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古琴虽小,却蕴含了中国人的哲学。
古琴是一种“最中国”的乐器:中国人的雅生活,琴棋书画诗香茶,琴为雅之首;中国人的友谊,高山流水觅知音,琴是社交之极;中国人的气节,嵇康刑场抚《广陵散》,宁可琴音成绝响也不事权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礼器,是每个读书人终生的必修课,因而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如今,礼器古琴从文人生活中退出,那些为琴而鸣的制琴师生活也无以为继,以至于很多琴师不得不自己动手斫琴。茅毅便是这样一位琴师与斫琴师合体的先生。
《良宵引》引路
金秋时分去寻访茅毅先生的斫琴工作室“云雪堂”,我站在路口屏气凝神,凉爽的风里传来古琴的声音,这是一曲奏到尾声的《良宵引》。
来到斫琴室门口,这是一栋二层的普通民宅,巷口正对着工作室的后门。我们从后门进屋,首先看到的是堆积在过道里那长长短短的圆木。
“这些都是茅毅先生从各地收购来的琴料!”徒弟指着一节房梁模样的旧木头说:“制作古琴以风干百年的陈杉木和桐木为佳,因此茅毅老师在很多地方都安排了‘线人,每次听到什么地方拆房子了,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穿过放木料的过道就到了堂屋。堂屋的墙壁上挂了一水的黑色古琴,大门口摆了一只琴案,有一位着衬衫的年轻人把腰杆挺得笔直,他双手在琴弦上抚动,就像柳枝划过水面。看到有人进门,他也没有停下的意思,因为这曲《良宵引》正入佳境。
和迎我们入门的小胡子师兄一同饮茶,我们慢慢品着这琴音。三杯过后,刚才抚琴的这位师弟才走过来端着茶汤轻呷慢饮。趁他饮茶的间歇,我拿起琴谱。这琴谱既不是五线谱也非简谱。经介绍后我才得知,這叫减字谱,是唐末曹柔创造的古琴专用琴谱。“茅毅老师要求我们斫琴之前,首先要学会弹琴,弹琴必须识减字谱。”
天地柱定雅意
过了一会儿,茅毅先生终于抵达。在拭去头上汗珠,饮过一杯后,他坐在琴案前放开琴谱,开始自顾自地弹起来,弹到高兴处,闭起眼睛摇头晃脑起来。三分钟后,一曲弹尽,他才回过头来和我寒暄:“抱歉,上午在上海举办的古琴雅集,这曲《归去来辞》我悟出新意,所以再抚琴会意!”
曲罢,他穿过堂屋,轻轻推开东厢房门。东厢房是开料室,开料室正对着门是一张约一米长、两米宽的案板。案板上正放着一块条形木板。东边的墙壁上十几张半成品古琴一字排开,就像稻田中等待浇灌的禾苗。
茅毅一进门,似乎立刻被这些禾苗期盼的眼神感染,卷起衣袖走到墙边,伸出手在那些古琴上逐一抚过,就像农夫抚摸着稻穗。最终,他把手指定格在一块琴形的薄木片上,取下薄木片覆盖在案板上的木板上。拿着铅笔在木板上照葫芦画瓢画出古琴模样。
“虽然斫琴师们也用白果、松树等树种做过尝试,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这块木板原本是一栋老宅的大梁。老桐木用来做古琴是最好不过了,所谓‘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茅毅在桐木上边画琴边讲艺。当老桐木上完整的古琴图案浮现出来后,他把琴模挂在墙壁上的同时取下大锯,从案板上抽出长木凳,把桐木放在木凳上就开锯了。
