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读,流传经典
——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2020-02-23 06:52
语文天地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词母亲

王 蓓

随着“经典咏流传”的传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作为经典的诗文,如何联系当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结合学情,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如何让学生更爱,使教学更有效……这些都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笔者通过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现从诗句引用、诗词素描和诗文改写三个方面予以具体的阐述。

一、诗句引引引

“引”是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习主席在作品中就有很多的诗句引用,如《之江新语》中标题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倶温饱,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短短一段文字,以“为官”为主题,引用了唐宋明清四位诗人或政治家的诗句,从为官者的胸怀、志愿和决心,阐述了为官者应心存百姓、忧乐为民的从政之道。笔者就以习主席为例,引导学生朝这方面进行尝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通过引用,可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引用,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悟到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现实意义;能够引用诗句,也就能自然地迁移到对名句名段的积累和应用。给了学生一瓢水之后,学生很快拥有了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让名句熠熠生辉。如学生积累了《咏剡》名句:“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杜甫)之后,他的习作中就适时引用了此句。

近来天气总是阴晴不定的,前一秒还是万里无云艳阳天,下一秒就乌云滚滚暴雨来。因着天气的缘故,空气里总是弥漫着一股子闷热,燥得人透不过气来。才刚刚下过雨,空气里弥漫的潮湿感缓解了这份燥热,深吸一口气,清凉感自鼻腔扩展到每一处毛孔,心情也舒畅了许多。随意地出门闲逛,来到离家不远的大桥上,慢慢踱步于桥上,手指轻划过栏杆,带着一阵凉意。目光不由地飘向了眼前的长乐江。江底地平,水流缓和,虽少了心中剡溪的那份气势,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洪水来时,长乐江与澄潭江两江泄合之后,一条细长的银色带状水流隔开两江,南面浑浊而浪涌,北面清亮而波平,形成一江两流。中嵌银带,直到远处才融成一片,如此胜景,也难怪诗圣杜甫会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的感慨!

这篇短文借景抒情,在结尾处自然地引用了杜甫的《咏剡》名句。从学生对眼前江水的描写,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剡溪蕴秀异”的理解。引用诗句,不但使他的文章更为生动,而且加深了他对诗句的理解。长期坚持,必能激发其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从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美诗秀秀秀

智能手机中有款app叫“美图秀秀”。一张照片拍完后,用此软件,或美妆,或一键美颜,或磨皮,或皮肤美白,或面部重塑,一番折腾之后,颜值大增,甚至焕然一新,金身重塑。读诗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给诗歌来个“美图秀秀”。笔者就借用曾冬的《唐诗素描》,以《游子吟》为例来阐述此法。(曾冬此文,可以网上查到,此处省略。)

作者该文有四个优点,即:过程清晰。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瞄准针眼”——“缝衣”——“比试”——“扣扣子”——“嘱咐”,将母亲复杂的内心,用简洁而直观的方式,予以清晰地呈现。细节生动。“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交壑纵横的脸”“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艰辛和临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殷殷深情。语言形象,有诗意。“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灯的设置,勾勒了背景,呈现了母亲温暖的形象;长长的线,联系到长长的日子,并由此写出了母亲生活的简单和不易,水到渠成,自然而贴切;扣子联系到散播种子,比喻中呈现了母亲对外出孩子的期盼和希望,倾注了浓烈的情感,给孩子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母爱。有核心意象——灯。灯的意象异常鲜明,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它的作用:“灯”照亮昏暗的屋子,这是母亲缝衣服的背景,也借此勾勒出母亲的形象;“灯”是母爱的象征,“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显然,这灯就是母爱,给人以温暖;“灯”也是情感外化的手段:作者最后说“无论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唯一的方向,唯一的牵挂”,借助灯,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表达感激之情,也抒发了诗人的眷恋和报答的强烈愿望。

通过整体的塑造,局部的修饰,一首诗歌就像一张照片,被精心装扮,细心打磨,加深了对原诗的感受和体会,也秀出了作者的用心和智慧。经过例文引导,多次练习,学生既获得了一种写作资源,也逐渐强化了“美颜”“美妆”的意识。如写《登幽州台歌》,为强化诗人登台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天上,云朵依然在悠闲地飘着,太阳依然向着地面微笑,发出炙热的光芒。天气是那么明朗,而我心中却有一朵乌云飘荡,伴随电闪雷鸣,旋即也许是大雨滂沱。迈着沉重的脚步,我登上了幽州台。

这就是局部的打磨。为了形成对比,让内心的感受更为突出,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天气,以此和内心世界对照,并由此设置悬念:本来登山观景,参观古迹,应该是心情愉快的呀,可诗人为何如此的忧伤和沉重呢?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用心,也感受到他对诗歌的理解。

