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从国家层面来看,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辅导员成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數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职业定位方面,把思想政治數育放在优先地位,强调“先树人,后树才”,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但当前社会评价对辅导员仍然停留在学生“生活管家”的层面,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明显不足。
当前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中,存在辅导员岗位人员工作较为被动的现象。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选择不够积极,在工作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仅仅将其工作当作自身适应社会的桥梁,未想过要长期发展,缺乏职业认同感。其次,辅导员个人发展与职业资源配置的矛盾关于辅导员晋升、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各院校还存在诸多待完善的地方,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適具有短期性、过渡性,量现出非职业化状态。少数辅导员通过努力成长为一名具备专业化知识的领域内专家,也往往会选择离开辅导员队伍,使得辅导员岗位不能留住真正专家型人才。
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求辅导员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數育和价值引领能力,能够正确引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在价值引领方面,要求辅导员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不脱离现实也不丧失理想,既有利社会发展又有利于自我成长;三是在学业指导方面,要求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四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求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前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还不能真正达到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一是多数辅导员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对自身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定位不清晰、职责不明确。二是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有待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普遍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专业性。三是辅导员工作缺少规范化的标准,辅导员更多是凭借自身经验或请教年长辅导员完成工作。
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还未能进行准确定位,无法认识到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晋升与薪资待遇方面缺失,逐渐使辅导员失去职业归属感,师资力量逐渐匮乏。教育机构规定,高职院校辅导教师的岗位数量不能低于校内学生数量的20%,但目前其教师比例不协调,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较重,使得效率难以提高。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建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相比于本科大学,其各方面能力不足,校内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分配还未安当,资金相对较少。由于以上因素,导致对教师的保障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和辅导员的晋级体系不完善。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对辅导员设立了考核评价机制,但考核的方面还不充分,缺少对相对教学专业的针对性。一些院校的考核人员将对辅导员的考核统一与校内其他方面的考核纳人一处,未能针对辅导员的教学专业特点等进行系统的考核,使辅导员考核机制的设立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其次,当前高职院校的晋升机制缺乏公平性,辅导员对其认同感不足。就辅导员属于教学的前线,主要负责教导学生、带领班级,与校内其他部门的职务相比,其工作任务量较大,但工资却相对较低。此外,一些院校对辅导员的能力不够认可,对职位具有一定的偏见,甚至有些校内的管理人员认为,能力差的人才会担任辅导员职务。受这样不平等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忽视了对辅导员的鼓励,对晋升机制的建设不够积极。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及时纠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对职业进行准确的认知。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改进,不断提高其专业的教学水平。首先,应强化自身的党建意识,高校辅导员的首要工作是引领学生正确思想及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任职期间应不断吸取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对政治理论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传送正确的思想理论知识,发挥出其引导的作用。其次,辅导员应在有限的时间进行无限的学习,时刻加强多专业的学习,进而满足当代多变化学生特点,提高职业的就职信心。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思政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为此,学校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各项规定明确、规范、科学,从而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更好发挥专业优势: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名誉班主任”“三个老师(专业指导教师、名誉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等制度,让专家教授、高校管理人员参与到学生管理全过程,在强化学生管理、助力立德成才的同时,引领辅导员提升管理和思政教育能力;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释放出来,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功能。
高职院校应合理依据教育机构的相关要求,将辅导员岗位按照正确的师生比例进行调整,使其工作量得到减轻,使教学工作顺利展开,提高辅导员的教学工作质量。另外,辅导员建设应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能力以及自身专业等方面,分层次、分类别地培养专家式辅导员。对于理论研究能力强的辅导员,可培养成研究型辅导员;对于在学生思想教育教学方面能力强的辅导员,可培养成教学型辅导员;对于有其他特长的辅导员,可培养成相应领域的专家。为此,要加强培训,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建立菜单化培训模式,定期选拔一定数量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学位或在职进修。此外,还应适当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要求,其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之外,应符合辅导员的职业操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在课余时间,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对政治教育、行为科学等进行适当的研究,通过实际的李理论知识进行自我武装,以积极自信的良好心态面对学生,进而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师团队。
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特色发展,挖掘内涵潜质,外树品牌形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色。设立“辅导员之家”,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开展学生工作案例研讨;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辅导员交流机制,通过评选优秀人物、先进典型等,促进辅导员交流与提升;指派辅导员前往网络新媒体公司、网络舆情管控机构、心理学及思想政治学教研单位等专业化机构进行调研学习,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重复性、流程性工作推送至学生,提升高校辅导员应对和处理网络與情事件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优秀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团队能够为培养新时期素质人才带来推动作用。落实打造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向新时期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目标不断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应将辅导员的晋升机制落到实处,根据教育机构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要求和校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师生比例,不断对其工作进行鼓励,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需要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职责定位、发展目标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要求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