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视域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向

2020-02-22 23:53:34□李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范式隐性理论课

□李 欣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内隐学习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首次提出的认知心理学概念。自此,内隐学习理论经历了从外部学习现象的确认到内部心理表征的探讨,内隐学习范式的揭示从简单到复杂,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从分离到协同,内隐学习的发展状态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的研究历程。与有意识获取知识的外显学习相区别,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在A.S.Reber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创新测量方法,提出内隐学习不仅具备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抗干扰性的特征,还具有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性的“三高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区别的特殊存在,旨在以“无痕”的教育方式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其施教受教过程与内隐学习的运行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以内隐学习理论中无意识与意识辩证转化的研究结果,深入分析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状态,突破传统外显学习的“循规蹈矩”,发挥内隐学习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效应,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看到人、走进人和发展人的本质使然。

1 内隐学习理论的价值意蕴

跨学科视域一直广泛存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之中,从宏观上就跨学科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价值意蕴进行思考,能够真正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与科学性转向,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层次与水平。

1.1 内隐学习范式推动隐性思政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存在着碎片化的研究困境,以坚持本学科基础理论为前提,打破学科壁垒,借鉴跨学科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托马斯·库恩认为:“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人工语法范式是最经典的实验范式之一,开启了内隐学习研究的起点,证实了内隐学习的普遍存在;序列学习范式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行为研究范式,揭示了规则特点对内隐学习的影响,弥补了人工语法研究的不足;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更接近自然情景,兼具学习过程互动性、系统变化连续性等特点,将内隐学习范式向现实生活推近。吸收、转化内隐学习范式的内涵与精髓,将内隐学习理论融入学科理论框架,促使隐性思政产生内生性基础理论,开辟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1.2 内隐实验方法促进隐性思政科学性转向

“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需要涵养科学精神,建构以求真和创造为价值追求、以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为辩证立场、以问题建构与解答聚焦为过程机制、以逻辑自洽与经验证实相结合为方法论法则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图景。”内隐认同测量方法,打破以往仅在思辨层面评估价值观认同的研究局面,以实证研究的科学方法,预测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行为的影响程度。王丽萍(2010)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中的单类别内隐联想测验(SC-AIT)实验范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隐认同度进行实验研究,总结了内隐认同度存在的差异与特点,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并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提供了有效指导。从更具综合性的视野下审视学科发展,在跨学科的推力下夯实、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扎实度与创新力,从而形成其独特竞争力,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转向。

2 显隐泾渭分明的现实困境

由于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模糊不清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论研究不足等局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显隐泾渭分明的现实困境。是否正确认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科学认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建设的前提性问题。然而,受对显隐辩证关系认识不足的制约,部分教育者无法正确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因而在实践中难以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

其一,显性主渠道超载,隐性微循环闲置。始终坚持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发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代表可以忽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渠道的重要补充作用。育德工程的系统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不仅存在于学校课堂的有限时空,应在全员育德、全方位育德、全过程育德的要求下激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育德的价值理念。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味依靠显性主渠道,忽视隐性“支路”的协调配合,试图通过拓宽单一的“主干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造成显性“主干道”陷入超负荷运转的困境,甚至导致受教育者出现逆反心理。

其二,弱化主渠道地位,盲目追求形式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无痕的“灌输”,不在于形式上的花枝招展。为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严肃、生硬的“窘境”,部分教育者以隐性“支路”取代显性主渠道,淡化主渠道政治性与理论性的鲜明特征,热衷教育形式的丰富多彩,抛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本质,令教学工作仅停留在肤浅的经验分享与简单的理论重复层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任何割裂、孤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辩证关系的思想倾向,都将无法科学定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取向,从而失去把握其实践规律的着力点。

