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传统文化的“三生”

2020-02-23 08:48
语文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生苍生李密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内核,也是学生开阔自身认知视野,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以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根本,从文化的内涵、需求出发,注重从生命中探寻人生轨迹,在热爱生活中体味苍生的冷暖,让学生感受到文人雅士“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人在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让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一、尊重生命:及时勉励岁月难回的勤奋

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告诉我们,生命是轮回不止的。面对生命的短暂,有的人是惋惜,希望自己“得永生”,有的人则是意气风发,希望在有生之年干出一番事业。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自己的勤勉来拉长生命的长度,只有这样,自己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教会学生尊重生命,这样能让学生在及时勤勉的过程中让生命价值更有意义,更加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中的“尊重生命”,更是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从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中感受到通篇“忠孝难两全”的思想,面对“忠”和“孝”之间的艰难抉择,李密唯有尽孝。为此,该表也被后人称为:“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不过,倘若细心揣摩就不难发现,文本中通篇闪烁着对生命的尊重,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李密的坎坷命运,特别是“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更是道出了只身一人的悲惨,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时候,更应该伺候祖母,让生命得以延续。如此多舛的命运,若是一般人,早就自暴自弃,浑浑噩噩,好在李密总能度过劫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着重阐述这种尊重生命的精神,让学生对“生而平等”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对珍惜生命、以奋发有为的态度善待生命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并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的热情。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从尊重生命开始,都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话题。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是一种存在感与获得感并存的精神财富。从尊重生命的角度理解“生而平等”,不仅能帮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平等、自由,更能为学生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一定的文化支撑。

二、热爱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淡

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更多带有一种闲适、平淡,有一种“胜似闲庭散步”的自由,更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阅读文学巨著,我们发现任何走心的描述都与人、与生活相关。换而言之,任何文学首先是人学,人学则应该以生活为基础。

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更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怀和人文元素很丰富,值得学生探读。特别是全文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不事雕饰,却质朴而有情,淡而有味,给人以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如文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句子可以说都与生活相关,无比真实地再现了生活的场景,里面的自然景观,清新明亮;人文景观,真实感人。这种生活可以说是作者的一种积累,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建构,体现了一种“平平淡淡即为真”的生活理念。

古人从简单的生活中悟出不平凡的道理,能够从相关的感悟体验中发现更多的不一样,更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品味生活的平平淡淡,定会产生从容之感。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发现自我,感悟内容,需要多引导学生在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道理,要教会学生发现平淡生活中的不平凡,要学会体会生活中的细节,感受生活中的美,这样,学生才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三、关注民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孟子《尽心章句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倡导的信念,而其中所蕴含的“关注民生”更是不可不知的道理。关注苍生,放眼世间百态,这无不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无不彰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

这种“关注民生”是建构我们“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例如,在教授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时,除了让学生体味到“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外,也可从关注苍生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五位烈士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感受到作者对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这种关注苍生的意识,无不彰显了仁人志士对百姓的关怀。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受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悯,体味到“壮士断腕”的豪情与勇气。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苍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我为人人”的价值观,能让他们感知“舍生取义”的丰富内涵。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悲悯意识,更要培养他们“为民请命”的勇气。这种“中国式的脊梁”是以济苍生为己任,是“舍小家,顾大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中国式的脊梁”,中华文化才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尤其重要,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情感,更要深思作者传达出来的一种“家国”意识,要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课文中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以奋发有为的态度善待生命。要让学生自我思考,学会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真实,感受平凡生活中的美。教师要教会学生关爱和悲悯身边的人事,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凡此种种,都是根植学生生命中不可丢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予以品味,亦有利于学生在深度揣摩的过程中强化识记,切实增强其语文综合运用技能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三生苍生李密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Deity Defying
DEITY DEFYING
苍生万物
居高不忘苍生
浅析初中英语课如何融入“三生”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浅析“三生”德育有效整合研究
你来帮帮我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