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军,童成帅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
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思想之旗和精神之魂。比如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断,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理基础。通过文本阅读和文献梳理,笔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界定,产生了有别于其他学者新的学理观点和看法,故此,想予以分析与探讨。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进行了分化细化探究,形成了多元要素界说的研究格局。但囿于学者研究领域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整体研究上存在着碎片化和同质化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内核界定与研究共识。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笔者旨在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学界关于该议题研究的主要观点与基本论断,并对这些观点加以评析与确证,以此提出自己的学理看法,供学界参详。
第一,一要素说。魏一明、张占仓认为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4]。董振华赞同上述观点,认为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同样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5]。贾淑品认为“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6]。郑文涛认为由于鲜明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7]。提倡“一要素说”的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概括总结既存在学术共识,即“实事求是”,也有存在一定的观点分歧,或主张“人民性”,或主张“问题导向”。诚然,学者们均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精髓所在。但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精髓应属于思辨哲学层面的思想元素,具有系统整合性与抽象概括性特质。由此可见,一要素说的价值论断不能全面、精准地概括这一思想的精髓与灵魂。
第二,二要素说。江金权认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8]。而刁玉峰、吴晓宇则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9]。提倡“二要素说”的学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分别阐述了各自观点,其论断反映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的文化基因与理论特质。但是,笔者以为要想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精髓,应当注意对其哲学范畴内的思想元素作精准概括与提炼。对于江金权的观点,笔者认为实事求是的哲理意蕴已囊括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意涵,即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二者具有内在同质性关系。而对于刁玉峰等观点,笔者认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个政治主题,属于宏观层面的价值范畴,不具备哲学层面的抽象概括性与系统整合性,如果直接将其作为理论精髓,未免有些牵强。
第三,三要素说。陈嘉康、刘光明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0]。颜晓峰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可以理解概括为“三为初心”,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11]。韩庆祥认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12]。“三要素说”是目前学界研究者论述最多、较为认同的价值论断。其中,针对陈嘉康等提出的新思想精髓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观点,笔者认为“解放思想”显然属于邓小平时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而在新时代,解放思想不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突出了。针对颜晓峰提出的新思想精髓实质之“三为初心”的价值论断,笔者以为,“三为初心” 当属价值取向范畴,它所表达的是新思想价值取向的三箭分支,而非思辨哲理层面对新思想精髓的高度提炼与概括。对于韩庆祥的三要素提法,笔者持比较赞同态度,认为其三要素的整合提炼具有哲学高度,是多维度精神实质的概括总结。
第四,四要素说。徐新荣认为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13]。石云霞认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14]。在四要素说中,徐新荣基于鲜明特征、宗旨情怀、问题意识及精神坐标等研究视角,阐述了“党的领导、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基本缘由。而石云霞则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文脉,对其所认为的新思想精髓作出了学理分析。两位学者各抒己见,提出的论断具有一定的哲思意蕴与学理价值。但是,笔者以为,徐新荣提到的“党的领导”是具体语境下的领导力量,就其本质属性而言,它内蕴的实践统摄力是经过理论精粹过滤后的外化呈现,属于具体范畴,不具备抽象哲学特质。而石云霞提到的“解放思想”显然属于邓小平时代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当前我国已然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发展主题与实践要求显然有了新的变化,解放思想不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突出了。
综上,经过多重学理思考与文本考究,笔者认为,“四要素说”的价值论断比较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学理概括。诚然,上述“四要素说”中的学者对新思想的精髓已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在“四要素说”的元素组合上笔者持有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
思想精髓是指这一思想体系各个论点中的要旨、精粹和内核,具备抽象概括与系统整合的哲学特质。因此,要全面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内蕴的思想精要与哲学特质是必须提炼的重点所在。
笔者主张“四要素说”,即可以将“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实事求是强调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人民中心强调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知行合一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问题导向强调革命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此,需说明的是,以上四要素之间并非随意排序与拼凑,而是具有科学严谨的逻辑性与规定性,体现了新思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理论宗旨与价值取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逻辑与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
第一,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思想灵魂,同样,它也是新思想的理论品格与立论基石。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维度来分析。首先,从理论历史来分析。列宁、邓小平也谈到都强调实事求是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方法。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1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6]。可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脉络一秉相承的文化基因,实事求事是也自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其次,从文本著作来分析。2019 年6 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在第十九章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1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如此内蕴感召力和指导力,就是因为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法则,依托实践经验来充盈其理论思想。最后,从实践属性来分析。实事求是,强调事实本位。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关键在于“求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19]。在党的治国理政过程中,不论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是“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对人与自然异化端倪的真切体认”均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品格的本质属性。在习总书记那里,实事求是是科学窥见社会存在之自变事物的重要法则,是对新情况新要求进行科学研判的重要咫尺。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党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始终不渝的坚持与探索,才创造性地提出和践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指引了前行的方向,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难题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人民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支点。这一思想,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底色与价值情怀。首先,从理论历史来分析。1835 年8 月,马克思撰写了三篇代表他“立德、立志、立言”的宣言书。