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亓 王 航 仁青巴宗
僜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上、下察隅镇的10个边境村中,下察隅镇位于西藏察隅县境西南部,东南与缅甸相邻,西南与印度接壤,由12个藏族村落和6个僜人村落组成。本文以下察隅镇新村为调查点,该村共71户,270多人。僜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关于族源,也仅仅保留了民间传说:“以前有三兄弟,其母亲(阿佳尼)给了每人一本书,大儿子说要去很远的地方生活,二儿子说要去大草原上生活,小儿子则选择了在森林里生活,认为森林里可以打猎也可以采集野果。后来去远方的大儿子的后代成了汉族人,去大草原的二儿子的后代成了藏族人,选择森林的小儿子的后代则是僜人。有一天小儿子太饿了也没去打猎就把书本给吃了,所以导致他的后代没有了文字。”(1)内容由下察隅镇丁村村主任XDX、HN等提供。
经济生活主要指生计方式,是人类适应自然与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从微观层面讲,一个社会的生计方式决定着当地的家庭经济状况,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更是人们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据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显示,世界范围的僜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历史上的印度僜人较擅长民间贸易,经常进入我国西藏与藏族开展物物交换,如僜人用熊胆、藿香等交换藏族的牦牛、盐巴等,长期往返于我国西藏和印度之间,之后便有部分僜人散居于西藏。(2)内容由下察隅镇丁村村主任XDX、HN等提供。
冬季是僜人的狩猎季节,大部分男人上山狩猎,一是射箭;二是挖陷阱。挖陷阱就是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区域或居住洞穴附近挖一个几米深的大坑,在坑底插上数十根竹尖桩,掩盖洞口后,加以伪装。这样一旦猎物落入陷阱,尖尖的竹桩便会插入猎物体内。三是系绳套。即把细绳系结成一个圈套,伏在地面的草丛里,两端固定,专门用来套兔子、野鸡等小动物。僜人喜食鱼,捕鱼的主要方法是将口小腹大的竹篓放入流水中,鱼钻进竹篓后便无法游出。狩猎是僜人家庭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和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少数僜人家庭还使用同外界交换来的或自己制作的火药枪。
僜人传统手工业并不发达,没有形成完整的生产链,只是从属于农业生产。主要有金属加工、竹木器制作、编制生产和纺织生产等。纺织是僜人妇女从事的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纺织的原料多为家种或野生的火麻,织机简陋,操作原始,织出的麻布比较粗糙。用染有不同颜色的线,能织出简单的花纹和几何图形。僜人的牧业,主要是以家庭饲养为主,也没有专门的牧场。住房是杆栏式的两层住房,多建在平缓的斜坡上,上面住人,下面放养牲畜。
“氏族瓦解以前,僜人是按氏族聚居的,凡是本氏族经常开荒、打猎的场地,就被认为是这个氏族共有的财产。氏族解体以后,氏族公有的残余即以同姓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各姓之间打破了血缘界限互相杂居以后,人们仍然以某山林荒地属于某姓而相互嘱托,以阻止外姓人越界垦种或狩猎,居住外村的同姓人仍享有使用本村同姓公有山林的权利。人迹罕至的僻远山林则为全体僜人所公有”。[1]这些显然是僜人社会原始公有制残余的具体体现。僜人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经发生变革,从原始的打猎、采集野果、刀耕火种已发展为以精耕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生产力状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进步,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现阶段的僜人生活条件日益提升。外出打工的人数呈日渐上升的趋势,但主要还是以农耕为基础。三、四年前,政府派来挖掘机把田内石头和杂树移开,把原来几个小块的田平整成大块的田地,这样可以进一步推进机械耕作方式,减少人力劳作时间和工作量。用原始方式种植粮食,除可种的田地面积较小外,季节变化也是人们不能掌控的,粮食供应不足是常有之事。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一切,阻挡寒气的温室大棚在僜人的村落随处可见,过去冬季吃不到的蔬菜,如今也被摆上餐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离村落近的地方都有小商店,各种不同的粮食品种在商店都能买到。原来种植玉米、鸡爪谷、青稞、水稻等,现阶段种植种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油菜、大豆、黄豆等。在各级政府帮助下,僜人也种植从内地引进的水果种子,种植果树和各种蔬菜逐渐常态化。随着田地的扩大,产量也日益丰厚。此外,科技带来的还有饲养上的变化,原来靠打猎来获取肉食,现阶段可以饲养家畜来丰富肉食,禽畜的种类主要有猪、鸡、鸭,饲养的禽畜卖出后也可增加经济收入。
