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的思考

2020-02-22 20:06冷继波李红羿
市场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款物财政资金审计工作

冷继波 李红羿/文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场突如其来的挑战,其引发的风险考验着每个人乃至经济社会全局的“免疫系统”,也警示了“防御”和“体检”的必要性。

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规范管理、高效使用疫情防控物资,审计署要求,针对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进行专门审计,揭露并查处贪污、挪用、滥用、浪费物资以及利用捐赠牟取私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疫情防控物资管理办法,为提高捐赠透明度及社会公众对慈善机构信任度提供可行性建议。首先,通过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下达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同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作为后勤保障。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坚决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同时保障民众生产生活有序恢复。加强疫情防控审计,重点在评价决策部署和政策制定的效果,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政令畅通。其次,开展信息沟通审计。主要关注信息采集、信息响应、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沟通问题,避免由于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导致沟通效率低下、舆情泛滥等不良影响,积极维护社会的稳定秩序。

一、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特点

(一)审计对象复杂。不同于常规审计对象,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的审计对象不仅包括政府下拨的经费物资和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单位和部门,还包括社会捐赠部分,其捐赠形式、统筹分配、管理使用相对复杂。一是经费款物来源复杂,分为政府调拨和社会捐赠;二是被审计单位复杂,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涉及范围广,程度不一。

(二)审计时效性强。突发危急事件往往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救助队伍的行动内容、方向和环境都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接到任务到组织行动,时间紧、任务重,对审计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要及时进驻被审项目,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审计程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计,得出高质量审计结果。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审计人员要抓住取证时机,保障审计过程中审计证据充分且适当,避免因行动结束,救助队伍转移而造成的取证困难。

(三)审计风险较大。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审计活动中,其大小关键取决于审计环境和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作为审计对象,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且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增加了审计失察和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审计证据在数量与质量上缺乏保障;二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强导致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人员拥有的经验、能力、责任心等,是保障审计风险处于较低水平的必要条件。

(四)审计结果影响广泛。数量庞大的物资从筹集、分配到管理、使用的全过程都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而审计则是反映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运行状况和效率是否真实合法的一面镜子。审计结果影响的广泛性表现在:一是审计结果的运用有利于促进问题整改,相关部门就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完善建设力度,保障救援效力。二是审计结果影响全社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疫情防控中真实、合法、有效使用各类物质和资金,使民心凝聚,士气受鼓舞。反之,会使人心动摇,不利于社会稳定。

二、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的建议

(一)常态化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深入分析问题和风险隐患背后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提出完善制度、规范机制等“治本”建议,实现源头化解。梳理面对经济领域风险,将审计“关口”前移,加强对经济领域风险的预判。以审计视角关注潜在风险,加大经济风险感知敏锐度。即通过经济体检系统梳理经济运行的倾向性、苗头性风险隐患,加强持续监控,及时跟踪、排查和预警异常信息,避免“小病”酿成“大疫”。要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主动寻找审计工作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审计“经济体检”,着力关注重大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加大对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经济体检”成果进行整体分析和综合研判,形成高层次的趋势性预测、风险揭示、体制机制缺陷预警等制度性成果。

(二)改变内部审计组织方式。审计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和审计署关于改变审计方式、提高审计质量的要求,将同一审计对象或单位相同或相近的审计项目,实现项目、人员、时间、资源统筹安排,统一进点、分项审计、分类汇总、分别上报,真正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千方百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对审计项目进行评估,根据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工作情况,从已有成果、机构风险状况、系统支持等维度来评估非现场方式的可行性,适当延长审前分析准备时间。对于经评估确需开展现场审计且具备现场条件(不违反防疫要求)的,要明确现场核查的目标,按照最低需要原则,严格控制好人数和时间,保证快速、高效完成现场审计工作。

(三)开展远程审计。疫情期间,在无法按照既定审计计划赴被审计单位主要办公场所、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审计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在办公室或审计人员居住场所中采用网络通信渠道和信息化工具,包括电话、电子邮件、数据交换平台、语音和视频工具、内部视频和电话会议平台、具有同步和远程审核功能的审计软件等,获取被审计单位电子化财务资料和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及与被审计单位、涉及审计取证的单位(例如交易对手或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监管部门等相关人员进行远程交流等方式,实施部分审计工作并形成相关工作底稿,并于后期追加现场审计工作的审计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审计问卷。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细化审计问卷内容,通过填表或提供清单台账等方式,收集审计所需资料。二是充分利用相关业务信息系统。深度挖掘被审计单位常用业务信息系统价值。如生产经营企业的产供销系统、账务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数据、个人事项排查、风险特征筛查等,均可全部通过系统完成。三是有效开展电话或视频访谈。利用电话或视频方式召开审计进场会、进行审计访谈、沟通审计底稿。进场会和审计访谈是审计中的重要程序,在疫情特殊时期,为降低人员聚集风险,可改变以往面对面沟通形式,灵活采用电话或视频方式进行,同时做好内容记录。四是及时调阅电子资料或档案。对于无法通过系统直接收集到的资料,在不违反保密要求的情况下,可联系被审计单位,通过邮件提供相关电子文档、图片等。

(四)充分获取审计证据。一般审计工作会以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作为重要的书面审计证据。由于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紧急性与特殊性,被审计单位的部分经济活动来不及形成书面会计记录,客观情况导致的业务发生往往就是证据。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工作需要对公共事件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监督,包括发票、合同、收据、登记簿、会议记录等,都可能成为经济业务活动的原始资料,也就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中的重要审计证据。事出紧急,某些业务活动的审批、授权等内部控制手段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精简,增加了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通过提前完善紧急预案,规范特殊时期的紧急救助工作,在精简的内控流程中留下关键性书面记录,从而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降低审计风险。

(五)及时披露审计报告。不同于常规审计,审计单位不应只在项目结束后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诸如疫情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单位在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同时,应定期将阶段性审计情况向社会公告,如每月、每季度或半年披露一次。对于违规违纪案件的审计查处情况,发现一起公告一起。提高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知悉度,有利于社会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除揭示违规违纪问题外,全过程跟踪审计披露的重点还应包括针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整改,有效预防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猜你喜欢
款物财政资金审计工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基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与财政税收
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打造廉洁高效财政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山西:20亿元财政资金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浅议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完善措施
“三措施”严格规范涉案款物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涉案款物管理实行“双轨制”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