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报的创办、基本原则和历史作用

2020-02-22 10:10孙树芳
世纪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大众日报根据地党报

孙树芳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山东 东营 257000)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委就把出版党报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陆续创办了《抗战日报》《战旗报》《救亡日报》《大众报》《大众日报》《青年报》《群众报》《渤海日报》《前卫报》等。这些报纸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动员和组织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时代信息,是对一定的文化状态和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也给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真实的史料。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报的创办

宣传阐释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是中共党报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和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以《大众日报》为代表的党报作为面向广大群众发行的报纸,决定了党报要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中去,并且能被群众所掌握。1937 年7 月卢沟桥事变后,平津沦陷,日寇的铁蹄践踏齐鲁大地。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强调各地党组织要加强同当地各界的联系,加快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加强抗日战争时期的宣传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中共山东省委及时推进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宣传工作,各地抗日武装的宣传部门开始编印宣传动员群众的小报。如胶东地区荣成河山话剧社的《路线》、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胶东呼声》和小报《国防日报》等。济南、青岛等城市陷落后,绝大部分报刊停业,通讯社停办。

(一)适应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与任务

1937 年12 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并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提出了山东根据地的建设问题[1]。在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需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听到党中央的声音。这样,抗战思想宣传工作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1937 年12 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出版了《抗战日报》,1940 年秋并入《鲁西日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最早创刊发行的党报。1938 年8 月,胶东特委在黄县创办了《大众报》,也是比较有影响的报纸。1939 年4 月17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宣传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主要县以上均应出版发行报纸,党委和宣传部门应以编辑、出版和发行报纸为中心任务。1939 年1 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沂水县王庄创办了《大众日报》,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最广的一份报纸。到1939 年底,山东抗日根据地各地党组织都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如胶东区创刊了《战旗报》《救亡日报》,鲁南区有《大众日报》《青年报》,清河区有《群众报》《渤海日报》等。在艰难的抗战背景下,这些报纸发挥了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真实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鲁儿女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斗争历史,是研究山东抗战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二)宣传阐释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大众日报》等中共党报从创刊伊始,就确立了党报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办报导向、方针和任务是为人民服务,给群众以精神上的力量支撑,给全省人民指明抗战的前途。首先,大力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面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形势,《大众日报》等报纸克服了经费不足、交通线遭敌破坏的严峻困难,坚持出版发行,用社论、通讯的形式帮助群众了解最新战况,提振抗战胜利信心。《大众日报》开设第三版,专门报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闻,指出日本国内已经陷入深刻的财政经济危机和革命危机之中,日本法西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加之世界各国人民的援助,日本的对华侵略使它的处境越来越孤立,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人民必将打败敌人,迎来民族的解放。其次,借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通过出增刊的形式,宣传抗战精神。为了引起读者的关注,每逢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大众日报》通过发表社论的形式,《渤海日报》会使用红色的版面,如八一建军节等,号召广大军民克服困难,英勇战斗,把日寇赶出中国去。再次,报纸也刊登毛泽东和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人的题词。毛泽东曾为《大众日报》创刊一周年题词:“动员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文化艺术团体,军队政治机关,民众团体,及其他一切可能力量,以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不怕困难,我们一定要自由,我们一定要胜利。”[2]此时正值中国的抗战出现中途妥协、分裂和投降的严重危险,这一题词成为激励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指导方针,使山东军民明确了斗争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三)动员组织武装群众投身全民族抗战

《大众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与社长刘导生、总编辑匡亚明谈话时,明确提出了办报方向即“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名称就叫“大众日报”。由于得到了群众的喜欢,《大众日报》从1939 年1 月创刊时的1 000多份,猛增到1943 年每期发行多达20 000 多份,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报、山东人民的喉舌,是指导山东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舆论武器。1939 年8 月1 日,景晓村、亓人等人在清河区创办的《群众报》,初期发行份数只有几百份。1944年1 月,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群众报》更名为《渤海日报》,对开四版,每期发行数量为2 500 份,到1945 年8 月增加到12 000 多份。当党中央、山东省委有了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指示,或者抗战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时,或者是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将迎来新的高潮时,中共党报都会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文字为武器,采用大版面、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宣传,号召群众跟党走,向着胜利大踏步地前进。1945 年1 月,渤海区党委和渤海军区向全区人民发出“扩军、练兵、准备大反攻”的号召后,在全区迅速形成了大参军的热潮。《渤海日报》闻声而动,在报纸上连续跟踪报道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情景,以及政府为新参军战士披红戴花的热烈场面。这些宣传活动,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形成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对动员和组织群众投身到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报坚持的基本原则