《西藏民俗文化》中这样论述到:“服饰,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识和徽记。服饰文化,是民俗文化中最富直观美感、最绚烂多彩和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 僜人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具有鲜明的特色。
僜人男士传统服饰通常是用纤细的毛线手工编织而成的。头上戴着头巾,用白色的或黑色的缠布缠成一圈,上身穿着编织成类似小马甲的上衣,以适应察隅温和湿润的气候。下体用小布块遮盖,是为了在狩猎时方便追赶猎物。男子光脚行走,常佩戴长刀,这是为了在奔波打猎时自卫。背上与长刀背带相交叉的是僜人自己编织的烟袋包,里面放着烟叶和火柴,还有烟管等一些小物品。男子的包用动物皮缝制而成,而女性的小包是用普通布料织成的。
据调查,现阶段的僜人男性服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从原先的佩戴头巾(僜人称格崩)到现在的佩戴流行帽(太阳帽、毛线帽以及各色各样的帽子),同时也有年轻的小伙子留着流行的发型。衣物分上衣和两条裤腿的裤子。此外,男性僜人也穿着流行的鞋子,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的落实,僜人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现代生活必需品。总体来说,如今80%的僜人都穿着便装,只有少数的老一辈人在日常生活中着传统服饰,佩戴长刀和长烟袋,配上无袖外套衬衣或长袖衬衫,穿裤子和鞋子。现在由于社会治安较好,佩戴长刀在大街上行走的人寥寥无几。烟也可以在家门口商店里买到,也方便携带,因此烟袋也少有人携带。
传统僜人女性的服饰特点有:头发常年用银制簪子或木制簪子盘着,额头上则是巴掌大的银片额饰。上衣是无袖高腰露脐的小衣裳,下身穿长短两个套裙,长裙达脚面,短裙则达膝盖上边。平时活动光脚行走,背上背着麻布编织的小烟袋。背包的带子上装饰着银圈,脖子上挂着白色小颗粒状的项链和硬币大小的银圈,还有小铃铛似的银圈项链。耳朵上挂着喇叭状的耳环。女性服装的设计同样考虑气候因素,厚薄适中。现代僜人女性的服饰较为时尚,她们的头发不再是盘着,而是有长发和短发等各式发型。身着传统服装的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都喜欢现代款式,光脚的习惯也不再盛行。僜人会在跳舞的时候穿传统服饰,其余时间都穿便服出行。
总之,如今的僜人已很少穿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是与其他民族无异的服装,只在重大庆典的时候会身着民族服饰。以前男女都会佩带长刀,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了,铁匠澳夏龙说,现在一年都很难卖出一两把刀,而他也是村子里仅有的一位铁匠。另一方面,僜人的服饰也不断地向着流行方向发展,能够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设计的服饰,是僜人引以为豪的事情。
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决定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传统的僜人居住在山上,靠打猎和采集野果为生。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产量极低,种植的农作物仅有玉米、水稻、鸡爪谷、四季豆等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会出现缺乏粮食的现象,需要靠自己的手艺编织竹具,如竹篮、竹晒、背篓等换取粮食,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是常有的。下察隅有很多的芭蕉树,芭蕉叶是僜人用来代替饭碗盛放食物的餐具,把芭蕉叶铺在地上,放上米饭和烤肉等,用手直接抓着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特别是温室大棚的发展,僜人饮食结构大有不同,在传统食物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种类,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现代化背景下僜人的食物与别的民族没有太大差别,都喝自己酿制的酒和市场上能买到的饮品,同时也会在其他民族餐厅购买食物,带回家食用。在健康知识普及之下,饮食禁忌不再严苛。耕作机械化和科学化使粮食产量提高,再不会出现粮食不足等现象。