其中在“立言”——《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一文中,马克思强调,国家看来治理得不错,罗马首席公民愿为人民造福,并且最杰出的人们根据首席公民的倡议担任了国家职务……这样更好的保障人民的自由[20]。在此,马克思提出了国家官吏应“为人民造福”的论断。毛泽东曾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21]。在此,毛泽东深刻诠释了人民群众对于振兴队伍、发展社会的重要价值意蕴。邓小平也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22]。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前人理论精粹养料的吸吮,他在浙江工作时就提出了为民办实事的三维价值方略。即一是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坚持以人为本,重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23]。二是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要为民办实事,先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24]。三是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终要落实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这些实事,既体现于惠及全社会的“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25]。事实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用行动践行了这一方略,而且还将其提炼成治国理政的价值导向。其次,从文本著作来分析。2017 年10 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200余次提及“人民”这一术语,他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26]。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该著作深刻阐释了“人民中心论”的基本意涵,一是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二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三是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四是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7]。2020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正式出版,其中习总书记提出了他认知范畴内“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大境界。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28]。在此,习近平总书记讲出了“人民中心”价值理念的新话,字里行间透露出他一心为民办实事的坚定决心和为民发展谋福泽的真挚情怀。可以说,“人民中心”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简单延续前人思想的特定关键词,而是他真切践行于实践中、注入思想里的活灵魂。最后,从实践要求来分析。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无论是基于经济领域的“五大发展理念”、政治维度的“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层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设导向”,还是基于社会领域的“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水准”、生态层面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均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具体实践环节[2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足迹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模范践行了人民中心的价值理念[30]。
第三,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点。只有将实事求是的文化基因与人民中心的价值取向相统一,才能达到对事物本源的真知,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所谓知行合一,意指思想观念的摹写需要实践行为来体现,即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二者合而为一。尽管人们对“知”与“行”关系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偏重于认知层面,认为“知先为上、知难行易”;有的偏重于实践层面,认为“实践第一、知易行难”。但不管那种看法,他们都在不同层面确证了知与行须臾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这一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31]。还强调只有将理论学识内化于心,实践航向才能愈发清晰;只有亲身历经了,对思想的体悟才能愈发深刻。这不仅厘清了“知与行”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而且回答了二者为何要“统一”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理论特质。科学性,强调认知范畴,即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价值体认,使人类主体更加明晰地体认事物客体;实践性,强调行为范畴,即通过社会实践,在人的主观意志的指导下从事改造世界的一般性活动。马克思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位居云端之上的抽象事物,而是能直接指导社会实践的价值良方。因此,对于“行”,马克思给予高度强调与关注,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2]。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33]。
知行合一作为明代理学家解锁认知与实践关系问题的价值密码,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命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回溯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表述最为直接、全面的,当属王守仁。王守仁曾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34]。质言之,知与行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不可分割而合一的有机整体,只有知之愈明,才能行之愈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多研读和体悟王守仁的“心学”和知行合一思想。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比蜜蜂厉害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就有了房屋的图样[35]。设计和获得这个图样的过程,就是进行科学认知和不懈探索的过程。行是知的出发点和归宿,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行;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认知,实践就如同无帆航舟,只能原地打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核中“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的理论对仗,实际上就是认知与实践双向交互、逻辑统一的理念呈现。如果说“十四个坚持”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方略,那么“八个明确”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理论谋划,两者可谓并蒂之花、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宝库之中。
第四,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点。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我们能深切体悟到其内蕴“善抓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哲学方法,“实事求是、实践为先”的科学态度,感到浓郁问题意识与显明问题导向,为我们遵循党的思想路线、乘风破浪化解难题树立了思想原则与价值规范。
问题导向体现为唯实务实、实践为先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36]。通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及相关权威著作,每一部分内容都充盈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反映了当前亟需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无论是针对自然环境异化问题,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政策主张,还是针对贫困地域人口脱贫问题,提出的“精准扶贫”实践口号;无论是针对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滞后问题,提出的“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还是针对党员干部腐败黑化问题,提出的“刮骨疗毒、反腐倡廉、自我革命”实践对策,都来自于对“实事”理性而全面的认知,对“求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事物矛盾本身存在之物与不变之物的精准把握,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思想品质和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
问题导向体现为真抓实干、迎难而上的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原则、真抓实干,面对大是大非要敢于亮剑,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要敢于斗争[3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割腕的勇气,推进一系列战略举措,真抓实办微腐败、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铲掉妨碍民生建设“绊脚石”、啃掉贫困难啃“硬骨头”等,都取得了亘古未有的实践成效。心怀党性、心系民意、心中有尺、心揣责义,以“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的境界苦干实干,我们党和国家就一定能够再创“更优、更实、更大”的建设佳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历史逻辑演进与动态更迭的时代产物与思想结晶,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与革新精神,将其思想精髓界定为“实事求是、人民中心、知行合一、问题导向”,会更有利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