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专题性小说集探究
——以王文禄的《机警》《龙兴慈记》为例

2020-02-22 09:48:56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书坊小说集朱元璋

李 萍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一、专题性作品简介

明代中期即弘治、嘉靖、隆庆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管控逐渐放松,加上资产阶级萌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崛起并逐渐开始谋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的娱乐需求逐渐整合并得到极高的重视。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文言小说和通俗小说在这一时期逐步出现复苏迹象,而尤其到了嘉靖、隆庆朝出现了甚至编撰专题性的小说作品集这一新的风潮。

这一时期专题性小说集的代表作有:王文禄的《机警》以记录应史书中变神速转败为功者为主要内容;《龙兴慈记》主要整合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种种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王世贞的《剑侠传》辑录了唐宋时期的三十三篇剑侠小说;王穉登的《虎苑》收集整理了一系列历朝历代和明代民间传说中虎的故事,还根据内容对每个故事进行了具体分类;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大量关于杭州西湖名胜的掌故传说,其中还包括大量历代诗人有关杭州与西湖山水的题咏;黄姬水的《贫士传》编载了从周朝至明初贫士共七十五人的事迹;顾元庆的《云林遗事》全文记录了元末名士倪瓒一人的生平轶事,分高逸、诗画、洁癖、游寓、饮食五门。这些作品的批量出现有力的刺激了明代小说的创作和复苏,为后来文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受此影响万历朝后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趋势,尽管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大批量专题性小说集无疑加快了小说复苏的进程,为明代小说的创作和流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系列专题性作品的成书方式有作者直接从历代文献中辑录出来汇集而成的作品,例如《剑侠传》;也有作者在搜集、整理、摘录历代作品的基础上,再汇入本朝的民间传说故事最终编写而成的,例如《云林遗事》、《虎苑》、《贫士传》、《西湖游览志余》;还有完全是作者搜集民间传说,整合前人轶事,自己编撰而成的,例如《机警》、《龙兴慈记》。而这些作者编撰专题性小说集的出发点,有的作者完全出于兴趣,例如王文禄在《机警》的开篇写道:“予生也朴窒,见事每迟。阅书史中应变神速、转败为功者,录以开予心。云各条末赘数言以自警,类长之能事毕矣。”也有作者出于炫才心态进行创作,例如《西湖游览志余》的作者田汝成,他在这部专题性作品里专门开辟了“贤达高风、才情雅致、艺文鉴赏、香奁艳语”等部分,记录大量历代诗人、名士还有一些文人雅妓关于杭州西湖的诗文作品,数量极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一定程度上想要显示自己博闻广记的心态。还有的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抱负,希望借助作品传达自己的理想,例如黄姬水的《贫士传》,作者在文章开头的小序里写道:“始之叙述,继以颂扬,庶乎景表懿德,远揄素风,则是传也。匪徒为一己之私好,将以望天下之固穷,君子庶几有闻而起也。”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编写《贫士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扬高尚的品德和风尚。其他专题性小说集编写的初衷也大抵是出于以上三种,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这一批专题性小说集的出现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小说创作氛围,启迪了后来的小说发行与刊售,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王文禄的《机警》和《龙兴慈记》

本篇文章以王文禄的《机警》、《龙兴慈记》为例,主要探讨明代中期专题性小说集批量出现的原因和对后来文言通俗小说复苏的影响。王文禄,字世廉,号沂川,更号沂阳子,又号海沂子,海盐人,嘉靖辛卯(1531)举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其卒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从相关资料中可以看出王文禄到了七十岁时,身体仍然健壮,“七十余应试长安,步履如少壮”;年八十余仍吟通不止,并于万历甲申年,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为其所汇编之书《百陵学山》作短跋。一生著作颇丰,嘉靖十年中举但后来屡试不第,据王信《幽隐经堂记》,王文禄曾做过江阴尉,秩满后奏绩升祁门巡宰,自此后便不乐仕进,归隐于慈溪之幽隐堂。据《明分省人物考》,王文禄没有子嗣,卒后,学使陈大绶“檄祀学宫”。王文禄自幼聪慧,其母慈爱贤淑,从小就给予王文禄非常良好的家教,在王文禄的许多著作中能看见许多关于其母的描写以及其母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即使后来王文禄屡试不第,但是其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作品涉及到医学、文学、经学、阴阳术数、杂家等许多方面。

王文禄的《机警》主要内容是他在阅读史书时发现经常有“应变神速转败为功”的人,于是便把表现出这些人物的“机警”事迹摘抄下来,以便时时开解自己,并且在每个人物的事迹后附上自己的感慨以达到自警的目的。这部书记载的人物从西周时期开始到宋朝为止,多记载王侯将相、朝廷官员遇危急事从容不迫、镇定自若、算无遗策,其中包括姜子牙、范雎、吴起、田单、张良、曹操、王羲之、李敬业、司马光、文彦博、辛弃疾等等历史著名人物,且在众多身份显赫的人物中还记录了一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替主人化解危机的婢女“蓝姐”。从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事迹能够看出作者选材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正史之中,也包括一些野史和笔记,其中“蓝姐”的故事就出自于南宋洪迈的志怪笔记《夷坚志》。

