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利 石岩冰
(1.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金融系,浙江 金华 321000;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旅游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心理问题一般指“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以及相伴随的异常情绪反映、动机和活动”[1]。高校心理问题学生主要包括环境适应困难学生,学习情绪消极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学生,人格障碍学生,神经症学生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长期封闭在家,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在学习、就业、考证、情感等方面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部分有服药史或者正在服药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极有可能爆发心理危机事件。面对新的挑战,高校亟需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精准帮扶,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关系到高校安全稳定大局。
“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2018 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 号,)明确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教育与咨询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聚焦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2]。疫情期间,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需要做好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工作,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做到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帮助心理问题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就业,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总目标。
疫情期间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原本心理健康的学生出现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影响学习、生活状态,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疫情期间问题可能加重。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都有可能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更棘手的是个别心理问题学生同时面临多种压力。精准帮扶可以通过多方联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情感支撑,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减轻学生的压力,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一是高校心理问题学生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人际交往障碍型、人格障碍型、神经症型等;二是归因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学生个体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层次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综合以上情况心理问题学生群体特征较复杂,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做到所有心理问题学生精准帮扶全覆盖难度较大。
随着社会不断复工,学生家长也陆续上班,导致心理问题学生无人看护,一些自理能力差的学生饮食、学习无法保证。在实际帮扶中发现,职业为医生或警察的家长,在疫情期间经常连续几天值班,存在学生无人看护的情况。心理问题学生对家人的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些正在服药的学生在缺少看护的情况下可能会停止服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产生心理危机,有自杀自残行为。缺少看护不仅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情绪,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无法及时干预。
研究表明,春天气温、湿度变化比较大,神经细胞比较活跃,大脑对外界刺激也比较敏感,每年的3、4 月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期,大学生容易在这个时段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再加上长期居家,长时间呆在较小的封闭空间,容易产生较多负面情绪。除心理学专业学生,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疏导专业知识,无法对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居家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减少,无法和往日的同学进行正常社交,学生的生活单调、容易胡思乱想。对于本身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现状无疑是雪上加霜。
心理问题学生抗压能力弱,对外部环境敏感,内心比较脆弱。“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异常,情绪行为变化大,学习及生活能力明显降低”[3]。面对线上学习模式,学生普遍反映不太适应,学习效率低。另外部分课程难度系数大,学生担心挂科,心理焦虑,学习压力大,甚至出现摔电脑等破坏行为来逃避上课。毕业季即将到来,很多心理问题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完不成学业、拿不到毕业证书、失恋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学生失去对事情发展方向的控制,很有可能情绪失控,想不开,走极端。
学生不在学校,想要了解学生即时的身心状况只能通过联系学生本人或者学生家长获取信息。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较强,社交能力较弱,不愿或不能有效沟通都导致在制定精准帮扶方案时缺少信息支撑。实际帮扶中,在通过学生本人来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时,有部分心理问题学生拒绝任何形式的沟通,不接电话也不回信息,无法直接获得学生最新情况。通过间接方式获取信息方面,学生家长在复工的要求下,工作时间不方便联系,反馈信息不及时,另外在家时间有限,反馈信息内容模糊。
一是加强心理问题学生数字档案建设意识,安排专人专项负责;二是为心理问题学生建立个体动态心理云档案,方便时时更新查询。“如果能够为每一位心理问题学生创建相关的档案库,这样会给未来的治疗带来方便,对以前的治疗工作也可以进行合理的总结与参考”[4];三是整合高校心理咨询资源,成立专业咨询小组,通过小组专业会商机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四是通过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深度积极干预。“认定干预级别是以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为指标,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按个体风险水平的高低来认定不同的干预级别[5]。”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甚至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治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放性工作,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构成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此,在预防心理危机事件上,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形成多方联动、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家庭方面,一是为心理问题学生创造安静舒适的家庭环境。二是安排专人陪护,提供日常所需,督促服药。三是多倾听、多鼓励,多爱护,建立良好的亲子信赖关系。四是加强和学校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状况;学校方面:一是发挥疫情期间“学校-系部-班级-家长”四级心理健康网络作用,制定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危机预案。二是利用线上平台举办心理培训。三是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活动。四是加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团体辅导支持力度。五是加强家校联系,院地联系。六是实行心理问题学生“三级网格”关心关注,落实“学院领导-系部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三级心理网格员责任制,对心理问题学生做到全覆盖、一对一关心关注;社会方面,一是加强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优质资源共享。二是心理问题学生所在社区积极关注。三是校校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分享。
一是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学生所需的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传授心理疏导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二是联网+主题班会。增强班级凝聚力,为心理问题学生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三是互联网+学生活动,通过举办学生活动,提高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四是互联网+主题沙龙,定期举办心理沙龙,解决心理困惑,分享心路历程,形成同学间相互鼓励的局面;五是互联网+心理团辅,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
一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给予学生关怀和爱护。通过沟通交流、关心学生学习、情感、生活,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就业焦虑、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也要多方寻求解决方案,让学生感觉到被爱和关心,给予学生足够的爱和情感支持;二是通过安慰、鼓励、积极暗示、分散注意力等减轻心理压力;三是定期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云端心理测验。通过心理量表的反馈结果,及时召开线上研讨会,立足学生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一是准确梳理心理问题学生主要社会关系网络;二是家校沟通。准确掌握负责看护问题学生专人和学生家长的各种联系方式;三是师生沟通。专业老师、辅导员、班主任或者心理网格员通过电话、微信、QQ 等联系学生本人,直接获取信息;四是院地沟通。学校和学生所处社区建立沟通渠道,工作上相互配合,互通有无,共同关心学生,五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要加强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