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霖籍贯家世与生年考

2020-02-23 06:42叶晨许富宏
语文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开化县籍贯楚辞

○ 叶晨 许富宏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夏大霖是清代著名的楚辞注家,其注解楚辞著作《屈骚心印》五卷被《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收录,可见其有独到价值。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对《屈骚心印》有颇为详细的介绍,说其“于音释文义为详,考定各篇写作时代,亦略有可采”,对其在楚辞学界的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说,夏大霖及其《屈骚心印》在屈原与楚辞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关于夏大霖的籍贯、家世、生卒年月等问题,学术界知之甚少。如姜氏说:“大霖,字用雨,号梅皋。清衢州西安人。”[1]179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夏大霖,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今属浙江)人。”[2]这两处文字皆袭自《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仅言及夏大霖之名、字、号与籍贯,未言及其家世、生卒年月、科第等更为详细的信息。这对研究夏大霖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查寻了一些资料,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探索。

一、夏大霖籍贯考辨

关于夏大霖的籍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清人纪昀在《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言其为“衢州西安”人,文云:“《屈骚心印》五卷,国朝夏大霖撰。大霖字用雨,号梅皋,衢州西安人。是编成于乾隆甲子,因林云铭《楚辞灯》而改订之。”[3]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皆沿袭之。第二种是衢州开化人。民国学者郑永禧在其所修《衢县志》卷十五《艺文志下·集部》中提出一个新说法:“查《开化志》,有岁贡夏大霖,当即其人。”[4]1264这里郑氏提到开化县也有一个夏大霖,就是著《屈骚心印》的夏大霖。根据郑氏的观点,夏大霖是开化人,其籍贯应定为开化县。开化亦为衢州辖地之县名,西安亦为衢州辖地之县名,按照籍贯地的确定一般以县为单位的惯例,夏大霖到底是衢州西安人,还是开化人呢?这个问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辨析与论证。

首先,纪昀对夏大霖自称“太末”人的判断有失严谨。今本《屈骚心印》卷首,夏大霖自言“太末夏大霖用雨氏注疏”,则夏大霖自称是“太末”人,太末也是考订夏大霖籍贯的线索。《汉书·地理志》“会稽郡”下,曰“秦置”,其下辖范围内有“大末县”,其云:“大末,穀水东北至钱唐入江。莽曰末治。”[5]大末即太末,秦时设置,可见太末是秦时县名。(光绪)《开化县志·疆域志下》“开化置县源流”曰:“衢本扬州地,封为於越,其西为姑蔑。《传》载‘弥庸建姑蔑之旗’是也。战国,属楚。及秦,置太末县,属会稽郡。”[6]66根据《开化县志》记载,秦后太末地名屡有变化,而其辖地也分合不定。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为婺州,以信安县置衢州”,后至“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县”[6]67。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衢属两浙路,领县四: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六年,以常山之开化场置开化县”[6]68。“明克元,改衢州路为龙游府。次年,改为衢州府。洪武元年,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衢州府隶焉,领县五,曰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皇清因之。”[6]68由此可见,秦时太末县大致相当于今衢州地域,自宋太平兴国六年以来至清,其地辖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五县,也一直未变。换句话说,清代衢州下辖五县地域基本上都在秦太末县境内。故其下辖西安、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五县在秦时都可称作“太末”。如(嘉庆)《西安县志·董序》:“西安……越姑蔑地,秦曰太末,汉曰新安,隋曰三衢,至唐则为衢州,为方今。”[7]333也是说清代衢州“西安县”是秦太末地域。夏大霖作《屈骚心印》,因屈原为先秦时人,为了与屈原时代相合,得“心心相印”之意,故因秦时地名而称“太末人”。纪昀等人因夏大霖自称“太末”就简单地断其籍贯为西安县,而没有顾及有可能是其他县,下结论时有失严谨。也或许因衢州整个地域在唐代时称为“西安”,纪昀以唐代地名而不是以清时地名断夏大霖的籍贯也未可知。总之,断夏大霖的籍贯是衢州西安县是不严谨的做法,也是错误的。

