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内容丰富多姿,是多种文明的聚合。传统黄河文化是一种经典农业文化,因为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临水而居的生存意识,伴随着黄河流域农耕、冶金、文字等发明和使用以及城市的建立,结合黄河本身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广,所以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发挥着继承中华文化血脉、弘扬民族力量的作用,是华夏大地上“活态”的金名片。纵观历史,黄河跨越了多个朝代,横贯东西九个省区,逐步形成了黄河上游的河湟文化、中游的中原文化和下游的海岱文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统一,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和共兴。黄河流域遗存下来的遗址、遗迹和延续至今的景观风貌相映成趣,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技艺超群,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融合、开放包容的精神。步入21世纪之后,这条母亲河仍旧是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现代化的有力保证。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关键区域,对我国历史乃至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所以说黄河是华夏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因为黄河历经中国古代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更是集不同朝代的文明发祥地,是彰显民族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中黄河流域文化的发展从秦汉到宋朝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后期渐变成封建时期中华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文化范围中占据重要位置。真正带领黄河文化走入世界被各国知悉的主要是两条“路”,分别是西汉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黄河文化在汉唐时期将对外所吸收的异质文化不断创新融合,使黄河文明散发出新的生命力,不但推动了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且创造了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被后世称道的繁荣盛世,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治理创新所达到的新境界。与此同时,黄河文化本身不但拥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统绪,还持之以恒地自西域文化、印度文化、中亚西亚文化、海洋文化等摄取营养和新文化的因子,增强生命活力,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所以黄河文化产生的自信在于她能兼容并包摄取外来文化精华,并创造性地吸纳为自己前进的力量,从而使黄河文明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作为世界文明的中心。直到现在,黄河文明不仅是世界上四大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个阶段接替一个阶段从未出现过断层的文明。
黄河文化的衰退与明清时期的保守思想导致的政治倒退不无关系,更关键的是鸦片战争之后带来的战火使西方蓝色海洋工业文明对东方传统黄河农业文明产生史无前例的冲击,一系列的动荡带来的思想文化侵略和生态环境破坏,这种前所未有的困境使黄河文化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古老的东方文明依存的主体黄河文化非但没有消逝覆灭,反倒借助外来文化产生的碰撞,于炮火的洗礼中艰难地保存着微弱的光芒,照亮了通往近代文明的道路。从古代传统向近代文明,这一古老文明想要恢复活力走向复兴,再次焕发出万丈光芒照耀着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就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古老的黄河文化迎来新生的机会是在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明确全面改革营造的新型社会政治环境为这一文明的再生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后来在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2019年9月18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样一个既拥有黄河传统文化血脉,又注重保护生态、向着高质量目标发展的新战略,既凸显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又将保护黄河生态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要求,因此,生态文化与同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建设是一体的。”“只有依靠文化的支持和科学认识为指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的保护也要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在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上迈进。
黄河横跨九省区,文化遗产遗址众多,在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地区治理取得了成果,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黄河流域环境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黄河文化在生态保护和科学开发上仍存在一些突出难题,流域文化传承利用率低、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弱、黄河文化和文化旅游融合水平低、高发展质量有待提高,推进黄河文化生态保护是中华民族在未来将黄河文化传播到世界的内在基础,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难题会影响到高质量发展的推进。
历史上夏、商、周、秦、汉、唐、宋等均在黄河流域建都,它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资源纵横交错,因此相对于普通的文化遗产遗址,黄河作为展示中华文明流动的金名片,对它保护要更加精细和严格,有关于其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传承方面就要更加慎重。但是一方面,黄河流经九省区,文化遗产展示力度弱、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单一、闲置情况凸显。另一方面,之前生态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流域内遗产遗址保护的碎片化现象严重,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面临生存发展挑战,有限的传播途径和文化创新性的缺乏,使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仍待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不但与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仍有差距,而且进一步影响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近现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旅游不仅成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成为另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越来越凸显出黄河在内的大河流域以及附着其上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将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愈发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访,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目的地,这种旅游项目的发展将变成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不但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使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遗憾的是,当前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流域省区缺乏“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眼界,仅仅着眼本省短期发展目标。而且沿黄省市和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文化旅游发展缺乏协调衔接,不利于形成合力。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但整体上看,黄河流域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程度和综合开发水平不高,旅游开发模式仍以沿黄城市的水面游览以及古都古城古镇、博物馆、纪念馆等游览参观为主,缺乏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游乐设施,黄河文旅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品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强。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作为着力点,秉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理念,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业等融合发展,延续黄河文化千年神韵。习近平总书记叮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全面落实各层级部署决策,以自然保护为抓手筑牢生态屏障,以黄河文化为主线进行科学开发保护。
保护好黄河文化是传承好黄河文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体现黄河文化的原真性、完整性要求,考虑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现状和重要性,流域各省区应组织省内相关部门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文化遗产遗址的整体性保护,这种整体性保护要以自然保护为主线,生态建设为抓手。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黄河流域的各类遗产和遗址,这其中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的遗产。通过这些遗产和遗址,可以充分地了解黄河流域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相关文化,以及周边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化发展脉络。针对这些能够展示黄河文化的遗产遗址,首先要保护好,要让这些遗产遗址能够世世代代留存下去,让后世能够看得到这些遗产遗址。要树立整体保护、综合管理的理念,将黄河建成荟萃中国文化精华的“母亲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黄河流域存在的生态和发展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说明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使沿黄各省通过增加投入加大研发力度为流域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保证,创新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强化共同品牌构建以及共同标识运用、提高绿色生态生产理念,也有利于提高黄河文化保护能力,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其次,21世纪的现代化产业结构是要求流域各省区进行产业空间合理规划,根据上、中、下游不同资源类别和经济基础进行生态效用和旅游文化功能进行划分,保证省区独特的流域特色,既是流域推进生态保护的科学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防范产业出现同质化倾向,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和其他产业多样化发展。再次,国家要强化黄河文旅发展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力,规范沿黄九省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构建统一旅游资源监管平台,推进旅游资源挖掘能力和体系建设,借鉴国内外关于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建立黄河流域统筹协调、系统高效的综合管理制度,如建立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保护黄河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最后,坚持双向开放,这样既可以提升黄河流域内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也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落实文化指引生态经济的理念,打造统一的“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促进黄河文化旅游竞争力整体提升。
黄河文化的内涵丰富,其组成部分生态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落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决策部署不仅是为了打造黄河文化生态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在新时代更进一步发挥黄河文化的生态价值,实现千年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生态保护是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保证,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留存黄河优秀文化遗产,进而创造更优质的旅游资源,促进沿黄地区产业链的创新转型,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向带动。新时代用生态保护这种新的方式和目标传承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会使黄河文化焕发新生机,在全球视野下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未来展望中,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下游及河口地区的人类活动向来频繁,则造成对黄河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特别是河口湿地面临天然湿地面积萎缩、生态多样性衰减、土地盐碱化、植被逆向演替等使生态环境恶化,也阻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提升。考虑到黄河流域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国家要立足于黄河流域整体生态系统特点,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布局作为法定要求,出台专门的法律,将国家有关法律制度与黄河的特点和实际紧密结合并使之具体化。其中主要任务是加强人类活动空间管控,明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而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有学者建议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纳入相关部门法中,包括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等方面的要求,统筹大气、土壤、生态等要素,对污染较重河流的明确产业准入与淘汰要求,并明确提出流域用水总量只能减少、不能增加的刚性约束。这些措施也是保证黄河文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价值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