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雯静,乔立智
(云南民族大学 文传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数量”为现代汉语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多少”。在古代汉语中,“数量”是一个并列短语,意为事物的多少和长短。“数量”一词的词义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最初是一个并列短语,逐渐演变为汉语双音节词汇。在汉语史中,词汇、语法、语音的发展各成体系,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丰富;像“数量”这样的并列短语演变为双音节词的语言现象数不胜数。
词汇不断受社会语境的影响,在语言演变中历经了词汇属性逐渐变强、而短语性质不断弱化的过程,最终从短语演变为双音节词。曾经非词的语言形式在语言历时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词的过程,语言学领域将其定义为词汇化。
吴福祥认为词汇化是虚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变为虚化程度较低的成分,并将其分为广义和狭义的范畴,广义是指非词汇的语言成分(音系、义项、句法、形态及语用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过程,狭义为语法成分(形态标记、虚词以及结构式)演变为实词的过程(1)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董秀芳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考察方法分析了汉语双音词的三个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的主要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
“数量”的词汇化过程,按照吴福祥的划分,属于广义的范畴,即非词汇的语言成分演变为词汇成分的过程,“数量”的词汇化正是建立在“量”的实词虚化的基础上。按照董秀芳老师的分类法,则应归为第一类,即短语演变为词的过程。
词义是词的含义,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一般或本质的特点。词有本义即一个词的最初含义,本义往往表现了汉字的造字意图。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称之为引申义,引申又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引申是词义演变的主要手段。一个汉字被借用来表示别的字义但与本义无关,我们称之为假借义。通过引申、假借等方式不断地增加义项来指称新事物,这是语言发展中词义演变的普遍规律。“数量”由并列短语变成双音节词,成词后的词义不是“数”和“量”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但其意义与“数”“量”二字的词义仍有内在的联系。所以,考察“数”和“量”的词义发展对探索“数量”的词汇化过程有促进作用。
《说文解字·攴部》:“數,計也,从攴、婁声。”(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163.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攴表用手操作,从婁表连续,会一一点数计算之意,婁也兼表声,隶变后写作數,本义是计数。例如:
(1)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诗经·小雅·巧言》
(2)归而饮至,以数军实。《左传·隐公五年》
“一一列举”义由“计数”义直接引申而来,因为“计数”需要“一一列举”,即紧承“算在数内”。例如:
(3)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贾谊《治安策》
(4)餘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文苑传·祢衡》
“列举过错或罪责”义由“一一列举”义引申而来,例如:
(5)数,责也。《广雅·释诂一》
又由“列举过错或罪责”义引申为“数落、责备”义,例如:
(6)郑公孙黑将作乱,(子产)使吏数之。《左传·昭公二年》
“数”作动词还有“称赞、称道”义。
(7)餘子碌碌,莫足数也。《后汉书·祢衡传》
此外,“数”也表示“数的数目”义,例如:
(8)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礼记·王制》
气数、天数、规律、必然性为恒定不变的数,均为常数,从“数目”义中引申而来。
(9)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淮南子·氾论》
“数”的用法及含义多样化,“数”的本义为“计”,由本义发展出“算在数内、一一列举”义,又引申为“责备”,“称赞”应为“数”的假借义。“数目”为计算事物数目的多少的意思,再进一步引申为“规律”“天术”,而“方法”则是根据一定的规律总结而来的,又发展为“方法”义。此外,“数”还有副词的用法,意为疾速、屡次,作形容词时表“密集”,与“疏”相对。
(1)量,度也。《广雅·释诂一》
(2)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庄子·胠箧》
“量”由此引申出“计算、估量”的意思来,例如:
(3)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左传·宣公十一年》
(4)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量”又从“估量”义中引申出考虑、商酌的意思,例如:
(5)其多所裁量如此。《后汉书·许劭传》
“量”还指测量物体容积的容器,例如:
(6)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周礼·地官·司市》