山东根据地的中共党报从创刊以来,就承担着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抗战路线和中共中央精神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党报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宣传抗战是首要任务;另一方面,党报肩负着宣传抗战精神,提高民族觉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坚持抗战到底,争取胜利的神圣职责。

(一)坚持党报姓党原则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连通华北与华东的战略枢纽,长期处于敌伪顽势力的重兵包围中,斗争环境极为复杂严峻,加之残酷的战争环境,现今保存下来的有关抗战历史的文献、原始材料遗失较多,这就使得各根据地出版的党报显得弥足珍贵,为我们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山东人民抗战的历史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史料和素材。从山东根据地的中共党报可以看出,党报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还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知识,提高民族觉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坚持抗战到底,争取胜利的神圣职责。

抗日战争时期,报刊作为舆论宣传阵地,在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斗争,为争取全民族最终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一条重要战线。任何报纸都有自己的政治立场,山东各根据地在报纸创刊之初就确立了鲜明的办报理念,坚持党的立场,是党的“机关报”和“山东人民忠诚的代言人”。因为“近代社会的一切社会行动。当利用报纸的‘舆论’二字,来主张其正当性,尊重报纸舆论,是近代文明的一大特征。尤其是政治问题,不论战术方面或事实方面,皆可藉报纸舆论以拥护其政纲、主义、主张,宣示其所揭出的政纲或主义是唯一的主义”。[3]《大众日报》从创刊伊始就确立了党报的定位,明确了它是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该报的任务是为群众服务,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之中,要使《大众日报》成为人民精神上的必要因素、党的喉舌,以及人民群众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报,同时号召山东广大军民:“在敌人正在企图开始扫荡后方的严重情势之下,如何坚持与开展敌人后方的广泛的游击战争,创造及巩固游击根据地,不断地打击敌人,准备全面反攻,最后驱逐日寇出中国呢?我们认为必须:第一,加紧动员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建立自卫团,实行放哨盘查,肃清汉奸,协助与配合军队作战。第二,加强军队中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军民真正打成一片,官兵真正同甘共苦患难,在统一指挥下灵活的、积极的、主动的开展游击战争……破坏交通,保卫及扩大游击根据地。第三,改善政治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政治机构之充分的民主化,在可能的条件下改善人民生活……第四,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及一切抗日党派精诚合作,共同领导,绝对捐弃成见,避免摩擦,削弱及分散抗战力量。”[4]中共党报认真履行“揭露工作是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武器”[5],大力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及时而又全面地发表谴责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倒行逆施的重要职能。如1944 年9 月11 日,《渤海日报》刊发了《张子良韩兆坤打着国军旗号勾结汉奸祸害人民》《愚弄会道门破坏抗战——张景月祸国殃民》等文章,痛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使人民群众更加看清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本质。由此,党报成了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也是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众日报》《渤海日报》等报纸着重于军事方面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大量发表山东军民打击敌人的战场新闻、时事报道、人物专访等文章。创刊于1938年秋的《烽火报》,直到1943 年《冀鲁日报》停刊,始终以宣传发动鲁北冀南人民参加抗战为己任。李先念、宋任穷、肖华等党政领导人也为报纸撰文,如《胜利在望》《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反攻时刻即将到来》《胜利属于我们》等。1940 年元旦,肖华在《烽火报》上发表专文,总结了1939 年冀鲁边区取得的战果:大战177 次,打死日军1 923 人,消灭伪军3 845 人,俘虏1 368 人(内有军官95 人),破坏铁路18 次,运往根据地19 根钢轨,击毁敌人列车12 辆,破坏敌人电话线366 里,缴获步枪2 193 支、驳壳枪173 支、机枪21 挺、手枪133 支,缴获汽车、电台、洋马、军衣、粮食一大批。我军官兵牺牲607 人、负伤746 人。这些真实的数字,使正在艰难战斗中的广大军民在沉沉深夜中看到了一颗明星,照见了抗战胜利的道路。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对事件或事物进行客观叙述和报道。1940年3月25日,《大众日报》第4 版在《我们是这样战败了敌人的》一文中,报道了我军一个班奉命坚守九子峰,曲连长重伤不下火线,排长李前仁冲锋在前,直至全部壮烈牺牲,还有40 岁的大娘往阵地上送鸡蛋等7 个军民英勇抗战的故事,大张旗鼓地宣传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的精神,以及血浓于水的军民关系,这是我们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进入到1944 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处在胜利的前夕,全国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开始转入局部反攻,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渤海日报》连续发表了《黎明前的抗战第七年》《在民主与团结的基础上加强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保卫粮食物资是备战的中心环节》《山东军区展开大练兵运动》《不要满足于反贪污反恶霸的胜利》《立即进入战斗,保卫沿海打垮敌寇扫荡》《我军攻克南皮城》《鲁中我军夜克四据点》《寿光群众积极备战》《庆祝我军全山东大捷》《沾化民兵勇敢参战》《滨海我军继获重大战果 两天打下九个据点》等社论和报道。当时,广大军民就是通过报纸这块舆论阵地及时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全国和山东战场的真实情况,得到鼓舞,激发了抗战热情,坚定了抗战到底、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0 年记者节,刘导生号召报社工作人员要“向社会学习,向广大群众学习”[6]。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记者们不避艰险,不怕牺牲,深入虎穴,开展实地调查,如《临东敌占区一个村庄的调查》,就是报社记者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敌占区调查写成的报道,真实地反映了在敌人铁蹄践踏下沦陷区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群众冲破敌人的封锁逃到抗日根据地的情形。1943 年1 月,费东行署主任宋竹庭亲自进入敌占区采访,写成了《“治安沟”与费东人民》的通讯,揭露了敌人强迫群众挖“治安沟”和受尽日寇迫害的真实情况。通讯《黄俊生家不在愁苦了》一文,生动反映了他们一家人在党的领导下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这些报道由于都是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得来的,深受群众喜欢。