其次,据(光绪)《开化县志》,夏大霖是衢州开化县人。杨廷望《衢州府志》卷三十三《武功》记载:“夏祚,字永昌,开化梧坂人,智勇迈众。甲寅之变,纠集乡勇,分兵击贼,佐崔令三复开城,皆祚功也。督院李公嘉其能,檄授守备,不就。性甘肥遯,终其身以孝友闻。子三:大霖、大赞、大襄,并以文名。”[8]1120这里提到,夏祚有三子:夏大霖、夏大赞、夏大襄。今本《屈骚心印》各卷首有“胞弟大赞则参氏、大襄克成氏”字样,可见,夏大赞、夏大襄确实是夏大霖胞弟,由此可确定夏祚即为夏大霖之父。由《衢州府志》可知,夏祚为开化人。而查《开化县志》,确有夏祚小传。(光绪)《开化县志》卷八《人物四·武功》记载:“夏祚,字允昌,号庆菴,十六都梧坂人。智勇迈众,甲寅耿变,城陷,首招乡勇,分兵击贼,卫崔令崋,三复开城,皆祚功也。督院李公嘉其义,由乡练总檄授守备。事平,以亲老不就职。在家有减租焚券诸事,里人颂之。雍正六年奉宪祀忠孝祠。”[6]377籍贯是根据祖父长期居留地确定的,要确定夏大霖的籍贯还要追溯到其祖父。(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七·孝友》记载:“夏增耀,字裕之,十六都梧坂人。父祖惠好善恤,贫至破产,临卒,嘱子尽焚其贷券。耀承父教,拮据食力居。尝以忠孝节义作家训,故其三子祚以甲寅恢复祀忠孝祠,四子祉元举耆德。”[6]406“三子祚”应为夏大霖之父夏祚。这样,就可以得知夏大霖的祖父是夏增耀,他是开化县十六都梧坂人,与夏祚相同。十六都梧坂就在开化境内。这样,夏大霖之父、祖父都是开化人。由此可知夏氏祖籍就在开化。由此,夏大霖的籍贯当定为开化县。

最后,夏大霖之友毛云孙言其为开化人。毛云孙在《屈骚心印序》中言夏大霖是“开阳之暗修士”。“开阳”是什么地方?(雍正)《开化县志》卷八《艺文·记》存录邑侯朱朝藩《县令题名记》一文,开篇曰:“开阳建县,自宋太平兴国六年始……”[9]可以看出,开阳为县名,建县时间与(光绪)《开化县志》记载的开化县建县时间相同。又据杨廷望(康熙)《衢州府志》卷三十八《里行》:“张延晔,字蔚生,开化人,邑诸生。性孝友,好行义。岁甲申,开阳饥,米价腾涌……”[8]1192这里所说到的“开阳”即为开化。毛云孙说夏大霖是“开阳”人,实际也是说夏大霖为开化人。毛云孙为夏大霖同时代密友,所言足信。

由上三条证据可以看出,夏大霖自言的“太末”实际是指同是衢州境内的开化县,而不是西安县。夏大霖的籍贯当为今浙江衢州开化县。郑永禧在《衢县志》卷十五《艺文志下·集部》中按曰:“此书(《屈骚心印》)今尚有存本,首署‘太末夏大霖用雨疏注’……姚志依《四库提要》列入经籍,而本人无传。查《开化志》,有岁贡夏大霖,当即其人。称‘西安’者,或因‘太末’而误也。”[4]1264所言甚是。姚宝煃(嘉庆)《西安县志》无夏氏本人传记,恐只是根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才将夏大霖《屈骚心印》列入志内,不足为信。

二、夏大霖家世考

孟子说“知人论世”,研究《屈骚心印》,必须要对夏大霖生活的时代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研究。由于时代问题范围广,今仅限于其家世,略作考证,以期加深对夏大霖的了解。

