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帆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近距离接触最多、沟通交流最频繁的教职人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党团建设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现状,笔者在此就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以下论述。
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达25.3万人。就笔者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期间,选择报考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而根据2020年数据显示,云南省公务员岗位数量仅为2709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招聘也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一个职位通常能收到上百份简历。
就笔者所带的毕业班中,有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学校学过的专业知识,在竞聘岗位时常常用不上,或者在工作岗位上难以施展自己的特长,岗位需求与专业培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一方面,由于学生在校期间缺少与社会的沟通,在获取招聘信息时,往往形式单一,每天查看的网站和参加的招聘会都很有限,经常遗漏很多有用的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未考虑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只在官网单一渠道发布,对信息的传播造成了障碍。
辅导员一般与大学生年纪相近,甚至很多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选择留校当辅导员,相似的大学经历和相仿的年纪,让辅导员与学生在择业方面能产生更多共鸣。大学生在大学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第一时间也会和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就笔者的个人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在对未来感到困惑,特别是在实习阶段遇到困难时,常常与我交流,我也运用自身的角色优势,与实习单位多加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和每位学生进行接触,与学生建立了亲近的人际关系。具体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家庭情况、个人特长、择业倾向是每个辅导员的职责。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个性化的建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择业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
辅导员作为一个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工作岗位,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以辅导员自身的影响力,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生自我提升的动力和就业择业的能力,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辅导员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升就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参加诸如辅导员技能大赛之类的竞赛项目,与同等工作岗位上优秀的前辈多加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身的特长。同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掌握招聘动向,向其推荐优秀毕业生,做好牵线搭桥的角色。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应该只是开个枯燥的交流会或者单纯的教材讲解。对应复杂的就业形势,辅导员应该推陈出新,灵活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就业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而不是快到毕业了才临时抱佛脚。从学生入学开始,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就应该加入就业指导的课程,提醒学生将来可能面临的就业状况。在每年的招聘季,就提前让非毕业班的学生了解、参加招聘会,并将历年的招聘信息、就业率、工作意向等汇集成册,待学生毕业时提供参考。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留意学生的工作意向与变化,引导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轨,在各类主题班会中宣扬最新的就业形势,将优秀的就业事迹在各种场合进行讲解、展示。
在长期的就业指导中,也应有层次的开展。面对大一新生,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制定职业规划。大二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交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大三年级着重开展校外实习,鼓励学生在实习岗位发挥青春活力的优势,积极肯干,积攒社会经验。
大学生在校期间,处于心理非常敏感的时期,心理状态往往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
首先,辅导员应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多学生之所以在毕业的时候觉得就业困难,往往是落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陷阱,自己心中的理想职业与社会上提供的岗位不匹配。或者被一些职业光鲜亮丽的外表所吸引,入职后才发现与之前的预想有落差,于是迅速辞职,不停地在各个职业间跳槽,内心迷茫,对自己产生怀疑。辅导员在校期间,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到各个行业的真实面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加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来,特别是融入建设昆明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时代浪潮中,搜集省市相关文件政策,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树立学生职业观的同时,宣扬国家政策,例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将学生的择业观念与国家的大方针大政策接轨。
最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面对想法较为丰富的学生,帮助其梳理职业主线,进行合理规划。而面对想法较为单一的学生,在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向其宣扬更多的可能性,开拓思维。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缓解他们的择业焦虑,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与学校一起在就业道路上为他们倾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