(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各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党报文章中,还有一类是批判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分裂罪行,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面临着复杂的局面,由于国共双方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利益,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因此,各党报在创刊伊始就确立了毫不动摇地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理念,从版面设计到发表的文章,全面彰显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致抗日的形象。如《大众日报》从创刊之日起,就高擎团结抗战进步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宣传动员功能,极大地激发了齐鲁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了山东人民投身抗击日寇的积极性,为全省的抗战胜利凝聚了磅礴力量。

1939 年以后,国民党不断与我军制造摩擦事件。《大众日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及时予以揭露,将事实真相公布于天下,帮助人民群众分清是非,唤起了群众的觉醒。1939 年3月,山东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制造了太河惨案。《大众日报》刊发了太河惨案专版,连续报道达一个月之久,发表了19 篇社论和评论,严厉斥责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特别指出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军队不积极抗日,却将枪口指向坚持抗战的八路军,严厉谴责国民党军队“枪口对内,‘萁豆相煎’、阴谋挑拨的行为”,指出这样做只有我们的敌人也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高兴,是在消耗我们的国防力量。在《敌乎?友乎?》一文中,大声疾呼:“摆在全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面前的,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残暴的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与毁灭这个凶恶残暴的共同敌人,只有一个道路——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7]抗战开始后,为了团结地主阶级拥护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1942 年6 月到10 月,《大众日报》先后发表了《向地主士绅们进一言》《再向地主士绅进一言》《三向地主士绅进一言》三篇社论。在第三篇社论中,采用对话的形式,语言情真意切,使用的是“我们是一家人”这样的话,希望地主士绅响应抗日民主政府提出的“减租减息政策”。特别强调,从来没有兄弟阋墙能御外侮的,“不惜委身事敌,打算借敌之刀杀自己的人,这种打算是万万要不得的”[8]。从1940 年至1945年,《大众日报》先后刊发了《怎样进行减租减息的工作》《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如何打开减租减息的大门》等社论、评论36 篇,宣传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团结地主阶级联合抗日,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积极性,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群众基础。

