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中国人民解放军32179 部队,北京 100012)
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闪亮的精神标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在逆境中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陈云同志终其一生都是奋斗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当前,认真学习陈云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察其中蕴含的高度政治自觉和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以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的政治品格。毛泽东说过:“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P.131)邓小平也讲过,“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P.110-137)与他们一样,陈云从入党伊始,就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自觉地将从事革命作为终生的奋斗目标。陈云于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忆入党经过时,他在自传中写到:“我自觉入党时经过考虑,而且入党以后,自己觉得此身已非昔比,今后不是做‘成家立业’的一套,而要专干革命。”他确信“只要立志,不怕没饭吃,归根结底只有推翻现在社会制度以后,才大家有饭吃。”[3](P.25)
1939 年5 月30 日,陈云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上发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在这篇重要著作中,陈云深刻阐述了一名好的共产党员应具备的“六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他说:“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不仅应该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任务而奋斗,而且应该确定自己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到底的革命的人生观。”要“终其一生,为他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4](P.137-138)后来,他在解释什么叫做“奋斗到底”时说,就是奋斗到死,也就是奋斗到上海人讲的“翘辫子”的时候。作为党内知行合一的典范,陈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后来的历史证明,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陈云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表现出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
如何建立和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生观?陈云为广大党员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加深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必然性的认识,坚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从他的阶级觉悟,从他的实际革命锻炼中,从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修养中,深切了解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懂得无产阶级的利益及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洞悉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当前任务和根本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终其一生,为他的信仰的实现而奋斗到底。”其次,要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有充分认识和准备。他说:“中国革命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斗争过程,在弯曲险峻的革命道路上,革命者必须经历长期的艰苦和波折;在与敌人经常的斗争中,在每一事变的紧急关头,还有牺牲的可能。因此,每个共产党员不仅要坚信共产主义的必然实现,而且必须对于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有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和奋斗到底的决心。”[4](P.137-138)陈云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国家,国内外反动势力异常强大,这样的国情注定了中国革命必将面临复杂多变的残酷斗争,革命者只有对此抱有清醒认识,并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充分准备,才能经受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
及至晚年,陈云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仍然坚定如初。他告诫全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物质文明建设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严重的,甚至会脱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很危险的”。他反复强调要“坚定地保持共产主义的纯洁性。要同一切违反共产主义理想的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要使全党同志明白,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5](P.347)为了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党员干部的腐蚀和侵害,陈云多次指出,全体党员特别是老干部必须有清醒地认识,要保持高度警惕,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他坚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理,一定会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蚀。”[5](P.355)
陈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体现在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注和不懈奋斗之中。他说:“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革命事业有了发展前途,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P.27)在他看来,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完全一致的。
陈云说“没有人民,就没有英雄”,[4](P.258)因此,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延安时期,陈云在阐述共产党员标准时就强调,“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4](P.141)1939 年12 月,他在出席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时指出,“我们现在吃点苦,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解放,大而言之,是为全世界二十万万人民的解放。我们为这样伟大的事业而奋斗,牺牲个人一点利益算什么呢?”[4](P.174)
在如何对待个人在革命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上,陈云告诫干部要正确看待,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假设你在党的领导下做一点工作,做得还不错,对这个功劳怎样看法?我说这里有三个因素: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举出张国焘的反例,张国焘虽在边区做过主席,“但是当他离开了老百姓的时候,当他离开了党的时候,一个大钱也不值”,以此说明“个人的作用是有的,不过自己不要估计太大了。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4](P.293)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反复强调,要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他说:“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5](P.210)针对一些党员“一切向钱看”,不顾国家和群众利益违法乱纪的行为,陈云严厉批评他们“忘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此,陈云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抓好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5](P.352、353)
