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瑶瑶
自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热议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也不例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界定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指出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科学习形成正确价值理念和关键能力,以期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教育部 2018)。其中,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的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泛指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学习策略提升英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表征,文化影响语言的结构与内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关注跨文化等方面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束定芳 2017)。张友平(2003)提出“语言文化基础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思路。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点教学,还应包括英语文化教学。鉴于英语教学是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尤为关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探索如何帮助学生辨析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下面探究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期为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随着英语教育教学的逐步发展,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包容性。王蔷(2015)指出,现阶段英语教学依然存在关注教仍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与程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思维培养缺失,文本分析不够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缺失,应试教育痕迹明显等问题。有鉴于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在增强其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情感,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智慧碰撞的过程。
教师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导向制约,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滞后、评价维度单一、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导致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中学英语教学偏重考试技能的训练,过多关注语言知识点的操练,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充斥着大量的语言点,鲜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抛英语阅读意义于脑后。
学生方面,囿于教师英语教学理念的落后,应试的压力驱使他们习惯性地关注语言知识点的记忆,过多地重视解题技能的训练与积累。学生对于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了解甚少。
鉴于中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中学英语教师应多推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视听读英语学习材料,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尽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选择符合学情的英语原版阅读材料,满足其个性化阅读需求,带领其领略英美文化之美,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当前中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刘乃卿(2018)通过调查发现,非课本学习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存在方式单一、教学设计深度较浅、课堂时间有限、备课耗时过长等弊端。程晓堂(2017)指出,英语学科的测评内容与要求应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内容的语言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测评的方式应多元化。刘道义(2018)从分析教育与思维、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出发,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逻辑性、批判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的思维品质。李川、王静(2018)在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基于统编教材、开发影视资源及设计角色表演三种途径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陈艳君、刘德军(2016)提出基于“学得”教学本质观、“以人为本”教学主体观、“工具素养合一”教学目的观、“语文并行,精泛相生”教学内容观和“知行结合”教学观设计本土英语教学理论框架。中学英语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既能学习英语知识,又能掌握和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风向标,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明确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地位。教学目标指引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有先确立文化意识的关键地位,教师才能重视文化意识的“备课”,从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比如,针对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2 Reading The Power of Colours,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中颜色内涵的差异。同一种颜色,由于地域风俗、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的差异,其文化内涵也大相径庭。教学目标的确立不应局限于白色、蓝色、橙色、黄色等颜色的内涵,而应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
教师应充分研究教材,深度挖掘教材的文本信息,以教材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切实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选阅读拓展材料,如前文提及的英语中颜色内涵的教学,根据学情补充、拓展有关颜色内涵的材料,有效利用非课本阅读材料,有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学生。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与喜庆,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贴红窗花等,嫁娶时要张贴大红喜字。而在西方,红色是“火”“血”的象征,如 a 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此外,根据学校发展优势,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承载文化,充分感知语言与文化的水乳交融,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一定的冲击,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摆脱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方式的局限,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丰富英语教学模式。例如,针对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5 Art World部分的Integrated Skills—Different Kinds of Music,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在课前帮助学生补充有关中西方音乐异同的背景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有关中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英语原版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给其提供更多接触英美文化的机会。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成绩论英语教学成果的评价体制不利于师生关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今后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落实中西方文化知识考查,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模式;推行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记录学生文化意识的发展曲线。此外,通过举办中西方文化知识竞赛、演讲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途径较少,对于其语言与文化赖以发展的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知之甚少。根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能力,增强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是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把握课堂主阵地,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评价等,切实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