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岳阳 414006)
21 世纪以来,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区域间科技创新开始由竞争走向协同。如何实现不同区域间各利益主体协同发展,科技要素充分聚集和有序流动,构建两个乃至多个区域主体间科技创新协同生态,实现共生共赢,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
协同创新的定义由美国麻省工学院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提出,指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要素协调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而实现最优整体效应的协同过程[1]。具体指区域内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园区平台、中介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之间,以非线性、网络化、开放性的合作方式,实现知识、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汇聚与交互,共同完成创新目标的过程[2]。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内,通过建立多个创新主体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促使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的快速流动,实现各主体的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以期达到区域创新效益最大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区域的范围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因此,科技创新协同的组织体系是一个由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组成的有序的开放的系统。系统内的创新主体涉及企业、大学、政府、科研院所、园区和各类中间组织,创新主体不同,运行模式、管理方式和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各主体要突破区域行政管理的制约,深化科研活动的相互合作,实现区域间创新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效整合区域创新系统资源,从而带动区域产业全面发展[2]。
1.2.1 内部动力
约翰·H·霍兰在《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一书中提出:在系统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学习改进自己的行为,并且在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建构复杂的动态系统[3]。系统内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各级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区域内聚集,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各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协商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研究相应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从而实现人才、资金、科技成果等要素的有序流动。因此,协同创新主体的双赢或多赢是区域合作、创新协同的动力源泉。
1.2.2 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竞争使创新主体不得不面对资源内耗、创新资源、资金短缺的竞争成本问题[1],进而迫使有共同需求的主体跨行业、跨区域寻求合作。在这种情形下,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谁”来将这些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合。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政府组织行为将各个主体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3],集聚创新的合力,才能使各个创新主体的需求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同时,随着创新主体战略目标的提升[3],获得性驱动力将更加强烈,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以形成。因此,区域间科技创新协同的实现必须依靠区域政府的积极回应,在共生共赢的总体目标驱动下,从土地、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突破区域的限制,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充分有序的流动。
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带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国际国内都有成功案例。例如,美国拥有以硅谷为中心的旧金山湾区城市群、以波士顿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日本有以东京湾为中心构建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拥有以伦敦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群;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与香港,哈长城市群等已经尝试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成功典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科技协同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对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转化、科技资源的共享、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均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进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2]。
实践证明,区域间的合作共赢已成为快速提升经济实力的必要手段。为此,总结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借助区域间科技创新的优势,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的平台[2],优化科技创新协同的机制体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略。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与岳阳地区山水相连,科技资源、产业结构和品牌优势明显,具备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两市之间普铁、高铁、公路、高速和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高效对接,以长沙为中心,覆盖湘阴、汨罗等地的“1 小时通勤圈”初步成形。二是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长沙有58 所高校,占湖南省高校总数的80%以上,科技人才集聚;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成有2 个产业技术平台、2个研究院和4 个创新实验室。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浙江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15 所境内外高校院所在长沙设立了技术转移机构,组建了33 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转化孵化平台和转化服务平台为重点,组建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工业技术研究院4 家,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0 多家。四是产业协作空间广阔。长沙拥有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将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部崛起核心增长极。岳阳拥有石化、食品两大千亿产业集群,是重要的石化、造纸、电子能源等产业基地[4]。长沙、岳阳两地产业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已建有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汨罗飞地产业园等重要合作平台,具备建设共同市场和构建共同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五是区域合作日益深化。2019 年12 月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提出,把“推进长岳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单独列入16 市共同签署的《合作重点事项》。在长沙“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中,已经将长岳协同发展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重点研究,并对长岳协同发展进行了统筹考虑,旨在快速推进长岳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实现长岳两地合作共赢。
科技创新协同的根本在于科技资源各要素有序和充分的流动,其中关键要素是土地、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因此,为实现长岳科技创新协同,政府要按照“统筹规划、集聚带动、协同联动”的原则做好规划。首先,要做好空间土地规划。湘阴已经纳入湘江新区建设范畴,汨罗紧靠湘阴,要充分利用湘阴汨罗与长沙一小时交通的独特区位优势,做好国土规划,建设长沙、岳阳地区科技创新协同示范基地,打造创新技术联盟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其次,要规划建设一批紧密型科技创新联合体。协同创新联合体是基础平台,包括政府管理部门、资金、人力技术、产业等一系列要素,要有效整合长沙、岳阳两地一系列创新要素,充分挖掘两地科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效应,以带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辐射岳阳产业的提质升级。
科技创新是手段,其根本目标是带动产业发展创新。要综合分析长沙科技资源优势,研究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与岳阳七大千亿级产业紧密对接,对智能制造、石化产业、电子信息、物流、食品加工等产业做好产业链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大创新示范区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着力解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打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以小微企业辐射带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形成完整的有效的高品质的产业链。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要素。当前岳阳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有限,高端人才严重不足,高水平科技成果有限,尤其缺乏前沿技术的引领和支撑,故而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较少。同时,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3 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协同程度不高,毕业生本地就业不多,高水平青年技师短缺,大大限制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实现。要打造湘阴为立足点的长岳科技协同示范区,应充分利用湘阴与长沙便利的交通优势,吸纳长沙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打造“长岳科技创新协同人才工程”,以关键技术突破为基点组建科技协同创新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通过政策、资金和服务,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建立健全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为创新人才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促进人才服务产业发展。
以科技示范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长沙、岳阳两地政府要统筹规划,完善跨层级、跨部门的协同创新运行模式,优化科技管理,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攻关、资源共享等机制,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创新成果在示范区内快速产业化[5]。因此,着力解决长沙、岳阳两地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制定科技金融、人才集聚、土地利用以及项目审批等专项支持政策,应成为长沙、岳阳两地政府的核心任务。两地政府要重点研究产业共建、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等政策措施,统筹协调科技创新示范区内产业、科技和人才政策,推动示范区内政策互认互动,保障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同时要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等形式参与股权分配和收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