中共党报还刊登了大量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的言论,透过这些话语,可以窥见时代风云。如1941 年10 月7 日,《大众日报》在《欢迎国际友人——希伯》专文中,提出“希望希伯把山东人民用他们的血和肉,用顽强的武装斗争创造出来的抗日斗争的史迹,报道到全世界去!”[9]希伯《在日本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为收复山东而斗争》等文章中写道:“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坚持抗战,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今天是不可想象的。”[10]此外,为了扩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大众日报》还报道了日本士兵反战的情况,如《我的感想—一个日本朋友的回忆》《“发现了深夜的北斗 我开始走上正路”——日本弟兄大西正君的自述》《一个异国的弟兄》《生活在国际友爱的摇篮里——七位异国弟兄访问记》《两个日本士兵的日记》等。1941 年6 月30 日,《大众日报》报道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隆重成立》的消息,以及《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工作纲领》,公开了在山东的日本人加入反战阵营的事实。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报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受到国民党政府、日军的经济封锁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可供使用的宣传工具极其有限,但广大新闻工作者克服了设备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的严重困难,建立了党领导下的思想宣传舆论阵地。毛泽东指出,办报是党的一种“重要工作方式”,“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重要武器”[11]。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党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与凶恶的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彰显了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必然性,不仅发挥了党的喉舌的作用,而且蕴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透过这些文字的内容与形式,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风貌、精神面貌、价值取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维的历史空间,是抗战年代文化状态和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彰显党报的责任和使命

山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报自创刊以来,做到了连续无间断出版。《大众日报》是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真实记录了齐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历史。1937 年12月,日寇入侵山东后控制了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以及铁路交通线,抗日民主根据地被日伪军封锁、分割和蚕食,加之敌人频繁的“扫荡”“清乡”,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长期面临着敌人的军事压迫。此外,山东的国民党经常配合敌人进攻我根据地,制造摩擦事件,使中共党报的生存环境极为险恶。《大众日报》初创时,只有一台收报机和一架直流收音机,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印刷器材只能使用石印机,纸张是用桑树皮、麦秸等作原料制成的土新闻纸,油墨使用马尾松烧出的烟灰、豆油和松香混合而成,同时还要对付敌人的破坏。如1941 年10 月,日军纠集5 万多人对沂蒙山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一次“扫荡”,《大众日报》报社随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转移的第二小组于11 月30 日误入日军合围圈,遭到严重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大青山突围。1942 年10 月下旬,日伪军又调动2 万多人进攻沂蒙山区。11 月1 日,《大众日报》报社20 余人与山东军区和山东战工会机关被包围在对崮峪敌人合击圈内,社长李竹如壮烈牺牲。据统计,从1939 年1 月至1945 年8月,《大众日报》先后遭到敌人几十次的袭击,历经上百次大小战斗,先后有530 多人英勇牺牲。清河区《群众报》创刊时,只能用钢笔刻蜡板油印刷,后来购置了两台石印机,到1943 年时,发展到3 个石印厂,六七台石印机,一个铅印厂。石印机异常笨重,每台重达250 公斤。1943 年秋,日伪军对周村一带进行“扫荡”,《群众报》报社在突围时,有5 人牺牲、30 多人被俘。在整个抗战期间,在党的领导下,新闻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在极为艰难险峻的形势下,坚持出版。因形势紧张无法铅印时,就出版石头印、油印报,或者是书页式小报,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党培养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报纸通过语言文字向读者传递信息,但是具体怎样通过报纸影响读者,都与报纸的价值理念密切相关。读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他们精心筛选与编辑加工后的内容,因而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舆论,吸引读者,宣传发动群众时深刻影响着群众的价值观念,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1939年12 月26 日,《大众日报》第一版刊发了一些新书消息,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概论》《共产国际纲领》等,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从1939 年2 月9日起又开辟《大众知识》专栏,向群众介绍我党历史上一些重大节日、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政治常识,还有国际知识、地理知识等。通过这些介绍,群众加深了对报道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

