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是当代“重视语言文字运用”教学改革的先锋,她的散文教学达到新高度,“语言品析”是其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她指出“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才是有语文味的,真正的语文课,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1]那么王君是如何立足文本,把教学焦点放在语言文字上?如何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的奥妙的呢?本文结合王君的散文教学课例,予以探究。
王君的散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常常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用“关键词”切入课堂,将教学焦点停留在关键词上,以达到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文本情境中的效果。
如在《老王》教学时,导入时便牢牢抓住关键词“活命”,由“活命”一词入手营造意境。引导学生赏析句子“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意让学生通过关键词“活命”二字,品析老王孤苦伶仃,被集体抛弃,不被同情,遭他人打击、嘲笑和诬陷,无家可归,无可奈何的苦味人生状态[2]。
在《敬畏自然》教学时,同样采用“抓关键词”的方式,通过关键词“狂妄”创造情境。提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狂妄’吗?如果遇到‘狂妄’的人你会怎么做?”[3]这种抓住关键词提问的方式,不仅引起了学生对“狂妄”一词的思考,更是将学生带入到王君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将“狂妄”与生活结合,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好地与课文中的“大自然”结合,王君又引出一个关键词“窃笑”,提问学生:“同学们懂‘窃笑’吗?”接着告诉学生“大自然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笑”,一下子将学生由“狂妄”一词带来的愤怒、不屑等冷漠意境转换到亲切温暖的母爱意境中。
在《散步》的教学中,再次运用了“抓关键词,融入意境”的教学法。王君牢牢抓住了关键词“我们”、“田野”、“散步”,由这三个关键词引出全文,并以此为依托展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场景[4]。抓关键词“我们”时,让学生聊文中“我们”是指哪些人,引发学生对主人公形象做更加具体的分析;抓关键词“田野”时,让学生聊田野,引发学生对田野上鲜活、充满生命力的大地的回忆,将学生带入到田野美好风光、无限惬意的情境中;抓关键词“散步”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回忆散步时的美好场景,激起学生对散步的渴望,进一步体会母孙四人散步时互相关心、体谅表现出来的美德,让人感受浓浓的生命意境。
“巧设疑问”是王君散文教学“语言品析”的又一方法。王君的课堂提问构思非常的精巧,每一个提问都有目的,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参与到文本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细读文本,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所在,推动深层面上理解文本服务。
在《老王》教学时,一开始便紧紧围绕老王的活命状态、语气神态、情感状态接连展开追问,把句子理解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类似于“活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的提问切入了学生的感受,更加有效地建立起生活经验与文本阅读间的有机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一下子被带入到“老王孤苦伶仃”的情境中,与文本真切交流。
在《背景》教学中,采用“提问导入”的方式,问学生:“你经常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一个成熟的男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父亲——成熟中年男性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文中“望父买橘”片段已经描写得很详细的情况下,提问学生“爬月台是怎样爬的?有哪些动作?”“爬月台时身体姿势、身材是怎样的?”“爬月台时穿着怎样的衣服?”[5]——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品析语言,从父亲攀爬月台时动作的费力中,体会父亲深沉的竭尽全力的爱,与文本更加深入地对话交流。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王君在散文教学中善于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加深学生对于人物内在精神方面的理解。
在《老王》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走进角色去理解文本。除了让学生角色扮演,读老王、读杨绛,还试图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读看客:“这老光棍,年轻的时候大约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要求读出看客对老王的打击、嘲笑、污蔑。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看客”的残忍,进一步体会在别人问起老王的家庭情况的时候,老王不知从何说起的困顿与难过。
在《散步》的教学中,同样采用了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抓住文中仅有的三处语言描写的句子——“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让学生角色扮演,朗读对话,要求读出角色应有的语气、动作、神态。文中主人公“妻子”没有对话时甚至创设对话,让学生试想“走大路还是走小路发生分歧”时,妻子会说怎样的话,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对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朗读方式无疑加深了学生对文中角色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所谓“发掘空白”,是指发掘文中“意犹未尽”的句子。王君在引导学生发掘文本没有说清楚的空白时,试图让学生与文本、作家双重对话,深度交流。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疑惑,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疑惑,搭建学生与作者、文本双重沟通的桥梁,深入地理解作品情感,进行深度灵魂交流。
在教学《老王》时,抛出句子“杨绛问他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却回答住那儿好多年了”。中老王答非所问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细微表达中,发掘出老王内心深处没有归属感,只有房子没有家的心酸,感受老王无家可归的悲凉。另外,杨绛尊重老王,和老王关系甚好,为何在老王死后“没有多问”?并且“心上不安”?王君利用这一疑惑,让学生在文本中反复体味,并且适当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交流。
在教学《背影》时,抓住“父亲来信”这一片段深入挖掘——我来北平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引导学生发掘父亲信中的语言矛盾——为何明明身体欠佳,甚至感觉身体支撑不了多长日子,但又在开头说自己身体平安?由信中“言语矛盾”引出“我”与父亲关系上的疑惑,进一步将文本与作者生活结合,发掘父亲与儿子复杂关系的过往,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看似生疏,实则掩饰内心深切思念的复杂心情。
总的来说,王君的散文教学,是一种品味语言式的艺术教学。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的方式感受文本的魅力,更是带领学生一步步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价值意蕴,使得散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本式教学,而是一种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已经远远超越了文本表层教学价值,语言品析的魅力正在于此——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感知语言和习得语言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