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2020-02-22 15:47刘彩倩李永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同伴

刘彩倩,安 燕,李永久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 844000)

一、问题提出

问题行为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应性不良行为。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会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良好的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探讨成为近年来儿童研究领域的焦点。首先对问题行为发展趋势的研究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如对问题行为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也没有统一,有的研究认为问题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有的研究认为其并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对于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也存在争论。有研究认为,是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不良好造成了日后问题行为的产生,而有的研究认为,是早期的问题行为影响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问题行为与同伴交往能力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国内对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关系有一定的研究,但关于问题行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并没深入研究,如王文婧(2010)主要探究了幼儿问题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1],赛丽莎(2011)主要探究了问题行为在儿童说谎对其同伴关系影响中的中介作用[2]。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拟对小班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有效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选取沈阳市五所普通幼儿园的幼儿进行研究,共发放问卷360 份,收回有效问卷344 份,有效率为95.6%,其中男孩为173人,女孩为171人;独生子女为219人,非独生子女为125人。

(二)研究工具

1. 幼儿问题行为的调查工具

本研究中幼儿问题行为的调查采用Conners 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Teacher Rating Scale,TRS)。该量表使用较为广泛,原有39个项目(1969),1978年修订为28个项目,使其更为简明实用,应用更为广泛。28个项目包括四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因子,多动行为因子,不注意-被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因子。量表采用四级评分法,计为0-3分,0表示“无”,1表示“稍有”,2表示“相当多”,3表示“很多”,得分越高,表明儿童的问题行为越严重。该研究中,Conners儿童行为教师评定量表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6,表明整个问卷信度较高。

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张元修订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量表》评定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状况。该量表一共有24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来描述即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及亲社会行为。问卷采用的是4级评分制,1表示的是“完全不符合”,2表示的是“不太符合”,3表示的是“比较符合”,4表示的是“完全符合”。其中社交障碍采用的是反向计分,即所得的分数越高,则说明社会交往中障碍越少。其余项目都是采用的正向计分,即得分值越高,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就越好。总量表和不同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80-0.93之间,可见该量表信度较高。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问题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各变量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幼儿问题行为中多动因子的平均分最高且为0.69,而注意力不集中-被动的平均分最低且为0.62,可见幼儿问题行为各因子的得分相差不大,几乎趋于平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社交障碍的平均分最高且为4.14,而社会主动性和亲社会行为的平均分并列最低都为2.60,可见幼儿在同伴交往能力中不同维度的得分相差较大。

(二)问题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差异性检验结果

表1 问题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描述统计量表

1. 幼儿问题行为差异性检验结果

(1)幼儿问题行为的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幼儿问题行为性别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在问题行为的多动行为因子和多动指数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具体分析可知,均是男孩得分显著高于女孩(p<0.05),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至于这些,老实说,我也不能一口就断定真假贵贱,不过乍看,大概都是些百十来元的东西。如果孟导演你有需要,我可以慢慢看看,说不定会有大几千甚至上万的好东西掩藏其中。不过良心话,除去假币伪币,这一整批钱大概就在一二万之间,鉴别得越仔细价值可能越高。不过也不会超过5万……”

表2 幼儿问题行为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2)独生于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问题行为差异性检验结果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幼儿问题行为的各因子得分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3。如表所示,小班幼儿在问题行为的四个因子(品行问题因子,多动行为因子,不注意-被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因子)以及幼儿问题行为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不显著。

表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问题行为独立样本t检验

2.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差异性检验结果

(1)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性别差异性检验结果

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及总分进行了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这一维度和同伴交往能力总分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均为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p<0.05),但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差异性检验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各维度上的差异性。为此,该研究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两个样本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三)问题行为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分析

表4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

为说明幼儿问题行为对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状况,该研究对问题行为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这一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因子与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呈显著负相关(p<0.001);其次,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社交障碍这一维度呈极其显著负相关(p均为p<0.001);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因子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01)。

继而以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因子、预测变量,以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动行为因子、不注意-被动因子及多动指数因子为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6 问题行为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由表7可知,问题行为中仅注意力不集中-被动这一因子进入了回归模型,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p<0.001)。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因子的决定系数Rr为0.055,表明其能解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5.5%的方差变异。