曾祖父夏祖惠。上文引(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七·孝友》可知,夏大霖的曾祖父为夏祖惠。曾“贫至破产,临卒,嘱子尽焚其贷券”。贷券,俗说债券,清代一般经营钱庄或票号所有。可见,夏家颇有财产,在当地亦恐是小康之家。夏祖惠此人“好善恤”,临终时,“嘱子尽焚其贷券”,而家贫至破产。这种优良家风被其子孙传承。夏大霖注屈原作品,弘扬屈子的忠孝节义,应该与其曾祖奠定的优良家风有关。

祖父夏增耀,字裕之。夏家到夏增耀时几至破产,但耀承父教,拮据过活,而以忠孝节义传家。“故其三子祚以甲寅恢复祀忠孝祠,四子祉元举耆德。”夏增耀是夏家过渡兼传承人物,将夏家忠孝节义的家风传承至下一代。

父夏祚,字允昌(一说“永昌”),号庆庵。上引(光绪)《开化县志》卷六《兵防志》载:“(康熙十三年)六月初三日,吴正导寇攻城,严协千总郭明御之。崔侯密召乡团,应募者有生员郑大来、刘光汉,义民周冬古、戴兆麟、夏祚等,战于南门。”可见,夏祚没有取得功名,只是“义民”。(光绪)《开化县志》卷八《人物四·武功》、杨廷望《衢州府志》卷三十三《武功》可知:夏祚,其人“智勇迈众”,康熙甲寅(1674年),耿精忠据福建叛乱,由于开化南不远即福建地,故开化城沦陷。《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一记载:“(耿精忠)十三年三月,发兵反……陷开化、寿昌、淳安、遂安诸县……”[10]12854夏祚“首招乡勇,分兵击贼”,辅佐当时的县令崔氏,多次光复开化县城。夏景颐《屈骚心印·跋》中提到:“值甲子春,家君手辑家谱稿,颐侍焉。示及古来忠诚孝子与先大父庆庵公。康熙甲寅,闽变,佐崔主倡义兵三复开城事,重训颐。”[11]290当时的“督院李公嘉其能”,授予夏祚“守备”之官,但夏祚因奉养亲老,“不就”。夏祚也传承了夏家“焚券减租”的传统,“在家有减租焚券诸事,里人颂之”。雍正六年(1728年),夏祚“奉宪祀忠孝祠”,终其身以孝友闻名。夏祚忠于国家,忠于君上,一心守土,一意护民,这样的为人及其行为对夏大霖的影响很大。夏祚有三子:夏大霖、夏大赞、夏大襄,并以文名。《屈骚心印》每卷卷首注明同参者有“胞弟大赞则参氏、大襄克成氏”,与《衢州府志》所载夏祚的子嗣情况一致,可知夏大霖为夏祚长子,有二弟夏大赞、三弟夏大襄。

叔父夏祉。夏祉乃夏增耀第四子,其品行享誉乡里,被誉为耆德。其具体事迹不详。

弟弟夏大赞,字则参。(光绪)《开化县志》卷九《人物七·孝友》记载:“夏大赞,字则参,邑庠生。少失怙,事继母以孝闻。及父卒,兄操家政,有诱与兄分爨者,辄拂然怒。妻偶触其继母,弃之经年。及改悔,母屡为言,始琴瑟如初。常设《救荒策》以免饥。营家庙,精诚所格,相传始祖见于梦云。”[6]406夏大赞对兄长恭敬友爱,侍奉继母以孝闻名。

弟弟夏大襄,字克成。(光绪)《开化县志》卷八《人物六·文苑》记载:“夏大襄,字克成。幼嗜学,博通经史。补饩,试辄冠军乡闱十科。雍正癸卯,荐而未售。为人性慷慨,遇岁歉,出粟赈济。后筑别业于芝田,延师课儿,呼诸姪孙与同学,悉教以俭。遇人忿争,则是是非非,数言俱服。”[6]393夏大襄博通经史,为乡试冠军,但未能为官。为人慷慨,尝行赈灾之义事。

