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罗
【剧情简介】:金智英是一个出生于1982年的普通女人,既是某个人的女儿,也是某个人的妻子、同事和母亲。平凡生活到2019年的金智英虽然有时候感到生活很苦闷,但是她还有丈夫大贤和可爱的女儿。即使不能经常见面,坚实的家人也给予了她很大的力量。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智英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大贤因为怕妻子受伤,所以不敢与她倾诉这件事情。
“我也好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闲晃……‘妈虫还真好命……”打开《82年生的金智英》原著,总有一些话能把你感动到流泪。当然,前提为:你得是女性。
原作者赵南柱表示,写书的契机之一便是“妈虫”这个网络用语出现。虽然,之前也有很多针对女性的歧视和不理解,但是连妈妈都成了被侮辱的对象,这样的社会现实对于女性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韩国女性的生存环境真的很不友好吗?2019年最让大众印象深刻的韩国女性,大概是雪莉和具荷拉。能把漂亮女孩子逼死的社会,看上去真的很不友好。
可是,即便这样,根据《国家地理》杂志与乔治敦大学联合发布的报告,2019—2020年“对女性最友好的国家排名”中,韩国在167个国家中排第33位。从排名上看,韩国社会对女性似乎也没那么不堪,算是“好”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看《82年生的金智英》,你可能会哭得更厉害,因为你看不到社会新闻中那些极端的案例,对比其他女性,金智英的境况,其实真的算挺“好”的。
金智英是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没有经济压力、丈夫温柔体贴、女儿可爱乖巧,婆婆虽略刻薄,但算不上奇葩,而且还居住在外地。整体来说,金智英的日子波澜不惊。不仅如此,她还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在性别地位更平等的大城市出生,生活在趋于改良的年代……
这样的女性因为在出去喝杯咖啡时被人说了几句“妈虫”,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会让人觉得小题大做。老公在社会上负重前行,她在家岁月静好,怎么还能得心理病。见识过女性更大苦难的人,会觉得她太脆弱。
而这恰是这部表面平淡的电影的独到之处。创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深思熟虑后的叙事策略,这种安排恰恰是为了表明:金智英所有的境遇仅仅是因为她是女性,而这并非个体问题,是结构性的固疾。也就是说影片想要表达的内核是:得病的是金智英,生病的却是这个社会。
是啊,在这个社会里,女孩可以和男孩一样去读书,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在社会中努力竞争,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每到关键时刻,“女性”的标签就会默默遮住人们的双眼,转移人们的脚步,使人走回头路,“这总是令人感到惊讶、困惑”。
笔者昨天遇到一位邻居,充满欣赏地看着我说:“你看你也硕士毕业,就愿意在家带孩子。我儿媳妇怎么就不愿意呢。”我默默地看着她,心中奔腾反转,反复默念:“你以为我想啊!这不是没办法吗?”
金智英也是没办法啊,她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她的能力与她的愿望也是匹配的,可是母亲的身份和社会规则限住了她。
如果女性的薪酬与男性在同一水平,她也许不用做出在家带孩子的“牺牲”。国家提倡多生,医院提倡母乳,孩子更需要妈妈,专家不提倡隔代育儿……可是社会又要求女性经济独立,不喜欢女性做“寄生虫”,然而家务劳动得不到认可,带娃出门又有着诸多不便……女性的成长过程中充斥着种种不公平待遇。这些不公平待遇对女性所产生的心理合力有时便会使女性走向极端。
命运对个体的优待在结构性的痼疾面前,造就出一种殊途同归。金智英累积的焦虑,摧枯拉朽般地摧毁了她。
很多人知道《82年生的金智英》是因为韩娱新闻,因美貌广受“爱戴”的韩国偶像Irene因为看了这本书,惹恼了不少男粉丝。极端者在网上公开焚烧她的照片。而本书影视化的消息出来后,女主角郑裕美更是直接遭到人身攻击。男影星刘亚仁因为宣传这部电影,被男粉辱骂——“没有当过兵的娘炮,不知道韩国男人的辛苦”。电影公映后,韩国点评网站上出现了两极化的评价,女性观众纷纷打出九星,男性观众则是大面积的一星。韩国男性对这部电影的抵制可见一斑。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把一个女性的日常生活很真实地展现出来。韩国男人,你们为什么那么生气?你们恼羞成怒,难道是因为你们看懂了这平淡叙事背后的狠厉?这无法“戏说”的真实感,这举重若轻的负重感,叫你们不寒而栗?
在中国,女性影评人不少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男性影评人则是集体失声。大概,对他们来说,话题太敏感,又或者,这在他们眼里压根不能算作一部电影吧。
诚然,比起这几年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韩国电影,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准难登大雅之堂。电影承袭了原著的清淡风味和日常性,与许多充斥着特效的大片相比,真的很不“电影”。
作为现象级作品,它的好处在于“看见”。流水账一般的铺陈中,影片非常“日常”地把“理所當然”甚至浮不上意识层面的不平等性一点点地掏出来给你看。这要求观者放弃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反过来品味原生态场景化的“日常生活的敏感性”。这不是我们日常欣赏文艺作品的习惯,但却是这部作品的“温柔一刀”。
不少女性一直困惑于成长道路上的种种不愉快,因为与社会新闻中那些境遇悲惨的女孩子相比,她们和金智英一样真的很“幸福”。直到看到《82年生的金智英》,她们像是后脑被打了一拳,才有了对不平等的自觉性。而在这之前,性别的不对等在女性心中连“房间里的大象”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大象无形”。
虽然有些男性看完这部作品,会觉得过于无病呻吟,是在女性地位已经不低的情况下,刻意挑起性别战争。但也有例外的,男主角孔侑在看完原著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妈妈打了电话,表现出了从前不曾有过的愧疚。
这便是《82年生的金智英》的积极意义。这样一个符号的出现,有助于唤起社会的注意和支持:“对于凡事总是谨慎作决定、忠于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的金智英来说,社会应该给予她合理的补偿和鼓励,也应该给予她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余地。”
尽管影片极具现实意义,但依旧还是有些瑕疵。对比原著,电影的处理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高潮画面。譬如母亲发现金智英得病后的歇斯底里,对父亲“重男轻女”的激情指控;又譬如弟弟突然理解了姐姐,给予了很多关注与关心……这些情绪的处理满足了观众的“报仇”式情绪,让观众在替代性满足中自发地与现实和解。可是,给事件一个“解决”,那是追求“爽”度的消费型文艺作品才该去做的事。
对比原著结局的一声叹息与一切如常,电影的结局充满了希望。孩子还在幼年期的全职主妇通过写作找到了出路。这个结局虽美好,但过于天真、理想化。这样的画蛇添足,远远拉低了原作的水准和符号意义。电影只有戛然而止,让问题依旧无解,才能引起更大的共鸣。如此,金智英才能代表每一个我们和每一个她们。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