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 孙雅菊 王峥嵘 周圆圆
【摘 要】近些年来,后现代女性主义话题在中国十分火热,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下,以今年爆火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独辟蹊径对后现代女性主义进行探讨的同时,也依旧反映了对女性报道的传统偏见问题,由此对此综艺为例进行分析批判。
【关键词】后现代女性主义;网络媒介;《乘风破浪的姐姐》;报道偏见
2020年6月,受各个社会媒介关注度最高的综艺节目莫过于《乘风破浪的姐姐》----由芒果TV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通过呈现当代30位不同女性的成团逐梦战来展现不一样的女团风采。《乘风破浪的姐姐》独辟蹊径,通过聚焦于“30+”女性的逆龄奋斗打破社会在女性年龄问题上普遍持有的态度---“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豆腐渣”类的俗语。然而自播出后一段时间,由于节目本身引导的商业化营销模式依旧未打破传统,赛制问题等,使得节目播出一段时间后,被扣上了“高开低走”的帽子。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媒介对于“浪姐”的报道依旧为传统的男性视角下所塑造的偏见性形象。
一、“浪姐”创作内容的话题营销
《乘风破浪的姐姐》选取了拥有大众知名度的30岁以上的女性为营销点。节目在话题选择上,采用了近些年热门度较高的两大话题“30+女性的年龄危机”和“选秀成团”,并且致力于重新定义有别于传统女团的标准,节目组通过制造传统中年女性与“浪姐”后现代女性主义间对于具有争议的话题的挖掘,发挥网络媒介的话题导向功能,呈现给大众感兴趣且不同类别的话题。因为节目依旧摆脱不了传统女性“白幼瘦”的审美标准,存在着传统女性化卖点的营销弊端。
(一)创作本身高开低走
节目以姐姐们之间的矛盾为讨论点,既能带动大众情绪,全民看戏,又能用姐姐们输出一波正向价值观。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播出时,杜华对于女团的要求引发了大众讨论:女团必须要长得漂亮,要跳得好唱得好,还不能太抢风头,不能把每个人的特点表现出来,要平均化不能标新立异这样的的言论受到了网络媒介舆论的质疑。但节目创作过于狭隘:一,节目对姐姐人设的挖掘和展现存在狭隘的地方,二,节目设置的标准,限制了多元的姐姐人设。这些使得节目在播出一段时间后,收到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二)消费主义与女性主义合流的陷阱
因疫情导致的影视寒冬,女演员上综艺节目增加曝光维持话题,这使女性处在大众媒体的讨论之下。“浪姐”懂得操控观众情感,利用内容创作引流,引导舆论走向,树立虚假人设。大众在呼吁将眼光放在女性自身价值上,又不可避免以女性的商业价值,仪态美去衡量其的价值。节目播出过程中的热搜无一例外地与“性感”“身体的技巧性动作呈现”相关联,依旧是以男权的视野看待女性。
二、赛制设定缺乏合理性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播出一段时间后,很多观众从一开始满怀期待到逐渐失望,与其说是对姐姐们的失望,不如说是对节目组的失望。
(一)人员邀请缺乏标准
节目组在人员邀请上并不合理,在职业上,姐姐们中有演员,例如王丽坤、王智、宁静等大部分都是女演员,和专业的歌手或是舞者相比没有太多优势。其次,节目组在每期节目中都会邀请男嘉宾对节目进行解说,而节目开播的时候,宣传文案写的是:“每个女人,砥砺一生,都在面临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三十岁之前,是天生的美好,那么三十岁之后,是我们自己的创造。每个年龄的女人,都有她自己的魅力。”何止每个年龄段,每个女人,都有她自己的魅力。可是到了节目最后,也是邀请了很多男嘉宾助演,既然是一场女性重新定义自己的比赛,邀请太多男嘉宾或许与节目初衷有些背道而驰,从刚开始每个姐姐的特立独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到后来的成团选秀越来越模式化。
(二)赛制设置过于标准化