只几分钟工夫,桐木板上就有了琴形的粗坯。这时,茅毅把大锯挂到墙上,取下约十厘米长的小锯开始精加工。“细活得慢工”这话没说错,小锯一锯就是半个小时。外形做好,茅毅就开始挖板槽。所谓挖板槽,就是在桐木底板上挖出凹槽。挖内壁时,先要用锉子锉出边沿,然后用刨子把里边的木头刨空。挖内壁的过程和做外形的流程差不多,也是先粗后细。先用大家伙大刀阔斧,然后慢工细活,最后用砂纸抛光,此时古琴的“粗加工”就告一段落。
“外形做好后,需要挂在墙壁上再风干数月,这个过程物理学上叫‘去应力,当应力完全去掉后,做出的古琴就不会干裂变形了。”花了两个钟头,茅毅终于加工好了一只古琴粗坯,虽然有徒弟帮忙,还是累得气喘吁吁。
刚做好的粗坯被挂到墙上去应力了,茅毅凑近墙壁试图找一只去好应力的粗坯深加工。只见他凑近那些粗坯,时而用手指敲,时而用鼻子闻,时而用放大镜照。侦察良久,他一口气取下五张琴。“这两张开裂了,拿到库房,做残次品处理;这张有点变形,放到琴架上,研究下怎么矫正;这张还不错,可以进入下一步工序!”五张琴里只有一张入法眼,这良品率也太低了。
把那张入法眼的粗坯取下来后,茅毅掀开琴盖,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高压锅蒸汽阀模样的木条。他把木条放在内板四分之一处,盖上面板后,抽出一根琴弦试音。试完后,他摇摇头,把琴弦挪开,掀开面板,把木条往里挪一厘米后,又重复以上动作。他又摇头,又重复;继续摇头,继续重复……茅毅在重复这动作时,表情肃穆,以至于两位徒弟都不敢喘粗气。
同一个动作重复六七次后他才满意。他把放木条处用铅笔做了个记号,将其用植物胶粘上,然后再用木签把琴盖封紧。
“这个木条叫天地柱,是古琴的定音器。古琴的音色、音质好不好,首先与古琴的材质、外形、做工有关,而最关键一点便是这天地柱。你别看古琴虽小,却蕴含了中国人的哲学。底板为地、面板为天,而之间的天地柱则是人。这天地柱放的地方恰到好处,这古琴才能得天时、地利、人和。”
髹漆始成千年器
在安好天地柱、封盖定音后,制作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髹漆。中国自古就有髹漆成器之说。漆,漆树伤口流出的树脂;髹,以漆漆物之意。髹漆成器,就是把树漆涂抹在器物表面制成日常器具。而古琴除了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外,更是一种可观赏的工艺品。
只见徒弟拿出一个小桶,从中舀出乳白色的液体后,往里倒入粉末。乳白色的液体是大漆,而粉末则是鹿角霜。大漆和鹿角霜按一比三的比例调和后就可以做底胎了。髹漆的目的就是给古琴穿上盔甲。
徒弟一只手提着桶,另一只手拿着刷子往琴坯上抹,这底胎一暴露在空气中后,立马被氧化发黑,很快凝固。于是洁白光滑的琴坯很快就成了漆黑粗糙的灰胎。每上一层漆胎,古琴就要挂起来自然风干,少则3个月,多则1年。每道漆风干后,都需要用砂纸打磨,再继续上另一道胎。
“古代斫琴一般刮三道底胎,刮完底胎之后就要刮细胎。如果说刮底胎是为了让房子更坚固,那么刮细胎就好比贴墙纸,是为了让房子更美观!”茅毅边讲解,边指挥徒弟们刷漆。库房的粗胎约有一百来张,再加上挂在堂屋十来张刮过细胎的,还有厢房十来张未刷过漆的,这便是云雪堂一年的全部产量。
以前,成为像祖母高松如、老师梅日强那样的古琴宗师是茅毅最大的梦想。如今,这梦想依然炽热,但是旧的梦想中却生出新的憧憬:做问心无愧的斫琴师,不期望能斫出如家传的那些存百世的古琴,只期望不辜负了这诸城派第六代、广陵派第十二代传人的招牌就够了。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