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湖南 岳阳 414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建设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重要支撑。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大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才。但是,近年来,医德医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其中,人们日益增加的人文关怀需求与诊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对患者缺乏应有理解、尊重之间的矛盾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加强高职医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将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爱国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内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一辈又一辈的华夏子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赤诚、“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慷慨,都感召着无数后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储备,是建设健康中国的主力军,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同,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对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打牢其爱国主义底色,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责任”的解释有两层含义: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3]。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是社会成员对自身所承担社会责任的深刻认知、情感认同和积极践行[4]。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正确的职业价值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等。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作用,曾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医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中,以文化人,将价值意蕴转化为内在的责任认知。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包括对国家、社会、患者和自身四个层面。对国家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健康卫生事业是否热爱,是否愿意献身医学事业,报效祖国;对社会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是否关心国际国内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否能积极参加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治疗,是否愿意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等;对患者的责任感,主要表现在是否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是否关爱、尊重患者等;对个人的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医生能否坚持操守、淡泊名利、精益求精等方面。
《礼记》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主要服务对象是人,医学教育更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们对医者的德行有很高要求,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体现了刚正不阿、重德贵义的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刚毅坚卓、宽容大度的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美德;“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贵和尚中、团结互助的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操守,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习近平强调,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6]。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读历史知识,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读文学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涵养灵魂,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读哲学典籍,可以使人睿智、善于总结,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读伦理著作,可以知荣辱、明善恶、懂廉耻、辨是非,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浩然正气。
医学生也应读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医学佳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亦学习了医学知识,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均得到了加强。如孙思邈的《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既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又是论述医德的极重要文献,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医学已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医学学科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高职医学教育体系,无论在培养目标、教学 内容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均有忽视传统文化之嫌。
医学是一门科学,求真务实是基本精神,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就当前高职医学教育来看,普遍突出的是医学的科学性,充斥着“技能至上”“技能本位”的观点,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训练。医学专业的人文课程较少,传统文化知识更少,普遍存在边缘化现象。然而,医学教育并非简单的职业培训,片面强调医术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观。更何况医学不是万能的,还有很多无法用医术解决的疑难杂症,当“救死”不能成为首选时,“扶伤”即成为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说明了人文关怀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一是高职医学专业大多未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知识游离于人文素质课程中,教育内容碎片化分布,难以形成合力。教学设计随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二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三是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偏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缺少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
高职院校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整体师资力量不够。高职院校传统文化师资大部分是由具有哲学、文学等知识背景的教师担任,其具备传统文化知识,但医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授课过程中很难将传统文化课程融入医学教育。而医学专业教师,医学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很难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教育。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传统文化作为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不高,主要采用讲授法灌输理论知识,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好。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大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学生一听即懂,不需要采用信息化手段来教学。故而单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倍感枯燥,学习兴趣不浓,难以传承其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智慧宝库,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法家的“参验”、道家的“贵柔”、佛家的“慈悲”,均对医学生成长有积极影响。
加强对高职医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来进行。一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形成为建设健康中国而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二是开展社会关爱教育。让医学生学会理解病人、关爱病人、扶残济困,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的良好风尚。三是开展人格修养教育。引导医学生明辨是非、奋发向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一是要加强教材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材较多,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摄入,很难引起医学生的兴趣。要针对医学专业选材,建立活页式教材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视频、音频、图文形式立体呈现,学习者不分课内课外,随时可以复习,还能做到“手机扫一扫,疑难问题不见了”。二是拓展教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授而获取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主动构建。因此,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仅仅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答疑解惑者。传统文化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块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新型“教”与“学”的关系。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职业教育”,借助APP、直播课堂、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创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升华”的学习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亦可根据大数据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获得最佳教学效果。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互动,形成线下导学、线上自学的教学新模式,有效拓展教学时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9]。一是要利用思政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贯穿教与学之间的“共通桥梁”[10]。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11]。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亦是思想政治课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要做好课程思政,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有关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如教师在进行“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开展向“大体老师”致敬教育,能让医学生感受到“大体老师”“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品德,培养学生敬畏生命之情。教师在实施“寄生虫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能让医学生通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激发其对祖国医学的自信,培养其对医学的热爱之情。在进行“妇科学”课程教学时,可引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辛劳,培养孝道精神。专业课教师可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承载着播种思想、传授知识、塑造灵魂的重任,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关键在于教师。一是要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水平,激发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教师要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着。二是要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对于传统文化专业教师,要开展经常性网络学习、参观学习,继续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经常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提升其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对于非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三是要引进传统文化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要引进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传统文化教学,引进一批高学历、综合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人才队伍,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后备军。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12]。一是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建设。利用广场、围墙、外墙、走廊、教室、宿舍等场所篆刻、张贴名人名言、古典诗词,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感染。二是要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做汤圆、踏青、包粽子、包饺子、做月饼、登高、赏菊等活动,让医学生体验节日氛围,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忠诚爱国、孝老爱亲、感恩自然等思想教育融汇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如盐入水,有味无痕。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经典诗词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作分享会、书法篆刻大赛、经典戏曲表演、汉服表演等活动,让医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