节目比赛机制存在着以姐姐多元化发展之名,行女团选秀之呆板赛制的问题。一:与原本策划案背道而驰,姐姐们代表的是三十岁以上女艺人的“选秀活动”,自节目中期开始,姐姐们的年龄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为了阻碍她们选题的标准。所有姐姐们的舞台风格与选歌,都变成了现阶段的“流行歌曲”,那么与同类的女团节目《创造营2020》以及《青春有你第二季》选拔也就没有太大区别了,姐姐们本该有的岁月磨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二:讨好观众,燃爆舞台,把姐姐们出道成团的机会留给现场的几百名观众却忽视了大众的想法,与其说姐姐们成团,不如说是凑团,将之前的团拆开凑在一起,这不免会造成姐姐们和观众的不满,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让节目高开低走的原因。节目本身是为了展示各个年龄段的女性所具有的魅力,却将镜头聚焦给了前来助力的男嘉宾,不免有些喧宾夺主。
三、“高开低走”的反思
女性真正的一面并没有因为节目的社会性引流而得到很好的诠释,大众对女性的印象始终并没有得到太多深刻的感观。这与节目商业化的高开低走营销模式有关。
(一)媒介本身创作理念须贯彻
节目高开低走在于没有聚焦不同年龄段所展现的女性价值,而非聚焦于资本流量的男嘉宾助力,为博收视率而与节目初衷背道而驰。节目组应该通过展现姐姐们本身的个性化来打破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不是“是非”的代名词,而是能够代表自己活出精彩的一面,应该打破常规机制,从女性视角看问题,而不是为了迎合观众喜好邀请一些流量男嘉宾去评价姐姐们的表演,投票机制和最后成团机制都应改善,符合大众审美,而不是仅仅在场的几百位观众。赛制的公平公正,可以建立在网络公开投票的互动基础上。
(二)商业化营销热点打造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有着持续的热度之后,大量相关的女性自媒体、甚至母婴产品的自媒体持续蹭热点,将她们作为普通三四十岁女性营销的卖点和痛点后,本质上还是基于男性视角下,女性对美貌和身材的追求依旧成为商业化的噱头。但是这些姐姐们作为艺人所展现出的职业道德并不是品牌营销盲目跟风所宣扬的统一化标准的女性审美。这些产品媒介宣传表现着男性本身对女性的凝视,也影响着,甚至引领着女性本身审视自己甚至是同类的目光。在这种社会媒介语境下,对于将对艺人的审美标准投射到普通女性身上以此来形成另类的社会性焦虑,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营销方向和营销手法。节目初期的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女性刻板印象,将更多元的女性形象展现给社会。在中国后现代女性主义理念下,社会媒介应当着重于合理女性主义的消费观,精心打造多元化,设计新型高质量的产品营销热点。
(三)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期待
与传统女团节目的受众女性占比居多的情况相比,《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男性受众与女性受众占比较为均衡,且主要受众群体年纪比传统中国女团节目更大。节目的目标人群是中年女性,在后现代语境下,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群体本身对此节目的希冀体现了对女性主义多元化的另类思考。不仅是女性,同时也有男性对新女团的关注,人们本身应当对女性主义怀着尊重和挖掘报道中深层次情感表达,辨析的表达个人对网络报道中女性形象建构的理解;不光是不以男权视野看待女性权利问题,更重要的是女性本身对女性发展价值和个体的尊重。
四、结语
福柯说:“话语即权力。”网络媒介对于社会观念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至关重要,《乘风破浪的姐姐》的高开低走也引发了社会媒介的广泛讨论。未来,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应该由女性自己去表达。打破这些固有的女性标签,网络媒介应当打造新型的女性化的营销市场,去重新定位女性多元化卖点,引导女性对于个体价值的多元审美。
参考文献:
[1]孙成英.从电视媒体中看女性话语权及形象塑造的缺失[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09):36-38.
[2]郭明爽,趙红艳.自媒体时代女性刻板印象的呈现[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7):22-23.
[3]顾亚,女,1999年1月,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汉,学生,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研究,邮编239000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