表7 问题行为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回归分析

四、讨论分析

(一)幼儿问题行为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多动与多动指数两因子有着显著的性别差异,且都是男孩得分高于女孩。这与王文婧、金芳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王文婧研究结果表明,在问题行为的四个因子及总分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且男生的多动指数得分较高[1]。金芳等人对3-6岁幼儿问题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幼儿问题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且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孩问题行为多于女孩[3]。经分析,这与男女幼儿生理特点、行为表现形式及成人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方面,男孩的身体代谢速度比女孩快,对食物的摄入量较多,其力量和速度都大于女孩,男孩更加活跃、兴奋、精力旺盛,身体活动能力也更强,因此,男孩更容易产生多动行为。另一方面,与成人的教养及期望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都希望女孩乖巧、文静,而鼓励男孩要勇敢、大胆、自立等,因而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冲动、多动行为[4]。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中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即女孩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与王海雷和嵩钰佳等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王海雷研究结果显示女幼儿在社会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及亲社会行为这三个维度上的发展水平均优于男幼儿;嵩钰佳等人也认为女孩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发展得较男孩好[5]。语言交往是日常交流和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行为,更是发展人际关系的手段。而非语言交往主要是指语言之外借助于手势和面部表情以及其它辅助手段而传递交际信息的一种交际活动[6]。该研究主要是从以下方面对语言和非语言性别差异性进行分析:第一,女孩性格较男孩柔弱、文静,与他人交往更多运用语言如聊天、分享故事等,在运用语言交往中也发展了非语言能力的交往,如手势的运用、面部表情的表达等;而男孩和同伴交往时更多是嬉戏、打闹,他们的交往更倾向于直观的方式,较直观的交往方式也阻碍了他们非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男孩没有耐心去解读他人委婉的表达方式(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第二,同龄的男孩和女孩相比,男孩的心智比不上女孩子那么成熟,在语言表达及理解他人方面女孩也比男孩发展得快,因此女孩子也就能更清晰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让别人明白自己,也能察言观色理解他人。这也就促进了女孩的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7]。

(三)幼儿问题行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现,幼儿问题行为中的四个因子均与同伴交往能力总分呈显著性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注意力不集中-被动进入了回归模型,说明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因子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主要预测源。从而表明了注意力不集中-被动得分越高,则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就越弱。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中的“不注意-被动”,主要测查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被动这两方面的行为问题。其中,“不注意”是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对自己的冲动行为不能良好地控制,从而不能灵活地顺应社会规则,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拒绝与排斥,久而久之会影响该幼儿的同伴交往[8]。“被动”是指做事被动、退缩和易被领导等问题。被动儿童在活动中退缩,不积极主动与小朋友交往,那么他们的社交技能就得不到很好地锻炼。

五、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问题行为与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中幼儿的不注意-被动能够负向预测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不管是从政策文件的出台、民众意识的提高还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制定,同伴交往都是被首要提出的内容[9]。本研究探讨了幼儿问题行为和同伴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针对其研究结果提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相关的教育建议。

(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首先要清楚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同伴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和帮助他们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10],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群体心理体验。同伴交往能力的四个维度协调发展,有助于幼儿表现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幼儿在社交过程中争取主动性,有意识的融入群体,主动加入游戏是幼儿社交的第一步;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行为去表达自我的感受,理解他人意思,善于倾听,及时交流沟通使同伴间相处的更为融洽;在同伴交往当中幼儿需要学习平等交流、合作、分享、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同时学习理解关爱和尊重,这些能力的逐步习得就意味着社交障碍的下降。以此来促进四个维度的和谐发展,提升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重视对幼儿行为的教育与指导

小班幼儿由于年纪小,身心发展不成熟,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行为。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共同致力于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发生。当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诸如说谎、攻击等有不良行为时,成人不能过分的指责、批评和埋怨,而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宽容不等于迁就与放纵,而是在认识儿童行为发展特点和正确分析行为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理智的进行教育[11]。

(三)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并培养其主动性

家长及幼儿园首先应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幼儿注意力,并引导幼儿变被动为主动。如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先培养幼儿对感兴趣事物的注意力从而进行泛化;让孩子明确活动目的,自觉集中注意力,并许诺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奖励。其次,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意识;利用多种形式,让幼儿建立交往信心,使其能够大胆主动去和他人交往;加强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愉快体验,使其享受友谊的乐趣。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独生子女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寻找失散的同伴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几个理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