中我”理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自我在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评价的社会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基于自我认识,参与社会互动,最终促成抽象个体自我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通过社会互动,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稳定的联系得以强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得以巩固。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多以“点对面”的方式进行互动与交流,互动双方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彼此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方式,且交流成本低,交流障碍少。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以互联网、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的出现,人们之间的交流场域多为“虚拟”空间,交流主客体的多角色、交流媒介的多渠道、交流内容的多样式、交流效果的多反馈,尤其对于大学生,由于自身认知不足,对于出现的庞大信息难以选择、整合,为了迎合自我需求与社会认知的统一,他们必须通过最便捷的途径,以最快的思考速度来“过滤”信息,最终为己所用。然而,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以为借助网络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优选,进而消化吸收,实则绝大多数都沦为媒介的“奴隶”,缺乏理性认识与思考能力,最终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2.2 社会文化的多元与矛盾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而人格与社会文化也紧密相连,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发展与健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严格的把关,传播者一般为特定场域的“意见领袖”,收受者多为媒介可接触范围内的受众,传播途径单一化,传播内容常规化,传播效果共鸣化。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平台各抒己见,由此也出现了一批网络“意见领袖”,“公民新闻”也应运而生,开放的网络交流空间逐渐形成。

然而,由于新媒体之低门槛、弱把关、强传播等特点,使新媒体时代下的舆论生态局面被打破,形成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文化爆炸”的局面也相继出现。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的接受者也具有多角色性,不同个体对于不同文化的感知度与理解力也有所差异,当自身的认知与多数人的认知相一致时,他们就会勇于探究并接受这种文化;反之,则排斥该文化,由此形成“沉默的螺旋”这一心理态势。这在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社会一员,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且杂,他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面对某些热点话题,他们极度想要表现自我,体现自我的价值,过于追求结果,而忽略了科学探究的实际价值,最后适得其反。

2.3 社会环境的复杂与忧虑人格的形成

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格塑造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有序、规范的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锻造、凝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纽带”的作用,使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科技尚不发达,人们所处的环境较为简单,来自各方的压力尚小,人格发展也较为稳定。而在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开始变得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面对冗杂的信息以及来自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强大压力,使当代大学生极易产生焦躁不安、多愁善感、甚至抑郁寡欢的亚健康心理。正如近几年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轻生事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含着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人格问题。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走出人格困境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身上呈现的单向度人格、矛盾人格和忧虑人格,实质上是其“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分歧所致,也是其人格异化和人格认同的危机表现。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让大学生走出所面临的人格困境,关键在于实现个人自我教育、家庭启蒙教育、学校引导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的一体化。

3.1 加强个人正确感知的内化动力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在其著作《象征互动论》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这种自我互动要改变原来意义上的自我,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行为主体。然而,随着网络空间的开放,网络互动也成为一种常态,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这种常态互动也会发展成非常态互动,主要表现为人格的缺失与沦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要注重个体本身,要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循系统的道德规范,最终到达完美的道德境界。同时,大学生要提升自我修养,规范理论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培养问题意识,将外在的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支撑。

3.2 营造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在多媒体时代,正确、高效的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能够化压力为动力,保持轻松愉悦的精神状态,最终养成健康的人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倡平等与民主,采用科学积极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与之沟通交流,做到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同时,要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在锻造人格、修身养性的重大作用,加强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改善学校思政教学环境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的鲜亮底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6]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依然是是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也是社会的晴雨表,起着教育学生、引领社会思潮的重大作用。“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7]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关键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关注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启发学生多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传统经典著作等,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以思政课教学为主,同时加大对“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挖掘,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参考《朗读者》或《一站到底》等节目,充分体现学校大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切实利用好新媒体,真正将“媒介即讯息”这一理念深入大学生群体中,让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好媒介,做媒介的主人,而非奴隶。

3.4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实现了远程化、虚拟性和片段式,而由于网络自身的局限性,也滋生了一大片不良土壤,大学生在这片土壤中极易迷失自我。新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培育,一要加强网络法律建设,规范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在网络上肆意诋毁、侮辱对方人格、传谣、诈骗等行为严惩不贷,要以过硬的手腕和过强的本领促进网络空间的安全、规范和健康运行。二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要正确认识到“依法治网”和“以德治网”的密切关系,让正确的道德观作为反映自我行为的一面镜子,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借力互联网开展网络伦理道德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增强责任感和自律度。

“教育即生命,教育应当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启迪。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发展,从应试教育向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发展,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向现代的人格教育发展。”[8]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需要国家从大局出发,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密切联系人格教育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综合关系,加大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投入,突出典型,重视榜样的作用,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实现大学生健康人格之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并最终实现培育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格时代大学生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