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芹 金花
摘 要: “双循环”对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青岛市李沧区作为中国商业名区,商贸流通业对区内产值贡献较大。但受制于商贸流通产品仍以中低技术制造产品为主,在新发展格局下,技术变革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内外需求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同质化竞争严重、价值链整体较短等问题日益凸显。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区位优势、把握科技赋能实质和消费升级趋势、回归商业本质等是破解其困境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HTK]双循环 商贸流通 经济转型 青岛市李沧区
无流通,不经济。作为连接供给与需求的纽带,流通对经济要素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对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青岛市李沧区是中国商业名区,兴商传统浓厚,流通优势明显,处于贯通青岛南北、畅通国内外的独特地位。但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依然面临普遍意义上的转型困境,亟待破解难题,实现转型升级。
一、青岛李沧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特点
(一)商贸流通业对区内产值贡献大
商贸流通业是李沧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批发零售业。2018年其行业增加值为83.01亿元,占全区所有行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8.3%,仅次于工业大类的占比25.6%,在第三产业中居第一位。同时,批发零售业的法人单位营业收入(占比44.2%)、法人单位数量(占比42.6%)和个体经营户数量(占比66.4%)、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27.0%)均居所有行业第一位,且远超第二位行业。这表明批发零售业对区内经济发展和人员就业贡献巨大。住宿餐饮业虽然增加值占比较低(3.9%),但个体经营户数量较多,居所有行业第三位(占9.7%),表明其对区内就业贡献较大。另外,商贸流通业营业主体以私营企业为主,表明行业活力较强,就业贡献明显,发展潜力较好。
(二)商贸流通产品以中低技术制造产品为主
受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商贸流通企业以提供中低技术制造产品为主,并围绕该类产品提供传统商贸流通服务。如批发零售业中,无论是净资产还是营业收入,前三位均为: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2018年净资产占比31.1%),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占比19.9%),综合零售(占比17.5%),并且从业人员行业分布基本与此对应。這表明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占比较小。另外,住宿餐饮业以餐饮业为主,住宿业不发达,尤其是旅游饭店业,虽然营业收入为1.34亿元,但净资产为负值-0.12亿元,表明区内旅游带动能力较弱。
(三)消费层次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
2018年李沧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亿元,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3018元,在青岛10个区市中均居第6位,居民消费水平居于中间位置。但随着以李沧商圈为代表的商业区的多元化发展(如大型购物综合体+步行商铺+夜市的商业模式),以及直达李沧的多条地铁线路的开通,李沧区在满足本区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同时,也吸引了周边区市的部分购买力,消费层次趋于多元化。此外,李沧区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其消费意愿较强。据相关资料显示,李村商圈购物人群中18至35岁的年轻消费群体占总消费群的70%左右,反映出80后、90后、00后已经成为该商圈的购物主流群体。这表明个性化日益成为消费新趋势,进而促使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
(四)行业的服务化倾向日益凸显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商贸流通业的服务化倾向凸显。简单推介产品的品牌、功能、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已远远不够,服务态度、响应速度,以及个性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成为消费者的新需求。比如,现在消费者更喜欢到商业综合体消费 ,是因为其为消费者整合了各种商品和服务资源,提供了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除购物外,消费者还可同时享受餐饮、休闲、养生、娱乐、文化、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当前,在李沧区五家商业综合体中,服务业商户已占到21.9%,从业人员中服务业占12.5%,商户销售额中服务业占22.6%,表明服务化日益成为商贸流通业的新趋势和新盈利点。
(五)新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流通模式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流通业发生深度变革。“互联网+流通”使流通渠道趋向扁平化,生产与零售、生产与消费实现直接交易,批发业功能相对弱化,批零企业地域时空界限被打破,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如2016年李沧区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中仅4.3%通过公共网络实现,但仅仅两年后的2018年该比重就迅速上升至16.8%。表明新技术开创了全新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未来,零售业将在综合化、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上不断演变出新业态,批发业将不断创造新的服务价值,商业组织将加快网络化、连锁化,垂直型组织结构将加快向扁平网络结构转变 。
二、商贸流通企业面临的转型困境
(一)技术变革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效应”
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也极大压缩了传统中间商的生存空间。如工业互联网对批发企业,电子商务对零售、住宿餐饮等企业的冲击巨大。各类互联网平台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流沟通成为可能,中间商面临信息能直达消费者进行交易所带来的威胁。中间商的传统价值链条被割裂,其赚取中间差价的营利模式受到挑战,并且这种破坏效应是全局性、系统性、加速性的。
(二)内外需求下降导致经济循环受阻
受疫情冲击,服装、家电等居民非必需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大幅下滑,消费增长受到制约。据对青岛市1699家限上批零企业和258家限上住餐企业近期调查显示,限上批零业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80%-100%的仅占50.6%,限上住餐业企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80%-100%的仅占14.7% 。生产端和消费端的“联动效应”极大冲击了商贸流通端,行业企业运行困难加大。同时,受外需持续疲弱的影响,稳外贸的压力也在加大。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
近年来,李沧区商贸流通业飞速发展,但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零售业和餐饮业。例如,李沧区内除经营多年的崂山百货、北方国贸、利客来外,乐客城、和谐广场、奥克斯广场三座新型商业综合体接连涌现,这必然引发同业间的激烈竞争。虽然各商业综合体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错位竞争,但相似门店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服装及餐饮企业的品牌种类大多雷同,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李沧宝龙、中百佳乐家、万达百货、和谐广场银座超市等出现的经营困境或关门闭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业缺乏特色、无核心竞争力、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
(四)价值链盈利长度较短