3 内隐与外显协同效应深化显隐协同育人机制

郭秀艳(2004)在讨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异同点与相互影响关系后,提出深入理解内隐学习的逻辑主线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观,认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具有相互权衡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外显学习有时会促进内隐学习。Reber等人在人工语法学习的研究中发现,被试的语法规则难于外显发现时,单一的鼓励性言语仅能激发被试对象有意识的规则发现心理,而深入且精当的外显学习指导能有效促进内隐学习。另一方面,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郭秀艳、杨治良(2002)借鉴Mathews等人的强分离程序——匹配和编辑实验范式,发现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交替出现时,被试对象的学习效果最为显著。

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格局,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时代发展定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既要坚守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也要发挥协同效应的育人优势。加强协同育人是遵循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坚持系统论、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的客观要求。因而,借鉴内隐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以内隐与外显协同效应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隐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形势所需与时代所向。

3.1 实现显隐内容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分别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实践形态,在内容层面构建显隐协同育人机制,要求既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地位,又发挥“课程思政”隐性融入功能。其一,提升思政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时代性与解释力,关注并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正面回应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突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以理服人的核心作用。其二,“课程思政”的内容是思政课程内容的扩展与延伸,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全面渗透教育对象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结合各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整理思政教学衔接点,从不同角度发挥隐性思政的正向渗透功能,逐步打破思政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的学科边界,构建多元联动的新型课程内容体系。

3.2 实现显隐资源协同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资源具有专门性、公开性与规范性等特点,而隐性资源的特点包括内隐性、广泛性、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系统整合显隐优秀资源,就是要协同更多教育力量、拓宽更多思政创新渠道,以教育合力筑牢思政学科的发展基石。首先,教育者要分析思政显隐资源的成分与特性,在层层分解中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资源。教育者需要注意,显性课程资源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隐性思政资源则具有隐而不露的特征,因而系统、深入地掌握资源特性是开发利用显隐资源的重要前提。其次,教育者要针对教育对象的需求特点,以此发掘、利用显隐资源。教育者可以针对教育对象的受教特点,结合显隐资源各自优势,发掘教学契合点,例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实践性的培养特点,因而需要在其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最后,教育者要掌握资源开发方式,不断拓宽显隐资源,自创开发渠道,形成显隐结合的共建共享模式,在资源共享的开放氛围中,以开阔视野与新颖因素驱动显隐协同育人机制。

3.3 实现显隐队伍协同育人

长期以来,显性思政教育同隐性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而全员育人有效格局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显隐队伍的协同建设。第一,要跳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自我发展的局限性,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把握两支队伍的协作结合点。首先从思想理念层面突破两支队伍的合作壁垒,确立以德育人的共同目标,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理论性教育经验、辅导员的活动实践经验,以及两支队伍的隐性教育经验,打造系统性协同育人大格局;其次,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化解队伍协作难点,发挥其政策引导与行政主导作用,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之间的特殊性,提升两支队伍的紧密度。第二,要建设多元立体化的思政团队,发挥党务群团、科研团队、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理论课教师、教辅队伍特定职能,形成坚实的育人合力。其一,要严格选拔优秀人才,优化思政团队结构,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的教育工作者。其二,要保障思政团队的物质、精神需求,既保证育人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需要,也提供育人主体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论水平的精神需求。其三,要建立评估监督体系,从整体上对显隐协同育人的具体落实与工作效果进行动态性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育人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实现显隐协同育人机制的健康高效运行。

新时代需要深入理解人、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催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和纵深化的研究。然而,隐性思政的系统化与纵深化发展任重道远,简单的理论移植远不能提升基础理论的创新高度,其基础理论的内生性发展与自身特色的彰显,离不开对所借鉴学科的契合性吸收与转化。因此,在交叉学科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背景下,以内隐学习的理论视野审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显隐泾渭分明的现实困境,构建显隐内容、显隐资源与显隐队伍的协同育人体系,深化显隐协同育人机制,既是主动适应学科研究趋势、提升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时代客观发展要求的有力回应。

猜你喜欢
范式隐性理论课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