陈云有一句名言:“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6](P.128)纵观陈云一生,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说:“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4](P.209-210)他强调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在战争年代,陈云说过,革命政权需要向群众进行索取以保证存在发展,但同时要回馈群众更多实际利益,以争取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支持。他多次就群众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并强调这是发动群众的关键。他说,“群众的日常问题愈解决得好,支部及党员在群众中愈受拥护,则一切动员工作也就愈能顺利完成。”[4](P.158)
陈云还经常亲自调查研究,对群众的生活情况特别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了如指掌。比如,1939 年12 月,他在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时指出,在“群众有了土地,实行了民主,生活得到了改善”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帮群众解决部分问题,“现在边区商业资本的剥削很厉害,要想办法使群众不受这种剥削,就要着手办合作社。还有一部分地区的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各地方普遍缺少农具,许多抗日军人家属缺少劳动力,以及卫生条件不好,生了孩子养不活,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帮助他们解决。”[4](P.172)他强调,只有为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共产党才会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得到群众衷心拥护。他还举出彭湃的例子,正是因为彭湃关心群众疾苦,随时随地帮农民解决问题,才在农民中有很高的威信。陈云还讲到,在为群众排忧解难时,既要帮助解决大问题,也要帮助解决小问题,事无巨细,都要认真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仍然时刻注意解决群众困难。他说,“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5](P.33、34)20 世纪50 年代初,陈云在谈到加强城乡交流时说:“中国现在有几万万农民,有几千万手工业者,有几百万产业工人,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我们每件工作都要对他们有利益。”他多次强调,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同时兼顾、保持平衡,“不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必然还要回头补课。”[5](P.85-86)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一步步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总是根据当时的环境,以及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赋予艰苦奋斗以不同的时代内涵。
延安时期,陈云提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他指出,中国革命是艰苦的长期奋斗的事业,而中国共产党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不怕困难、牺牲奋斗的作风。他要求每个党员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有大无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他强调,“只有具备这样坚定和顽强的英雄气概,才配称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4](P.140-141)
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就是广大党员会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会不会忘记艰苦奋斗的传统,会不会滋生不愿吃苦、贪图享乐的情绪。为此,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P.1438-1439)对此,陈云早有同感。他在沈阳工人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在全国打垮国民党反动派以后,也还要艰苦奋斗,进行大规模建设。”他从社会主义在《共产党宣言》的提出到苏联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历经百余年的事例来教育工人群众,革命事业“看起来是一天变过来的,但这是奋斗了二三十年的结果”“就是全国解放之后,要达到吃好穿好,也要靠我们大伙自己努力,而且要计算到这是一段不短的路程。”[4](P.384-385)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内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和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中国共产党人决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一条以实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面对国家经济落后的现状,既要在短时间内集中资金搞工业化,又要注意保障民生,在那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意味着全国人民必须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新的建设事业。陈云认为,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同时又要兼顾民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力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他强调要重视民生问题,认为民生问题不解决,经济建设必然不稳固。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而正在进行建设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我们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5](P.62)为此,陈云主张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提倡勤俭建国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努力使之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和自觉行动。一时间,党的各级宣传机构和几乎所有的舆论媒介都掀起“以艰苦奋斗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为主题的宣传热潮。与此同时,党还领导开展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运动、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等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这种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方式使得勤俭建国、艰苦奋斗等新的价值符号在全社会激起了广泛共鸣,并且有利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陈云对于奋斗精神的上述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他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奋斗方向、精神气质等方面独特而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在当时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树立、革命气质的塑造、奋斗精神的培育,乃至节俭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理论千万条,信仰第一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交锋频繁、党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能力面临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我们学习陈云同志的坚强党性和奋斗精神,首要一点就是要夯实信仰之基,筑牢理想之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把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来抓实、抓好。
幸福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才改变了近代中国亡国灭种的历史命运,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将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进入新时代,要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于攻坚克难、奋力开拓进取,将美丽愿景变为美好现实。
艰苦奋斗是一种生活习惯和工作作风,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正是依靠艰苦奋斗,我们党才在艰难、复杂、险峻的斗争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引领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进入新时代,要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绝对不能丢掉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只有做好长期艰苦的准备、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才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