再由“容器”引申出“容量”之义,一个人的气量与其心胸容纳的限度直接有关,故又引申为“肚量”的意思,例如:
(7)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量”也有“数量、数目”义,例如:
(8)乃立春官宗伯,使帥其属而掌邦礼。《周礼·春官·序官》
“量”的用法和意义也非常丰富,作动词、名词用。本义为“测量物体的长短”,逐渐发展引申为“计算”“估量”“斟酌”等意思,用作名词则指“数量、数目”“物体所容纳的限度”,由此而引申出“法度”“准则”的意思。“量”还用做“量词”,指计量单位。在哲学中作为哲学的专业术语。
“数”和“量”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意为“事物的数目和长度”。
(1)凡祭祀、飨宾,制其从献脯燔之数量。《周礼·夏官·量人》
(2)以是用挟於万物,尺寸寻丈,莫得不循乎制度数量然後行。《荀子·王霸》
例(1)、例(2)中的“数量”指事物的“多少和长短”。“数”“量”都是物体性质单位,二者分属不同意思,但均表示物体属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组成表示物体性质的单位。“数”和“量”常常连用,形成名词性质的双音节并列短语。“数”的名词意义和“量”的基本义“长短”的连接使用,意思是二者简单相加。
经语料库检索发现,西汉时期有一例:
(3)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蔰炫煌,蠉飞蝡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淮南子·俶真训》
东汉时期为“数量”词汇化形成的酝酿期,这一时期短语的双音节化成为汉语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推动了双音词的产生。
六朝时期是“数量”词汇化的形成期。“数量”一词多出现在六朝的佛经文献中,由于“数量”在其短语义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指事物数量的多少,“量”的本义意思逐渐脱落,“数量”从短语降格为词。“数量”大多出现在佛经语录以及小说中,多是以词的身份出现的,双音词“数量”逐渐形成。
(4)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可以数量拘?《全梁文》卷六《三藏记集》
(5)所有大众纯诸菩萨摩诃萨等,其数量不可称计。《大悲莲华经》卷四《诸菩萨本授记品第四之二》
隋唐至明清为“数量”一词的发展期,下面是唐代佛经典籍的例子:
(6)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六组坛经》
(7)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8)出离有无等缚,凡圣情尽,人法俱空,转无等伦,超於数量,所作无碍,事理双通。《马祖语录》
例(6)中的“数量”,指古佛数目的多少,已经无法计算了;例(7)的“数量”则指功德数的多少;例(8)的“数量”指人法的数目。
到了宋元时期,“数量”作为词的形式经常出现在语录、话本中,且意义较为固定。例如:
(9)物且本来无许多名字,妙用自通。数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脱。所以道:人心无住处,踪迹不可寻。《古尊宿语录》
(10)师曰:“施食得长寿报。”曰:“和尚年多少?”师曰:“不落数量。”曰:“长寿者谁?”师曰:“金峰。”《金峰从志禅师语录》
(11)有旨降民还之有司,征讨所得,籍其数量,赐臣下有功者。《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
例(9)指事物的数量,例(10)指年龄。例(11)指征讨所得的数量。但是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数量”也有分开单独使用的时候,比如:
(12)警备暴客使防卫有素也。古之城池,处处皆有,今虽颓毁,犹可修治。粗计户数,量其所容,新徙之家,悉著城内,假其经用,为之闾伍,纳稼筑场,还在一处。《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13)今增税既重,时估必增,流弊于民,先及贫弱。其不可二也。且山泽之饶,出无定数,量斤论税,所冀售多。《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三《郑覃》
上述例子中的“数”作为名词词性,意为“数目”的意思;“量”当作动词,意为“测量”。
清以后,“数量”的用例明显增多,词汇结构稳固,例如:
(14)欧阳修亦言:“均税之事,朝廷只于见在税数量轻重均之,初不令其别生额外之数也。”《续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宋纪》
(15)康熙六年,定江、浙等省分驻投诚官兵屯田,人给荒田五十亩,得支饷本。其眷属众者,亩数量口递加。《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志九十五》
(16)这里所说的“贼”是指那些善于偷袭的小部队,它的特点是行动诡秘,出没不定,行踪难测。它的数量不多,破坏性很大,常会乘我方不备,侵扰我军。孙武《诸子百家·三十六计·关门捉贼混战记》
现代汉语中,“数量”仍然保持着“事物数目多少”的意思,
(18)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的、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19)因为清代各省、府、州、县以至各乡、镇陆续编修的地方志,数量很大,清人的文集、笔记也汗牛充栋,其中都保留了许多重要的资料。
“数量”一词还用于现代数学界的专业术语,例如数量级,用来量度或估计某些物理量大小的一种概念,数量词指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如“三本书”的“三本”就是一个数量词。
