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无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要求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而绿色金融则能够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的特性为解决绿色金融目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区块链源于比特币,是一种去中心化、可信任的分布式数据库,具有防篡改、透明、安全等特点,从而构建起安全高效的价值传输网络,弥补了当前互联网信息传输存在的信任缺乏、防护不够、维护成本高、抗毁性差等问题,在经济、金融以及社会治理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所谓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由一连串数据块(也就是“区块”)按照时间顺序有序链接而成。所有数据块中的数据信息均经过加密且有对应的时间戳,因此,记录的数据是无法篡改的。同时,任一“区块”内记录的数据均是独立、完整的,能够相互交叉验证,从而能够保证区块链中记录的全部数据真实、有效。
区块链技术主要具有四个特点:
(1)去中心化。区块链中各节点间的地位平等,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已有区块链数据的备份记录,即使有部分节点失效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去中心化可以直接完成点对点的交易,能够有效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
(2)去信任化。区块链系统中,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经过共识认证才会被认为是合法有效的交易。因此,区块链系统的信任基础是基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信任认可,而不是基于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也就是说,对“人”的信任转变成了对“机器”的信任,这极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
(3)不可篡改性。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任一节点都拥有同等的权利和相同的数据记录。如果要修改某个区块的数据,至少要控制整个系统中51%以上的节点。否则,单个用户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从而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区块链系统一般分为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
(1)公有链。公有链是区块链的早期形态。公有链完全开放,链上所有节点无须授权即可自由进出网络,可对链上数据进行读写,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特权节点。例如,比特币、以太坊使用的都是公有链。
(2)私有链。私有链不对外开放,各节点的进出及对数据的读写维护需要授权才能进行。由于各节点的权限不同,因此,私有链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私有链多用于企业和某些机构内部的数据管理和审计等方面。
(3)联盟链。联盟链是介于私有链和公有链之间的一种区块链,其中的节点通常是特定的实体机构。节点机构的加入或退出需经授权,系统数据只允许系统内部机构读写、传送。联盟链具有容错性好、可监管、记账效率高等特点,适用于机构间的交易、结算,在金融业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给出了绿色金融较为权威的定义,即“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就“绿色金融”而言,一方面,“绿色”是要求。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支持,减少对污染环境项目的投资,以金融推动绿色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是本质。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也要利用绿色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更强调保护环境,也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保障与支持。
随着《指导意见》的实施,“绿色金融”转变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我国绿色金融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及碳金融等业务相继推出,是世界上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之一。2017年,国家批准在浙江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江西省等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旨在体制机制上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绿色金融政策和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下,我国绿色金融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市场规模逐年稳步增长,业务、产品不断丰富,市场参与主体也日趋多元化。据央行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0万亿余元,较年初增长15%。据新华财经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在境内外共发行绿色债券3390亿余元,较2018年增长26%,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1%。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已由分散的摸索试探逐步向系统化、规模化转变。
(1)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由于目前的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各个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较难获得绿色项目的完整信息,致使金融机构项目经营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延缓了绿色项目的推进。同时,由于信息披露不完整,造成绿色项目融资困难,乃至危及项目和企业本身。例如,在发放绿色项目贷款时,由于银行与环保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银行不得不从头开始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导致项目成本增加,风险增大,甚至有的项目因无法及时获得资金而中途下马。
(2)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较之传统项目的融资,绿色项目的投资金额更大、投资回收期更长、业务流程也更复杂,因此,项目的不确定性较高。这些因素会使银行承担更大的风险,效益相对减少。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
(3)风险防范制度不完善。绿色项目较之传统投资项目,投资的政策风险、道德风险更加突出,因此,项目监管难度也更大。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不少“非绿”项目炒作概念,伪装成绿色项目,甚至凭空捏造绿色项目,骗取优惠贷款,谋取私利,损害了国家利益,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4)产品创新不足。目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仍然由政府主导,多数金融机构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我国绿色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体系不健全、产品创新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
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强、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监管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利用区块链的哈希算法能够准确、快速验证某组信息是否被篡改过,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这就解决了点对点交易信息验证的问题。而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则能够为企业的交易数据提供安全高效的保护。例如,在向绿色项目发放贷款前,可以将收集到的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节能减排及投融资情况等信息写入区块链中,实现信息在环保、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间的共享,同时方便有关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查。在发放贷款后,可以将已发放贷款的用途记录在区块链中,对绿色信贷链条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全程监控,一旦发现贷款人滥用资金,立即停止放款并进行倒查问责。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贷前审查、贷后管理等环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可以实现同一企业或项目的信息在不同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间的共享,可以让企业在申请绿色贷款或者发行绿色证券时,不必反复进行评估、审核,有效降低信息收集、认证、评估等各项成本。
近年来,少部分企业编造“伪绿”项目,骗取公共资源,损害公众利益。利用区块链的联盟链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避免监管空白、交叉监管等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先建立一个联盟链,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贷款企业、环保部门及中介机构等都可以作为联盟链的节点机构。然后,将绿色项目完整的交易信息实时放在链上进行公开,以便交易各方及监管部门能有效识别和控制绿色金融业务的各类风险,确保所贷资金用于绿色项目,及时排查“伪绿”项目。此外,利用区块链信息的不可篡改性,还可以构建较为完善的信息征信体系,跟踪、评估绿色项目实际效果,优化金融机构投资方向,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精准度,及时、准确对市场风险做出判断。
利用区块链的大数据处理优势,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推动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可通过区块链收集用户信息,利用大数据预测用户反应,分析用户行为,从而精准判断用户需求,推出对用户有吸引力的产品。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风控,创新适合中小微企业风险与收益的绿色金融投融资产品,拓宽绿色项目的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