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娟,孙爱芹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乡风文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乡村的具体体现。此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专门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其中乡风文明就是内容之一。2018年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论述中,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和治理有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新20字方针,较之前唯一没变的一个内容就是乡风文明。这说明,一是乡风文明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二是乡村文明非常重要,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那么,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文明振兴的动力、新时代乡风文明振兴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乡村文明振兴中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这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我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明的乡风浸润每位农民的心灵,规范大家的日常行为,具有引领乡亲们品德向善和凝聚向上力量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要让农民富起来,住房条件改善,而且还要让农民的文化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经验和成就,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确立了建设内容和精神文明基础。
山东省的胶东地区在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的奋进中,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领动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应是乡风文明,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四个方面处处显示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影响作用。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无穷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其中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产业兴旺,人民群众世代期待的是生态宜居,乡村振兴要靠治理有效来支撑,生活富裕更是广大农民的共同追求。村容村貌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文明乡风渗透在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深厚土壤和丰厚的营养来源,是乡村振兴的引领动力。胶东地区“聚力文化振兴,倡树新风。在挖掘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基层宣讲、乡村记忆、文明示范四项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和文化业态,扬正气、育新风。平度、胶州入选了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1]
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首要外部动力,来自于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这构成了新时代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强动力。
首先,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为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精神文明才会跟上发展的步伐。人民的生活不仅着眼于物质文化生活,还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也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养老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乡风文明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表明,经济越发达的乡村,乡风文明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就充足,乡风文明建设所需的环境就越好,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就足。以胶东地区的农村党支部“聚力组织振兴强化保障”为例,“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深化拓展‘莱西经验’,2018年倒排确定22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完成整顿;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1 057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形成30分钟公共服务圈。”[2]
其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牵引力。推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驻村第一书记等优秀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做出表率,如党中央政策解读、移风易俗、节能环保和传播正能量等活动,牵引着乡风文明建设的巨轮前进。
第三,要激发党员干部荣誉感、责任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凝聚力。如,农村党员干部在上班时间和外出办公期间统一佩戴党徽,同时这些农村干部也是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建设者,让广大党员干部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
乡风文明振兴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乡风文明不断提升进步。
一是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激发广大农村群众向善向上内在动力。如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助学活动”“走进敬老院送温暖”“我爱我家·书香满园”和“留守儿童心灵陪伴”等活动,充实文化素养、夯实文化基础,激发和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从而激发出文化底蕴的迸发力。
二是广泛开展评优树先活动,启动道德建设的原动力。如2019年烟台市妇联以“花开新时代·最美巾帼红”为主题,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寻找巾帼楷模活动。经过层层推荐,有关部门审核把关,产生烟台市巾帼建功楷模、巾帼卫士楷模、巾帼志愿服务楷模、妇女工作楷模等活动,充分展示了广大妇女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和时代风采。
三是坚持送温暖到基层,激发文化底蕴的力量。如烟台市妇联深入实施巾帼创业创新、巾帼脱贫“两大行动”,有序推进新农村新生活培训、“企联村、岗联户”帮扶等工作,创建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脱贫行动“大姐工坊”和示范基地22处,帮扶困难女性4 000余人,协调发放救助款物49.5万元[1]。
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着乡风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乡村文明建设一方面要从物质方面保护好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那些千年的古镇、凝结着乡愁的古村落、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和民俗特色的美丽乡村的历史遗存,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最好诠释。栖霞市的牟氏庄园、荣成市的海草房、胶东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的莱阳市万第镇小院村等,都是胶东地区乡村文化中凝结着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特色的代表,是胶东地区乡风文明的物质载体。
乡村文明建设另一个方面是从精神层面要保护和发展好民间文化,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组织开展能反映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好日常文化活动这个主渠道来传承乡村文明,克服陈规陋习,潜移默化地宣传、引导和教育村民约束日常行为,引领村民移风易俗。如海阳大秧歌在当今演绎出“浪漫海阳,英雄气质”的风采;胶东渔民祭海活动演绎出独具特色的渔家文化和民俗活动,“如今祭海活动却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成为人们崇敬海洋、欢兆丰收、祈福平安的群众性民俗活动。”[3]
乡村文化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使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发扬淳朴民风,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如烟台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与公共管理系青年志愿者赴招远市夏甸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墙体彩绘活动,并在彩绘活动之余,在该镇夏甸镇新村初级中学开展了“声乐、舞蹈、书法、陶艺等课程的支教服务”;赴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进行了“华诞献礼”“村风家训”“绿水青山”“新时代与人民公社”等彩绘活动,为乡村文化环境助力[4]。
立足乡村传统文化特色,汇聚文化传承的合力。如胶东地区要充分挖掘海阳大秧歌、胶东剪纸、胶东书画、葡萄酒国际博览会等项目。推进“到群众中去,京剧下乡活动”“非遗扶贫工程”“送文化、种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好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大力推进“勇往职前,妇女创新就业平台”和“小青核,文化下乡”等活动开展,汇集文化传承合力,打造乡村传统文化的文化圈,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
总之,发挥乡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村委和村民代表、在职和退休的乡贤、高校大学生青年社团等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合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大家的事情大家办,齐心协力增益推动乡风文明的最大公倍数。
培育时代文明乡风,是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任务。但当我们用理性的“放大镜”审视农村,会从农村“步入小康社会”的巨变中看到短板与不足。
如滥办酒席等的“入乡随俗”,不仅劳民伤财、激化矛盾,更削减了群众的自身发展动力和脱贫攻坚。这一问题若长期存在,必将削弱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前透支了乡村振兴的潜力。
其客观原因是因为农村群众旧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转变较难,群众自律意识不够。其本质的原因是政府缺乏有效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约束。比如废旧的秸秆不能回收但群众又无法处理,相关部门未及时实行政策引导和约束,群众只能一烧了之。这种习以为常的行为污染了大气环境,或引发火灾,或威胁到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乡风文明环境治理和陈规陋习的法治治理力度,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遵纪守法,积极向善,幸福满满。
由于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存在,遇到在农忙季节群众集中集会难等问题,一些乡镇干部在教育宣传上搞一阵风,存在应付上级检查,乡风文明公约在大广播里播一下应付了事,党员开会学习和民主生活会等也是拍一下照片应付上级检查,造成了不良影响,抵消了乡风文明的涵养成果。
因此政府要用好宣传武器,在教育宣传上造声势、抓导向,传播正能量。利用乡村户外电影间隙、夏季晚间乘凉、农村赶大集等机会,向群众宣传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知识,传递文明乡风,弘扬文明乡风主旋律,调动全民齐心合力共同涵养文明乡风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在涵养文明乡风中拥有沉甸甸的获得感。
目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域分散广大,给不文明现象监管造成一定的困难,如对废旧秸秆随意焚烧、垃圾乱扔等不文明现象普遍缺乏刚性监管,常常出现森林火灾、垃圾遍地等不文明现象。因此,政府要出台对不文明现象的刚性治理条款,落实并加大处罚力度,发挥环保部门、司法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对可能引发事故的不文明现象实行零容忍,及时刹住秸秆滥烧、垃圾乱扔和赌博等不文明之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和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民物质生活丰富和文化生活充实的基本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勾画我国现代化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美好图景的神韵之笔。在今后新时代乡风文明振兴的过程中,克服陈规陋习顽固存在、宣传“一阵风”和缺乏监管力度等阻碍乡风文明建设的阻力,努力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注入强劲发展动力,无疑需要全社会进行坚持不懈地努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之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