汉语的双音形式是如何演变为词的,词汇化背后的机制及制约因素该作何解?这是研究汉语史词汇化问题必须回答清楚的问题。只有对隐藏于事实背后的动因、制约演变的条件、以及演变经历的具体过程作出分析和解释,汉语史的研究才能走向深入。
语义变化是双音词衍生的基本条件,其形式有两种:一、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二、语义发生隐喻或转喻引申。”(7)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1.“数量”从表示“事物的多少和长短”的并列短语到指“事物数目多少”的意思,是伴随着“量”语素意义的脱落,因而使得整个词语的词义发生改变,结构也有所改变。这类词最早是以短语的形式出现,意思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在词汇化过程中语义发生弱化,这是双音词衍生的基本条件和特点。这些语义变化都使得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由直接变得迂曲,因而使得双音词的理据性大大低于作为其源头的同形短语,由复合词进一步向单纯词演化。在“数量”的词汇化过程中,部分语义逐渐脱落,最终成为一个语义固定、结构凝固的双音词。譬如“窗户”一词,最早是一个并列性的名词短语,意为“窗和门”,二者地位相等,词汇意义为二者的简单相加。随着词汇化的发生,“窗户”变为一个名词,指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即“窗”,而“户”的意义发生了脱落,最终导致词汇意义的改变然后演变为表示“窗子、门窗”的意思。在汉语双音词的词汇化过程中,词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一个组成成分的意义可能会在成词之后脱落、弱化;从结构地位相等的短语凝固为结构地位不等的双音词,这是双音词产生的一个主要方式。
冯胜利提出:汉语的标准音步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双音步是汉语最小最基本的标准音步(8)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复合词首先必须是一个韵律词,因而也就必须有两个音节。一个双音步正好构成一个韵律词,而复合词就是在韵律词的基础上实现的。汉语词汇总发展趋势是由单音节变为双音节,这种趋势在近代汉语时期尤为明显(9)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6.。例如:
(1)可见,他是关汉卿之后,与马东篱年辈不相上下的人。一生创作杂剧三十四种,数量可观,号称“小汉卿”,名副其实。《全元曲·高文秀》
(2)小敌困之,对弱小或者数量较少的敌人,要设法去困围(或者说歼灭)他。《诸子百家·三十六计·混战计关门捉贼》
(3)酌器,所用注尊中者,数量之多少未闻。释曰:云“酌器”者,释经皆有酌器二者,所用注五齐三酒於尊中。云“数量之多少未闻”者,数之与量,皆是多少之言,但未闻升数耳。《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卷五》
“数量”是一个双音节短语形成的一个音步,由一个音步构成一个韵律词,因而具备了造词的形式基础。音步是语音上结合最为紧密的单位,处于同一音步中的短语成分的结合自然就变得紧密,二者的语法距离被拉近;在人们的反复使用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逐渐变模糊,最后在句法上就变为无须再分析的单纯单位,原来的韵律词就发展为词。
由于双音步在汉语词汇化中的内在需求,从而推动古汉语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便促使汉语韵律词的形成。“数量”又是一个标准的双音节韵律词,正是在双音步构成韵律词的推动下变为双音复合词的。“数量”在语言演变的历时过程中,顺应了双音步的推动作用,最终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
心理组块的重新分析过程对人们的认知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往往会出现“视而不见”的情况,大脑倾向于把这些事物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处理,而不对其内部结构分析,这拉近了二者的距离,从而形成新词(10)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6.。久而久之,使用者便习惯于这种用法,由于较高的使用频率,促使这些成分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被广大使用者所认可接受。“数量”作为一个文献中、生活中常出现的短语,由于人们使用频率的增多便形成了一个连类而及的组块。说起“数”的时候,使用者受固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和双音韵律的内在制约,“数”便和“量”一起出现成为一个整体去表示“事物数目多少”的意思。由于这些组块的高频使用,导致人们的认知心理不断被强化,久而久之认可了这些词的存在形式,较高的使用率便促使“数量”从句法结构演变为双音词。
词汇化和语法化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整个汉语史的发展。“数量”词汇化的顺利完成和“量”意义的弱化脱落有一定的关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完成了词汇化的过程。从先秦至明清的几千年中,“数量”由名词性质的双音并列短语经过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最终演变为结构完整、语音连贯、语义确定的双音词,常常被人们所使用。当然,短语词汇化后变为了双音词只是双音词衍生的一种方式,还有句法结构、跨层结构等方式,双音词在成词后其语义和功能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还有待我们共同努力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