子夏景颐。夏景颐曾为《屈骚心印》作跋,记录了其父的一段训子之语:“传家以忠孝为本,则元气不坏,家亦可保,国亦如之。以屈子之为人,朱子论其有王佐才,乃见废弃,忠心忧结,作《离骚》以没于汨罗。至今睹其文,如见其人其心,余未尝一日不存于寤寐也。”[11]290

夏大霖的家世,自太祖夏祖惠始,夏增耀、夏祚、夏大霖、夏景颐五代辈,一直以忠孝节义为立家之本,常行减租焚券、出粟赈灾等善事,夏大赞、夏大襄在当时也皆以德行或义举闻名。夏大霖少年失怙,于父卒后操理家政,兄弟和睦,事继母以孝。毛云孙《屈骚心印序》中说夏大霖“养心正而约礼纯……此即其心印屈骚之根柢也”。夏大霖为人中正,论骚多从忠孝角度阐发,这与夏家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

三、夏大霖生年考

关于夏大霖的生年,目前所见材料均无确切记载。《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以及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均未言及其生年与卒年。《楚辞著作提要》中提到夏氏生于康熙中期,卒于乾隆初年[12]176,这个判断大致不错,但并未明言具体年份。其实,夏氏的生卒年信息在其著作《屈骚心印》中略有透露,笔者根据《屈骚心印》的版本信息及书中序言、自述等内容,推算出夏氏生年及卒年的大致区间。

首先,根据《屈骚心印》的成书时间,可知夏大霖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前。目前已知清代《屈骚心印》的版本有三,一为雍正十二年(1734年)刊本,二为乾隆九年(1744年)一本堂刊本,三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本堂刊本。《屈骚心印》卷首有毛云孙序,作于雍正十二年。由此可知该书成于雍正十二年或之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言“是编成于乾隆甲子”,指的是乾隆九年的一本堂刊本,言“成于”,大约是未见雍正本而误[12]176。由此可知,夏大霖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之前。

其次,根据《屈骚心印·自述》的相关内容,可进一步推算出夏大霖应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三十六年(1697年)之间。夏氏自述中曰:“愚弱冠时,妄稀古学,而读林注之《楚辞灯》,惟训是信,更不疑焉。”[11]11又曰:“以康熙丁酉授徒,有以《湘君》《湘夫人》篇请业者。予愀然而迟之,曰:‘是未可仍所注以解者也。’乃出愚意,注《九歌》一十一篇为一篇,与学徒解之。”[11]12夏景颐“跋”中则提到了夏大霖的一次外出授学的经历:“岁丁酉,家君挟颐出读桂林余氏馆,于经文课艺之余,论及屈骚。”[11]289也就是说,夏氏于弱冠之年读林云铭《楚辞灯》,对林氏所注骚深信不疑,尚未有自己的新见。而到了康熙丁酉年间授徒时,已经对前人注解产生怀疑,于是开始自注屈骚向学徒讲授。可见康熙丁酉年夏氏已过弱冠之年。康熙丁酉年,即公元1717年,由此可推算出夏氏最迟生于公元1697年,即康熙三十六年。另外,目前已知林云铭《楚辞灯》的最早版本为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挹奎楼刊本,夏氏能于弱冠之年读到此书,应当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之后。

综上,夏大霖的生年可定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到三十六年(1697年)之间。

夏大霖的卒年因缺乏材料,无从推断。根据《屈骚心印》卷首有夏大霖在乾隆九年(1744年)所作《自述》,可知夏氏于乾隆九年尚在人世。但其具体卒年,暂无可考。

四、夏大霖事迹及思想略述

关于夏大霖的科第情况,(光绪)《开化县志》卷七《选举三·明经》中记载了夏大霖为乾隆年间岁贡生[6]303。(乾隆)《开化县志》所载与此相同。夏大霖只是贡生,科第之路不是很顺。

上引夏大赞事迹中可知,夏大霖的父亲早亡,夏大霖作为长子操持家业。毛云孙序中称其为“开阳之暗修士”,(光绪)《开化县志》卷八《人物六·文苑》言其“闭户课读,尝兀兀穷年”[6]392。可见,夏大霖一生平淡,以授业为生。夏大霖最初注骚是为了教授私塾弟子,这个“请业”的弟子应该就是夏景颐所说的“余氏”,即《屈骚心印》每卷卷首所署的“受业余景濂汉章氏”,此人参与了《屈骚心印》的校阅。

