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四上)文本解读

2020-02-22 05:46刘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顶楼豆荚青苔

刘恋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

老师们一接触到童话这类文体,便想方设法在“丰富的想象”上做文章,实在是受了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以为,“适合于儿童欣赏”这一点似乎更贴近童话这一体裁的特性。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童话的主人公是一粒豌豆,借助这粒豌豆的经历,安徒生试图将一种向上的、充满力量的温暖传递给儿童,即再小的生命个体,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能量,并因此为这个世界添加一份温暖。这种真、善、美的弘扬,不是通过理性的说教,而是借助“适合于儿童欣赏”的语言、情节来完成的。

这篇童话在行文结构上是有自己特点的,作者铺设了两条对比线推动情节发展。一条为显性对比线,即五粒豌豆之间的对比;一条为隐性对比线,即这粒豌豆自身的对比。这两条对比线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五粒豌豆之间的对比。

豆荚里的五粒豆成熟了,被男孩摘下后,它们开始了对各自未来的憧憬:

①“现在我要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

了!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来吧!”第一粒豌豆说完就飞走了。

②“我,”第二粒豌豆说,“我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这才像一粒豌豆呢,而且与我的身份非常相称!”于是,它也飞走了。

③“我们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接下来的两粒豌豆说,“不过,我们还得向前滚。”……但这两粒豌豆最终还是被装进玩具枪里去了。它们说:“我们才会飞得最远呢!”

④“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一粒豌豆说。

这是五粒豌豆之间的第一次对比,通过语言描写,在最后一粒豌豆与其他四粒豌豆之间拉开了距离。前四粒豌豆的目标分别是“广阔的世界”“太阳里”“最远(的地方)”,其实这三个目标是同质的,都宏大、高远。最后一粒豌豆的目标是什么?它似乎没有目标——“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这句话与前四粒豌豆目标的宏大、高远形成了一个对比。

这次对比是童话的引子,故事的交代。学生通过五粒豌豆各自说的话,形成一个感性认知,即有一粒豌豆的目标与其他四粒豌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自发筛选出“特别”的那一粒豌豆。这种发现,是学生在五粒豌豆语言的对比中自主形成的,并非作者生硬地“给出概念”。

如果作者省去五粒豌豆之间的这一次对话,直接从“这一粒”豌豆开始讲故事,那便是一种直接告知。虽然这样行文,故事的完整性仍然可以保证,然而在“适合于儿童欣赏”这一童话特性上,却是要存疑的。欣赏是一个延续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作者安徒生有意创作五粒豌豆之间的对话,就是在为学生的欣赏过程提供土壤。通过这样一种对比,让学生心领神会地从普遍中筛选出特殊的。

第二次对比是这一粒豌豆自身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译者叶君健先生在翻译时,对词句的选择是十分讲究的。他选择了“粒”这个单位,而非“颗”。“一颗豌豆”与“一粒豌豆”是有区别的:“颗”只表明了豌豆的形状为球形,而“粒”字不仅有形状,还有一种体积的微小感。选择“粒”,既能写出豌豆自身体积的微小,与学生对豌豆的生活经验相契合;也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某种“认知张力”,即豌豆体积的微小与能量的巨大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这一反差,足以触动学生的心灵。

在豌豆体积的“微小”与能量的“巨大”对比中,作者是通过两个层次来完成的。第一层次,这粒豌豆外观的变化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它被射到空中,落到顶楼窗子下面的一块旧板子上,正好钻进一个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

这粒豌豆最后的生存环境是“一块旧板子”“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旧”“长满青苔”暗示这个地方是被遗忘的角落。这样的生存环境是极为恶劣的。作者还嫌这种暗示不够,用“囚犯”一词来进一步强化这种恶劣感。而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这粒豌豆的命运却让人始料未及——

①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

②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

③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

这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眼睛观察到的这粒豌豆的状态。它非但没有妥协于恶劣的生存环境,反而生根发芽,最终开出了花。这不是一种能量巨大的体现吗?

当然,这种能量的体现是显而易见的。要从更深层次体现这粒豌豆的巨大能量,就需要转换叙事角度,创设一个新的故事情节。于是,童话故事在推进中出现了新的人物形象—— 一个身体虚弱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描写,有一个细节很关键:

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她有一个独生女儿,身体非常虚弱,躺在床上一整年了。

小女孩的家庭条件是“穷苦”,小女孩的身体状态是“非常虚弱”。很显然,这是一个在微弱生命能量中孤独成长的女孩。她躺在床榻上,意外发现了窗户缝隙里那个“绿东西”。那是豌豆落在木板缝隙后,萌芽了。母亲“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就这样,母亲白天出去工作时,孤单的小女孩就趴在窗台上看着这株小植物。她一天天发现,自己“好一些了”。

童话最后,小女孩的形象是这样的——

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正是这粒豌豆的存在,让病中孤独的小女孩有了陪伴,有了希望。在豌豆的陪伴中,在希望的召唤中,她的病才慢慢地好了起来。作者通过女孩的状态改变,将豌豆无声地为他人传递希望的巨大能量表达了出来。这是童话的第二次对比,即豌豆自身体积的“微小”与能量“巨大”之间的对比,它是通过豌豆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给予小女孩陪伴,从而改变小女孩命运轨迹这样两个层次完成的。

这部分叙事完成后,文章又回归到第一次对比,即五粒豌豆之间的对比。离开豆荚后的五粒豌豆,有了不同的命运:

①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②此时,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五粒豌豆,最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到底哪一粒豌豆“走得最远”,不需要任何说教。结局的对比,学生自有判断。“适合于儿童欣赏”这一童话特性,就是在一纵一横的两次对比中完成的。

作者让这样一朵童话之花,盛开在一粒豌豆与一个虚弱女孩之间,绝非偶然。女孩与豌豆,皆为这个有情世界最娇嫩、最脆弱的生命个体,而正是這样看似卑微的灵魂,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包裹着巨大的能量,那种能量能穿透各色生命形式,用最温柔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岗厦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顶楼豆荚青苔
判断:哪位洗得快
无限追踪
青苔之美
老禅院
雨天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聚焦顶层住宅,想买的赶紧看!
夏日果园
青苔的生命
豆荚螟的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