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2020-02-23 07:42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明民族生态

徐 牧

通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社会经济已实现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新时代党的治国大政方针之中,有助于国家发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改善民生,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出发点,解决物质精神文明与人民生活需求之间矛盾[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能够体现出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代表着我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寄托,可以有效促进各民族建设更加美好、安定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3]。

目前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内容还不够完善,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管理模式不够细致,依然存在破坏环境的情况,影响到了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土安全,并间接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和谐发展的社会经济保障体系,在保证社会进步的同时,充分考虑目前生态环境的资源承载力情况,更好地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命题中应有之义和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建设和谐美好环境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困难瓶颈,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4]。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稳定的保证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基础建设等因素的限制,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大部分民族地区都落后于东南沿海省份,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大多分布在国家的边疆区域,战略地位凸显,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5]。在这种情况下,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以保护生态为重心,建设少数民族边疆区域守护队伍,保护我国领土不受侵犯,保证国家的稳定发展,这是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的内在选择,也是提高国家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的有力保证。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

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族聚集区域大多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态保护较为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存在诸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等突出环境问题,容易引起自然灾害[6],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阻碍我国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以人民为核心,牢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不断为民族地区人民谋取切实利益,促进民族地区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的共同富裕,保证少数民族走向共同繁荣之路。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国家发展的资源基础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所处地势险峻,且开发利用比较困难,导致早期的人类开发范围有限,因此目前仍然蕴含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水力资源等诸多资源,成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后备储备基地,在国家的资源分布格局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7],因此要合理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发展地区产业经济,通过人民群众来创造经济发展建设的伟业,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的情况,这不仅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自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为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相关管理政策,现阶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重点关注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污染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被破坏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建设形势十分严峻。

(一)外在环境破坏问题突出

在经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社会部分群众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自然资源可以无限度利用,既不需要合理规划使用,也不需要进行循环补充,仅单纯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是以人民群众整体利益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由此造成人们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毫无限制,致使部分地区生态濒于危机边缘[8],这在民族聚居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最终导致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稳定性比较差,无法自然恢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在加强民族地区发展时,要做到以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出发,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此来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矛盾问题也普遍存在,不同之处在于冲突程度的差异,这种矛盾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如此。少数民族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地域宽广,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多样,经济发展后劲大,但是也存在着人口激增带来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环境生态脆弱的问题,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受地域偏僻环境恶劣的影响,许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使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民族地区难以满足目前合理、快速发展的需求。其中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产生行业发展速度不一致的现象,难以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关键,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要根据客观环境条件,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断优化地区经济管理模式,均衡协调与推进不同人群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缺失

在民族地区,由于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开展,已经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譬如在我国主要畜牧产业地区,随着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放牧需求已经严重超出现有草场的承受力,导致草场退化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从深层次方面分析原因,可以明显看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子,其只关注眼前短期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利益,加剧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文明。当今社会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以协调进步作为发展主线,实现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友好发展。生态文明形态与物质文化、政治思想以及精神文明并存于不同领域,主要强调人类自身科技与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处理能力。现阶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缺失,导致地区经济难以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的过程中,要贯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结合人类社会经济建设成果,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发展理念,着眼于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梳理明确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以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前提,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生态环境的指导方向,因此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民族地区的资源利用与环境开发过程中,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掌握科学的发展规律

少数民族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纵观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欧美等强国的发展历史可以为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有助于我国寻找一条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其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9]。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来讲,也要时刻贯彻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思想,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位置,结合自身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基础、科技水平等现实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文化产业布局,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系统,增大投资成本,依靠现代科学手段,提高人民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有效提升风险预判能力,使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规律[10]。

(二)以人民为中心,创新社会生产模式

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科技人才,把高投入低产出产业逐渐转向低投入高产出产业,打造高新科技产业链,才能提高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创新社会生产模式。在此过程中要提倡人民的互相学习,通过交流生产经验,推进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同时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模式的发展转型[11]。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创新社会生产模式,既是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历程,也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三)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生态理念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站在人民的角度,制定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和依法监督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文明建设中[12]。人民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因此要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制度,通过法律规定来维护群众管理自然环境的权利,不但可以调动群众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激发少数民族群众参与的热情,实现管理政策的精准实施,还能使监管部门迅速地掌握自然环境的管理情况,有助于及时制止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制订能够推进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管理力度,更好地构建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理念的强化,以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使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成为生态理念的践行者和环境保护的管理者,同时能够正确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融合生态保护理念,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建设氛围,同时要不断优化民族地区教育结构,培养出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发展。

结 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能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理论思想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传承着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坚持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念观点,可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断践行群众路线的先进思想。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性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措施的重要体现,还是促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步骤。民族地区在当代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可以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升,而且能够促进形成和谐友好型社会,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地区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从而更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兴边富民,增加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活力。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是保证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其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文明民族生态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