传统僜人的住所是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用竹木搭建,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这种高脚通风的模式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温热湿润的气候条件,起到防潮的作用,缺点是屋内面积小,没有更多的空间堆放物品。现代僜人都在政府的扶持下,新建了宽敞明亮的多间钢筋水泥房,摆上家具,还有电视、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原始社会时期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马匹数量也很少,僜人仅靠双腿跑遍山林狩猎。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僜人最贫穷的家庭都有摩托车,通往村和乡镇的道路全程是水泥路或柏油路,各式各样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少数人家门口还停放着名牌小轿车。如今的僜人在党和国家各类优惠政策的扶持与自身努力下日子越过越好。
1.婚姻习俗
家族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婚姻的缔结和家庭的组成是家族形成、扩大的方式。僜人的家族是一个父系亲属集团。[2]在僜人的婚俗中,提亲是整个婚姻缔结过程中第一个带程式化的仪式。子女到结婚年龄时,男方家长选吉祥日,由舅舅或是叔叔带几个人去女方家提亲,协商两家结亲,定下财礼数量。提亲也就相当于订婚,不可悔婚,提亲结束后便开始筹备结婚事宜。现在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提亲的礼俗还依然延续。
提亲后就要准备婚礼所需的财礼及物品。首先是酒和肉,一般以猪肉和牛肉为主,也有野牛、野猪等。肉准备的越多越好,代表着男方富裕充足,也就代表新娘以后会生活得更好。虽然会有买来的饮品,但也会酿制酒给村里的老人饮用。原先所有工作仅靠双手劳作,如靠双手打谷子,酿制鸡爪谷酒等。现阶段与原先不同的是不需要靠双手劳作,而是靠机器用打米机来完成。礼品准备好之后再挑选吉日,由男方送到女方家中,专为女方家婚礼时设宴做准备。
“僜人传统的结婚仪式较为简单。迎亲时,男家的亲戚陪同新郎去女方家,在女方家住一夜,由女方家招待酒饭。”[3]这一观点与笔者调查时所获得的资料并不一致,现代僜人结婚仪式是双方家长和新人在一个独立的房间内立下誓言,外人是不允许参加的。这个重要程序完结后,男方家人为女方家设宴,而女方家也要为所有的来宾设宴,宴请的特点是肉食为主,所分到的肉食可以带回家。男方家的亲友第二天就回去,而新郎则要待在新娘家一周左右,再由新郎带着新娘回家。
因社会的发展,自由恋爱盛行,通婚范围扩大,僜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已不受限制。僜人嫁到别的民族的按照其习俗举行婚礼。平等、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正在僜人社会中建立起来。虽然现在婚礼习俗和仪式上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婚姻已不再是父母决定,而是自由恋爱结婚。现代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僜人传统的一夫多妻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文献中所载僜人推崇舅表婚的现象在现代也已经发生改变,所谓的舅舅并不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而只是同一家族中被称为舅舅的人。[2]
2.生育习俗
传统的僜人妇女,在怀孕的初期、中期和临产时需请巫师举行送鬼仪式。送鬼仪式在晚上进行,由巫师作法,念诵祷词,内容主要是祈祷怀孕期间无病无灾,生产顺利,孩子健康聪明,无残无疾等。[3]在怀孕期食物的禁忌很多,生孩子都是在家顺产,临产时,不论天气如何,孕妇都要走出门外,找到不易被人看到的地方生小孩,而不会在屋内生产。在生育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婴幼儿的死亡率很高,早产儿与婴幼儿夭折后会选择一片空地埋掉。孩子的命名有两次,一次是出生时由父母根据孩子出生时的特征取乳名,另一次是孩子长到四、五岁时取正名,主要依据孩子的个性特征、体型、爱好以及父母的愿望等取名。
现代僜人妇女在怀孕期,虽然有一些还是需要请巫师,举行送鬼仪式,但去医院做产检的居多,等到生产也会去医院顺产。孩子还未出生就要取好名字,因为在出生时,名字需登记在户口本上,所以命名只有一次,这一次命名则是以父母的愿望和爱意取名。过满月的虽然不多,但当孩子出生100天时,也有少部分人家会订蛋糕,给孩子买新衣裳,请一些亲戚朋友为孩子庆祝。此外,等到孩子过一周岁时,也会设宴备下酒肉,款待来道贺的亲朋好友。
