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章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特长,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取技能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课堂、学习兴趣、思维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在课堂进行中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通过信息技术中多媒体的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获取技能和经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往的课堂教学形式简单,多媒体单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有时不得不停下课来进行组织课堂纪律,这样的教学活动很难有实效性,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也较低。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融为一体后,当学生进入多媒体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学生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所以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适时的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比较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一片绿茵茵的大草地,接着又出现了一些小鸡和小鸭跑到草地上玩耍,然后我顺势问,这个景色美吗?他们玩的高兴吗?利用这种动画情景来进行情境导入。生动活泼的语言配以形象逼真的动画效果,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使一些兴奋点仍停留在课间活动的学生迅速转移并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重点演示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鸭宝宝比你的鸡宝宝多”而鸡妈妈却不服气地说:“我的鸡宝宝比你的鸭宝宝多”到底是谁的宝宝多呢,这就引出了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觉得让小鸡和小鸭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较出来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兼备的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概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这些以抽象的图形、符号为表现形式的教学材料,抽象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仅凭静态的挂图和教师的讲解,更难取得一个好的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通过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让学生理解1时=60分,也就是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课件演示的钟面上分针和时针同时从12开始出发,分针走过的一圈用红色表示,时针走过的一大格用绿色表示,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到“满十进一”,可以通过“点线面体”的直观演示,把整个立方体看做“1”,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一条线,这一条线就是0.01.以此类推,一个点就是0.001.通过演示,使学生对“十进制”的理解会更深刻。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数与形有效结合。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少,课外作业负担重。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多媒体的应用节约了授课时间,加大了练习容量,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每次新授知识过后,借助多媒体课件设计大容量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练习,在练习中获得信息反馈,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思维,在练习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分散难点、突破重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以往的课堂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传统的教学是用教具通过把圆割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推倒出来的。但圆的面积公式不是近似计算的公式,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演示将一个一个的小扇形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一次进行16份、32份……等分的割补,让学生直观感知当等分的分数越来越多时,圆割补变化的图形越来越趋势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无限等分割补后的情形,从而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颜色,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传统的教学课堂学生存在着被动的接受。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十分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以往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用枯燥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呢?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整合,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新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学会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新的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单位:七台河市新兴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