夏大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屈骚心印·毛云孙序》中称其“诗礼文章,孝友雍睦。读书案无杂册,经传子史而外,不闻性道名教者,虽博览必别置之,常言《战国策》不宜置案头,训童子,恐坏人心术。又谓风华月露,无当于行修。有行违而文工者,纵名家,不目也。故其养心正而约礼纯。其为诗文,皆发于性情,而喜传人之隐德。此即其心印屈骚之根柢也”[1]191。由此可略窥夏大霖在读书、著述、修身、齐家、政治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大体上以儒家正统思想为准则,重德行、忠孝、约礼,肃穆持重。

夏大霖著有《屈骚心印》。该书为笺注楚辞之作,共五卷,从音、义、文脉等角度论及《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渔父》《卜居》《远游》《招魂》《大招》九篇作品。夏氏以“心印”的方式解读屈骚,其间不乏细微独到之见解。关于夏大霖的著述情况,相关文献记载一致,目前可考者唯有《屈骚心印》一书。此外,(光绪)《开化县志》卷十三《艺文十一·题咏》收录夏大霖七律一首,题为《挽郑门张节孝》,诗曰:“冷拥鸳衾十八年,幽闺何处问苍天。秦楼梦断箫声惨,湘竹痕深泪色鲜。恨不游魂随杜宇,悲将孤影对新弦。可怜千载班姬怨,博得诗人刻玉篇。”后有徐元基跋:“人生大义,忠孝之余,实惟节烈。巾帼尚存懿德,须眉敢昧天良?录此以当晨钟暮鼓。”[6]696徐元基者,据(光绪)《处州府志》卷十三《文职》记载,为开化恩贡。(光绪)《青田县志》所载相同。夏大霖的这首诗为追悼节孝妇女之作,观其题旨,很符合毛序中所言的“诗礼文章,孝友雍睦……其为诗文,皆发于性情,而喜传人之隐德”。从中也可略窥夏氏为人重约礼、讲节孝。在清代的楚辞研究专著中,《屈骚心印》是较有特色的一部。夏大霖以“心印”的方式解读屈原作品,对楚辞研究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视角,在揣摩文意方面时有细微、独到的见解。另外,夏大霖注解屈骚,注重对文脉的探寻,在字词训释方面也有可取之处。对于楚辞研究而言,夏氏及其《屈骚心印》颇有助益。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与《屈骚心印》作者夏大霖同名同姓者还有一人。(同治)《苏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艺文二》记载:“夏大霖,《切韵易知》五卷、《切韵入手》一卷、《指掌》一卷、《分纽》一卷、《广韵纽珊瑚网》一卷。”[13](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七《艺文考三》记载与此相同。此夏大霖的字号生平均不可考,既被载于《苏州府志》和《吴县志》,应为苏州人氏。苏州夏大霖在音韵学方面著作颇丰,且都有所记载,但其作品中并无《屈骚心印》。反观《屈骚心印》的作者夏大霖,为浙江衢州人氏,其著作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衢县志》、(嘉庆)《西安县志》、(光绪)《开化县志》记载,可考者唯有《屈骚心印》五卷。由此看来,苏州夏大霖与《屈骚心印》的作者应不为一人。另外,《乾隆长洲县志》卷首目录后注明校封者有“长州县学增生夏大霖”[14],其人字号生平亦不可考。长洲县是历史上苏州地区的一个县。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东部分置长洲县,二县同属于苏州管辖。此人与《苏州府志》和《吴县志》所载夏大霖或为同一人,但与《屈骚心印》作者夏大霖应无关联。

猜你喜欢
开化县籍贯楚辞
“同题赛场”走进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二)
摄影作品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闲散生活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村居
秋夜读《楚辞》
袁崇焕的籍贯
踏遍青山人未老——记开化县林场退休职工、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余贵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