赚取中间差价依然是商贸流通企业的主要盈利点,为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而获取高附加值的理念和方式重视不够,导致价格依然是商贸流通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和盈利手段。企业不仅缺少获取价值链附加值的更多环节,而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当前,随着各类成本高企、工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商贸流通价值链较短的脆弱性日益凸显,企业的营收来源和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些无法适应新情况的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五)成本上升加大转型压力
近年来,减税降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税费成本,但受制于物流、房地产、人工等成本的过快上涨,企业的成本压力仍然较大。特别是疫情冲击下,以租金为代表的成本负担日益沉重。一些流动性资金不足的企业或微利经营或亏损经营或关门闭店,更奢谈转型升级。即便有意愿创新升级的企业,也因为成本高昂而进展缓慢。另外,除经济性成本外,来自管理部门的体制性成本也居高不下,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部分体制性成本反而转为“隐性”障碍,以表面上利于企业利益的形式存在,这进一步加重了企业负担。
(六)内外贸亟需进一步融合发展
2018年,李沧区进出口货物总额200.4亿元,在青岛市居第8位,其中出口65.1亿元,进口135.3亿元。这表明李沧区对外贸易不发达,且出口能力不强。另外,在批发零售业中,贸易经纪与代理业的净资产为0.8亿元,占比仅为1.0%(营业收入占比也仅为0.4%),行业规模较小。这虽受制于区内产业结构的影响,但与李沧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不相称。商贸流通业作为李沧区的优势产业,应加强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国内外“双循环”。
三、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回归商业本质
无论新技术催生的商业模式如何变化,线上线下如何融合,归根结底是手段的变化,并未改变“商贸流通=商品+服务”的本质。商贸流通企业最终是通过为客户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和服务来实现自身价值。在技术变革和消费升级面前,企业应冷静思考,理性应对,防止限于各类表面模式中。在实现智慧化转型的同时,企业应牢牢把握“商贸流通”的本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重構专业体系和能力,回归商业本质 。
(二)把握科技赋能商贸流通的本质,转变盈利模式
科技赋能商贸流通业的实质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结果是压缩了传统中间商的空间,因此中间商必须转型,或者转向更多为制造商和品牌商服务,或者转向更多为消费者服务,或者二者融合发展,未来中间商将更多地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附加值。
1.延伸并升级价值链。发挥中间流通环节的信息优势,创造新服务价值。信息技术催生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的高价值信息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中间商应延伸商贸流通的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以为客户发现新价值为导向,向提供个性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融资支持等领域延伸,以获取更多、更高的附加价值。
2.协同创新发展,共享变革红利。其一,在同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等主体共同完成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组成共赢价值链,共享价值链的全部收益,形成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带动商贸流通价值链的持续延伸。其二,发挥商贸流通的“链接”优势,促进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协作创新,拓展商贸流通的盈利空间。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错位竞争
1.聚集细分行业,提高专业化能力。李沧区内批发业虽以建材、五金等低技术制造产品和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生活用品为主,但仍需提升服务质量,以专业化服务扩大辐射范围,获取更高附加值。
2.明确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李沧商圈内各商业综合体,以及零售、住宿餐饮等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盈利,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差异化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独特的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记忆点。
(四)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新特色
1.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商贸物流中心。随着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李沧区需提前布局,培育以高技术制造产品为内容的特色商贸物流中心。如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业潜力较大,该行业是李沧区批发零售业中排名最靠前的高技术产品批发业(2018年营业收入居第5位,净资产居第7位,但利润居第2位)。并且,区内有华润青岛、青岛九州通等代表性医药流通企业,国际院士港内有多位医药和生物学领域专家,应发挥相关资源优势,率先形成覆盖山东半岛的特色医药物流中心。
2.发挥交通优势,促进交通商贸聚集区发展。李沧区贯通南北,铁路青岛北站,胶州湾大桥李沧端接线,7条经过李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青银高速、黑龙江中路、重庆中路等主干路彰显了李沧区的交通优势,这为发展交通商贸物流聚集区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加快发展铁路北站李沧交通商务区、李沧区维客广场及地铁商业。另一方面,优化提升楼山后电商物流园区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培育电子商务主体和现代物流品牌企业,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3.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辐射范围。发挥李沧区、特别是李村商圈的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区市和外地游客的购买力。通过洞悉年轻人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等方式稳定和扩大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适当吸引其他消费群体。
(五)融入发展战略,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1.积极对接各级战略和平台。依托国际院士港、丝路协创中心等平台,利用建设“一带一路”、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机遇,构筑强大的商贸流通自主渠道并向海外延伸。
2.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能力。以青岛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为突破口,依托中国邮政的国际网络优势,发展跨境贸易,补齐外贸发展短板,培育自主品牌,力争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1.促进部门协同,降低体制性成本。体制不合理是造成商贸流通各类问题的重要原因。管理部门职能交叉、职责划分不清(如高效益经济领域重复管理,低效益或无效益经济领域管理缺失),以致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这是导致流通企业“隐性”规制负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因此要以改革考核机制为突破口,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促进部门协同配合。
2.建立以竞争为导向的市场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竞争是导致商贸流通企业服务质量差、创新能力低、价值链附加值低的根本原因。只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并固化为一般性的法律准则,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转型难题,这也是企业迈向价值链高端的基本途径。现在应该拟出阻碍竞争的问题清单,全力推进改革,并将改革切实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