僜人的丧葬习俗是传统习俗中变化最小的。僜人传统的丧葬方式分火葬和土葬,目前以火葬为主。据调查,僜人和与其关系极为密切的珞巴族一样,土葬是其千百年来奉行的传统葬俗。在僜人的传统观念中,人亡故后的灵魂集中在地底下,那里有如人间一样的生活社区,而且有太阳、月亮,是一个有吃有穿的好地方。人们同时认为土葬多了会发生洪涝灾害,而火葬可以避免涝灾。[3]时至今日,土葬并未完全消失,用什么样的葬法主要依据死者的死亡季节。在庄稼出穗至收割期间不会实行火葬,因为火葬时焚尸的烟雾会污染空气,会使庄稼减产,只实行土葬。
僜人实行火葬仪式时不是祈求灵魂升天,而是祈愿灵魂入地,烧尸时尸体必须面朝地面。此外,不管用何种丧葬方式,都要及时将尸体弯曲成蹲坐状,双膝抵胸,两手握拳抵住下颌或托腮。死者胸前放几粒鸡爪谷、荞麦、玉米等,表示可以带到阴间种植。另用衣服或竹席包裹尸体,再用麻绳捆缚,停放在死者断气时的房屋内,后移至专门放尸体的小棚里,家人要日夜守在小棚旁,给死者供奉饮食和酒菜。得知有人亡故,村里人会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到丧家慰问、帮忙和陪伴。按当地的风俗和说法,停尸和出殡期间都不能下地劳作,否则庄稼会受灾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出殡时,为了使死者的灵魂知道自己已经死去,需要在小棚外烧竹子使其噼里啪啦作响,通过响声提醒亡灵去往自己该去的地方。巫师则施术作法,在小棚周围跳跳转转,口中念念有词:“有的人不该死但是死了,该死的倒没死;你的岁数没到就死了,有的人岁数到了也没死;本来送个猪或鸡就可以不死”等。作法结束后才送到安葬地进行安葬,到安葬地后巫师给抬殡的人作法驱魔。[3]在现代僜人的丧葬习俗中,在家停尸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一般只停一天就安葬。葬法和仪式过程一直沿袭过去的传统。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僜人的生活几乎与外界隔绝。原始僜人在山林中打猎、采集野果的生活方式使其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与崇拜,也产生了万物有灵论。森林中野兽众多,都是僜人猎取的对象,僜人认为动物被杀后,灵魂仍然存在。因此,捕获的野兽和宰杀的牲畜的头骨不能丢弃,要将它们挂在室内,作为财富的象征。
僜人也认为巫师具有沟通人鬼关系的特殊能力。有人生病时不是第一时间去依靠医学解除痛苦,而是找到巫师作法或献祭。巫师有一套专门的服饰和法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串珍贵的兽牙,还有兽骨和孔雀尾翎做成的扇子。巫师送鬼时,认为鬼和人类一样要吃肉的,因此,送鬼时一定要杀生。鬼的大小不同献给鬼的牲口也有所区别,送大鬼要杀牛,送中鬼要杀猪,送小鬼要杀鸡。如果是为了治病的话,送鬼时需要杀的牲口由病情的轻重来决定。”[3]杀牲口还要一刀毙命,要是没能一刀毙命,会被人说成是没有能力,并不被尊重。
在僜人生活的地方,巫术流行,信巫师的现象较为明显。僜人认为,在大自然和人们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魂灵鬼怪无处不在,人的生老病死,旦夕祸福亦与鬼怪有关。因此,这就需要具有威望的大巫师来主持大局,以求平安康顺。家里若有人生病或去世,人们都会找巫师来解决问题。如今,僜人生病去投医的也有,而先找巫师作法,未果再求医的现象也常发生。在几个月前,受访者陈刚突然晕倒。其父母先请巫师来作法,杀猪献祭。巫师手持法器,在陈刚身边念念有词。待作法毕,父母再将陈刚送去市医院接受治疗。
僜人的节庆既与传统历法相联系,又无固定的日期。通常是每年七、八月庄稼收割后祭鬼送灵,春播前也有祭祀仪式,以求掌管庄稼丰收神灵的护佑,使庄稼获得好收成。现今,僜人虽有宗教信仰,但已较少举行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首先,了解宗教仪轨的神职人员越来越少,可以组织宗教性活动的人则更少。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僜人未能及时重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再次,僜人的宗教信仰倾向于巫师信仰,而巫师一般在三四个村落中只有一两个,数量十分稀少。
在现代化背景下,僜人的节日也与时代接轨。过春节的时候,较富裕的家庭会杀几头牛和几头猪,设宴三、四天,招待亲戚和邻居。家境一般的则会自行凑钱买些需要的物品,聚在一起庆祝。为了保护和传承僜人文化,政府设立了僜人文化节。文化节当天上午以僜人舞蹈表演为主,下午则是热闹的僜人聚会和聚餐,晚上又以舞蹈的形式作为收尾。过去僜人并不庆祝八一建军节,后来僜人村落旁边驻扎了军队,部队官兵过节的时候经常邀请僜人去跳舞,久而久之,僜人自己也开始庆祝这一节日了。
作为人数较少的未识别民族,僜人偏居边境一带,在较长时间中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僜人的民俗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地继承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不断创新,引导族群文化良性变迁,使僜人族群文化至今仍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