三、诗文转转转

转转转,是一款游戏,引用它只为说明在古诗文教学中,“转”虽难度较大,但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确切地说,“转”,就是文体之间的转换,简单地说就是改写。罗朗巴尔特说:“真正积极的阅读与写作基本上没有区别。”王尚文认为,对课文做一些大胆自由的创造性改编,也是一种对课文的特殊性教学方式,并且是一种非常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对话论》P152)。在现代作家中,聂绀弩《散宜生诗》有对鲁迅作品的改写范文,如《孔乙己》:“我原天下读书人,大患人生在有身。虽半秀才苦难得,第三妙手饿频伸。浑身瘦骨终残骨,满面伤痕杂泪痕。酒债今生还不了,咸亨粉板十余文。”这几乎是这篇文章的浓缩版。第一联是总写:写孔乙己身份,并引用老子名言写其悲剧的根源。第二联叙写其生平:难以进学,因饥饿而频频偷窃。第三联:承上,写孔乙己因不能进学并多次偷窃而带来的后果;抓住“瘦”“残”与“伤”“泪”,不仅写其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更可以看出其生活的变化。写得极为工整、巧妙。末联:以课文“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之句归结,余味悠远。虽未明言孔乙己的结局如何,但读书人之悲惨命运,亦可以见矣。这是较为成功的改写范例。

简单的“转”就是古诗词与现代文之间的转换。这在教学中尝试比较多,语文功底比较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悟,一篇美文便应运而生。如改写《望江南》:

月色朦胧,她彻夜不寐,眼前是一幕与夫君别离的情景。她与他,四眼对泣,依依不舍,无言以对。夕阳把万物染成红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万般不舍中,他们还是分了手。

鸡鸣时分,她似乎感到夫君已乘帆而至。于是,她怀着期盼的喜悦,起床梳洗。镜中的她似乎有点憔悴,她拿起胭脂水粉打扮了一番,然后画眉,梳理鬓发,插上发簪,换上新衣,饭也没来得及吃就来到了望江楼,想让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自己。

江面上的大雁一群又一群地归来了,江河泛着波浪,向江岸涌来,似乎想与江岸融为一体。江上来往的船只数不胜数。每一只都让她悬起希望的心,但是每一次都让她的心重重地跌落。过尽千帆竟没有一帆是她的夫君,怎能不让她失望呢?微风拂过,江边的水草随风摇动。渐渐地,她感到迷惘,面对这无边的江水,泪水不由得洒落下来。

直到夕阳西下,她的心也犹如石沉大海。她对这含情脉脉的夕阳不禁同情起来,似乎看到了现在的自己。脸上的胭脂已经淡了,她彻底绝望了。她感到肝肠寸断,眼泪干涸,灵魂已碎,徒留一具躯壳。只有那风还在轻轻地吹着,大雁仍在飞着……

短短27个字,经过学生的改写,成了这样一篇精美的抒情散文。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原词中女子期盼、迷惘、绝望等复杂心理的理解。

较难的“转”是指古诗和古文之间的转换。笔者认为《咏雪》一课,便可引导学生作这方面的尝试。先以梁恕俭教师的诗引路:“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直白乏味落俗套,未若柳絮因风起。”再讲解分析,提出注意事项,如适当押韵,语句整洁,尽可能不偏离原意,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明确的主题(见解或看法)等。经过修改,学生写的诗是:谢家寒日内集,相与讲论文义。俄而风飘雪骤,谢公欣然命题。“白雪纷纷何似?”众皆默想冥思。兄子胡儿答曰:“撒盐空中可拟。兄女以为不然,未若柳风翻飞。谢公大笑乐之,咏絮才高无比。”

这首诗能够较好地概括内容,句式整齐又押韵,巧妙地融入对话,使之不显得呆板,但明显不足的是,缺少了独到的见解。当然,对于初次尝试的学生来说,不应苛求。只要有“转”的意识,多进行练习,体会斟词酌句的艰难,养成锤炼语句的习惯,对理解诗词内容,深化情感体验,提高语言水平,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正像赵谦翔教师所说:“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一下旧体诗的写作,那么对学生掌握汉语言语音的韵律、提高锤炼语言的能力、把握布局谋篇的技巧等,都大有裨益。”(《赵谦翔与绿色语文》P73)

综上所述,“引”是基础,借此积累名句,丰富作文语言库存,巧妙引用,犹如画龙点睛,古今链接,更能交相辉映,使文章语言顿时添彩增色,同时在应用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秀”着眼于创,有创意,能优化,一经点染,境界全新,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尽管都是原有的材料,但每篇都有新的手法,寄托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解,“美颜”“美妆”的背后充满了作者的用心和智慧。“转”,是武侠小说中的“吸星大法”,根据原有的材料,做适当的改写,意思基本不变,但文体、手法、角度等都可转换,在转换中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培养斟词酌句的习惯,并由此提高感悟诗词的能力。

以上三个方法,只是古诗词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的部分,但如果能够善于运用,则可以在读写之间建立起桥梁,以写促读,读写联动,真正达到经典永流传。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词母亲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给母亲的信
巧用诗句育新人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