为了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给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群众,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胆创新,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如胶东抗日根据地各界人民抗日救国总会的机关报《群力报》开设了《副题》一栏,内容包含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并配以漫画、歌曲,题材形式多样。坚决杜绝八股教条式的文章,强调要言之有物,采用为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口头谚语、歇后语等,文章短小精悍。为了使文字通俗化,报纸专栏设置有《村干必读》《农业经验》《庄户药房》《俱乐部》和连载的《冬学教材》《民兵教材》等,体现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生产的鲜明时代特色。在时政报道的通俗化方面,该报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群众最关心的是战局的发展。《群力报》从版面的实际和要求出发,精选一部分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稿,对其加以通俗化改编,帮助群众认清抗战形势,并配以《时事解说》《时事漫谈》《时事解答》,用小文章说明大道理,积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根据地的传播。

(三)体现党报的文献价值

报纸的专版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能够引导读者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大众日报》坚持服务群众、立足群众的理念,精心设计报纸栏目。第一版主要刊登社论,彰显党报的核心立场。第二版报道国内形势,第三版发表国际时事、形势方面的文章,第四版是综合副刊,注重创新,有五栏、四栏、三栏、二栏、一栏、简讯、要闻、简报等,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还开设了《战地文艺》《前哨妇女》《青年战线》《大众知识》等专刊。同时以“来论”“专论”等形式发表我党政军领导人的讲话,如《共产党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山东抗战》等,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了舆论宣传效果。1944 年,原来的《群众报》与《冀鲁日报》合并为《渤海日报》,四开四版,有时为四开六版,第一版发表新华通讯社广播的党领导抗战斗争情况、各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新闻和社论;第二版刊登国内抗战的形势、国共关系与社论;第三版是国际形势及其社论,报道欧洲战场主要是苏德战场;第四版是渤海区军事、政治、经济政策、生产情况的新闻报道;第五、六版以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社论、专论和通讯为主。这种栏目设计模式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能够满足不同文化水平读者的需求。

中共党报还通过消息、广告、启事等形式向读者传递信息。广告是特指出现在大众媒介上的信息,它能够向后世展示其当时的图景,让今人看到历史上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情况。通过广告观察社会变迁是广告的镜像功能。1927年,著名学者戈公振曾指出:“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纪录。人类生活,因科学之发明日趋繁密美满,而广告即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12]作为党报,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印刷厂及一些公营企业的支持,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也是报社经费收入的来源之一。如《大众日报》创刊号报头,由武中奇书写,放在报头中间。右报耳刊登“坚持抗战,克服困难,准备反攻”的口号;左报耳是该报订阅办法和广告价目。1941 年9 月25 日,《大众日报》一版刊登了具有广告性质的消息,“太平洋学会的先进作家希伯本月12 日由苏北来到鲁南。他是德国人,对中国革命很有研究,曾先后六次来中国……抗战后外国记者来鲁南,希伯先生为第一人。”1944 年4 月23 日出版的《大众日报》653期的中缝里,登了一则山东战邮通告,发布了当时的邮资情况,其中第一条是公文类邮件,每重五钱五分。报纸价格也是通过广告的形式告诉读者,如《渤海日报》1944 年7 月1 日创刊时,每期定价4 角,每月4 元;1945 年6 月,每期定价6角,每月9 元;1945 年10 月,每期定价1.5 元,每月45 元。每当价格调整时,也及时通过广告通知读者,其内容大多是强调:“近因物价上涨,报纸收费过低,经费开支浩大,今后为了减轻群众负担使党报继续出版,以补材料费之不足,经社务会议研究决定报纸增价,自七月一号起,渤海日报每份增为捌元,全月二佰四拾元。”[13]报费价格上涨,除了物价上涨、成本过高以外,还由于《渤海日报》初期主要以赠阅为主,尽管价格提高了,但该报一直得到群众的喜爱,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影响最大的党报之一。这些广告为党报的出版发行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党报广告的研究,也是探索社会传播的一个新视角。

由于抗日战争的形势任务不同于任何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由于过去党处在长期秘密工作之下,不能发行全国性党报,因此对于党的各项政策只能靠秘密的油印刊物秘密传达,这样就养成同志们不了解党报的作用。……必须纠正过去那种观念。”[14]山东党组织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开辟了党领导下的新闻文化事业的重要阵地,形成了党报的办报原则、方针、指导思想、工作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发挥了宣传、动员、鼓舞群众的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也给我们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保存了丰富而真实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大众日报根据地党报
关于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美术作品的初步观察[*]
探源《大众日报》红色基因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大众日报》区域观察报道特色浅析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论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