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的水平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教师应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接下来,笔者就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荷塘月色》一文的文本细读课堂教学为例略做分析。
在《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感知。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散文作品,描绘了其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荷花池美景,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向往并追求的一种和谐宁静的境界和作者对光明生活的憧憬。在这篇文本中,“荷塘”与“月色”呈现出交叉并列的关系,作者既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又写了荷塘上的月色。在文本细读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能够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正音,并解释词语,同时还要理清全文的结构。为此,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整体感知
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进行感知,初步理清文本的情节、人物和风格等细小的要素,并初步理解作品最本质的核心内涵。《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的景致,并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主要描绘了江南采莲的习俗与惦念江南的思乡之情,并表达了对于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且紧密,同时作者还将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文章明暗线交织在一起,情与景也充分融合在一起。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文本对比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本的比对。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下一课《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对比感受这两篇课文。通过对比,促使学生感受到《荷塘月色》虽然看起来十分宁静,却蕴含着一丝丝的心理波动;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虽然描写的是北国之秋的悲凉和清静,却蕴含着作者的喜悦心情。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荷塘月色》的情节、人物和风格等细小的要素,并初步理解作品最本质的核心内涵。
当完成了文章的整体感知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局部着手进行文本细读了。在开展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出学生这一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他们能够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共鸣,产生思维的共识,还要对照新课标,考虑编者编排的意图,并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个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从语音教学入手
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汉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声调。科学研究表明,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汉语言的声调特性,能帮助读者充分感受并体验到文本作品表达的内涵,从而增强文章整体的美感。因此,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教师首先可以从语音入手,引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的语音,然后结合个体读、群体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整体美。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中间三大段描写荷塘月色的语段,叠音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以及双声词“袅娜”就运用得很好,十分生动形象,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能让读者体验到文章具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优美语境下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淡淡的忧伤,从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热闹是相对的,理解也是相对的,只有孤寂和不被理解才是绝对的,进而理解作者所说的“热闹都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2.从文章的留白处切入
在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留白,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索文章的内涵。《荷塘月色》一文的开篇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至于为什么不宁静,作者没有细说,教师就可以据此巧设留白,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样的特殊情感,到底是内心的烦躁,还是表达出一种凄凉、愁闷,甚至是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的情绪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详细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然后通过对时代背景的解读,让学生与朱自清先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理解作者朱自清的复杂心境: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时局不稳,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引发了作者“性格与时代的矛盾”,表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一种思乡的哀愁和对光明生活的憧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鉴赏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独特写作手法,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充分感受到作者那种不能安心、苦闷彷徨的心情,从而有效增强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从文章的词句教学着手
在一篇文本中,词和短语都是词语,有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能凸显华丽的色彩,有的词语组合成的句子显得十分质朴,从而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的词语准确生动,富有韵味,同时还增添了朴素典雅气质。例如:“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阴森森”一词既描绘了环境,同样也点明了一种时代的背景:国民党反动派刚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上下充满了一种白色的恐怖。然后接着理解下面的句子:“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通过对这句话进行细读,读者就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共鸣:这句话写出了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特定情境下一种特有的心理,超越了时代的背景,具有人性的共通状态。通过细读这句话,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品鉴,并领悟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进而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文本细读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能够对文章中字词的读音、释义进行品判,促使学生通过品词判句,懂得、理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深化和升华文学素养,从而逐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阅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