《龙兴慈记》是王文禄自幼听闻其母给他讲述明初遗事,母授文禄,为追述幼闻,文禄为纪念其母而作此书。全文均记载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种种充满神异色彩的事情,但是大多事迹经过口传后,其于史愈远,而传说色彩却异常浓重。且本书所记故事也并不刻意追求事情真伪,而更重于从人物言行中凸显其性格及精神面貌。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朱元璋祖父和他的父亲在道士授意下选中风水宝地做祖坟,朱元璋出生以及少年时放牛时和在寺院里发生的种种神异祥瑞之事,朱元璋登基后报恩于曾经帮助过他的季巴巴、王妈妈,并授官于其子,还有与朝中大臣刘伯温、开济、徐达、常遇春之间的小故事,以及他病重以后派遣道士前往天宫求药的种种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故事。通过这一系列或长或短的小故事有效的凸显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圣明君主”的形象,并且借助带有神话祥瑞色彩的故事神化朱元璋的形象,表明皇位来源的正统,是天授皇权,渲染“真龙天子”的氛围。且在每段文字后面加上一两句自己的评语,不过多为明太祖歌功颂德,神化朱元璋的正面形象之语。

三、形成原因

专题性小说集的批量出现与明代通俗小说复苏的脚步一致,在经过明朝初年官府的高压抑制,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的市场低糜和传统印刷行业的落后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阻碍条件到明代中期后逐步得到改善。随着压在头顶的乌云逐渐散去,面对庞大的日益旺盛的市民娱乐需求,以及政策的放开,唯利是图的书坊主们受高额利益驱使,开始积极主动的推动小说的复苏和扩张,文人们由此能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怀进行创作,因而明代中期诞生了大量的专题性小说集。

首先在政治方面,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稳固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把儒家的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奉为圭臬,并通过律法严厉打击其他亵渎天子的小说、戏曲等形式。在洪武、永乐年间一旦发现有收藏、传诵或者售卖亵渎帝王圣贤的作品一律“法私拿究”,严重的甚至全家都要被杀头,明初的政治对意识形态控制极为严苛。到了正统年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针对国子监的学生们不务正业,争相阅读沉迷于小说的状态,他上奏朝廷,请求在全国范围内禁毁小说,在位的明英宗很快同意了李时勉的提议,因此不久后就发生了《剪灯余话》作者李昌祺被拒绝列入家乡的乡贤祠这件事情,即使当时的李昌祺是一位廉洁宽厚的朝廷二品大员。然而从成化年间开始,明宪宗、明武宗、明神宗都有阅读民间话本小说的爱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官员本身都是文人,在政策没有松动时就不断有人触碰底线,而一国之君开始公然阅读曾经被禁毁的小说时,这也标志着新的风潮开始到来。从统治阶级上层开始发生的改变很快就蔓延到民间,皇帝喜欢阅读小说无疑为通俗小说的流行和书坊主们注入了强心剂,同时文人们也受到鼓舞,在没有动辄抄家灭族危机的宽松政治环境中,文人们开始随心所欲的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创作,因此大批专题性小说集应时而生。

其次是经济方面,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恢复战乱后受到重创的农业生产,采取极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明初的商贾时时刻刻笼罩在随时可能被抄家流放甚至杀头的阴影下,并且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律法来打压商贾的地位,使得明初商贾沦为和倡优、仆役一样的贱业。然而明中叶以后,随着国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农业人口在不断增加,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闲置人口和可用于交换的商品,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都在逐渐松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的现象,以及“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举反在次着”的情况。随着商人阶层手中的政治、经济权利不断扩张,金钱的力量和政治权力的结合使得商人阶层的价值观和需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以商人阶级为主导的市民阶层娱乐需求也迅速得到了书坊主们的重视,商人阶级的有钱有闲保证了小说的销量,因此成为推动小说复苏与发展的积极因素,而专题性小说集就在这种氛围中批量出现。

第三是整个文化大环境的改善,文人由明初的战战兢兢不敢轻易发言转变为各抒己见。明朝初年,朱元璋对不服从他的文士一律采取抄家下狱处决的方式,一旦有文人使用一些避讳字立即就会招致杀身之祸,朱元璋甚至为了监视朝臣的一言一行而设立了令整个大明朝官员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严苛的政治环境使得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市井文人都不敢随意发表言论,更遑论进行创作。然而在“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政治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逐渐放宽,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变化的文人们在创作热情的鼓舞下开始小心翼翼的试探,从成化末年搜奇猎异的志怪小说到描写朝野典故、民间传说、里巷传闻的通俗小说,文人们一步步从黑暗中走向光明,终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各抒己见,而随着文言、通俗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还有各种专题性小说作品集。

第四是传统印刷行业的进步,价格低廉、拥有的充足印刷工匠以及技术的进步,促使小说的刊行和发售成本更加低廉,获利空间的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书坊主投入其中。明朝初年由于传统印刷业的落后以及工匠的缺失,主要是印刷工匠大多集中在官府的作坊里,而印刷一部作品中间的各个环节相加致使价格也相对高昂,导致大部分书坊主和有意出版作品的文人只能望而却步。而且严苛的律法犹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也时时提醒书坊主们不能越矩,加之整个社会环境都将小说视为无用有害之书,更加降低了书坊主的印刷欲望和文人的创作兴趣。然而随着政治环境逐渐宽松,市民的娱乐需求日益高涨,以及印刷行业技术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到了明代中叶后,印刷行业已经转变成为推动小说发展,满足文人立言愿望的积极因素和便捷途径。陆荣在《菽园杂记》中提到过明初到明代中期印刷业的发展:“国初书版,惟国子监有之,外郡县疑未有,观宋潜溪《送东阳马生序》可知矣。宣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天下古文之象,愈隆于前已。但今士习浮糜,能刻正大古书以惠后学者少,所刻皆无益,令人可厌。”这段关于明朝印刷业简要的叙述帮助我们清晰的了解从明初到明中期间印刷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尽管关于“国初书版,惟国子监有之”的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总体情况与明朝印刷业的发展脉络基本一致。印刷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小说的刊行和发售,在书坊主的推动下,各种各样的小说开始迅速流向民间,因此推动了专题性小说集的出现。

第五是书坊主的推动,尽管书坊主是为了谋取利润而推动小说的复苏与发展,但不可否认明朝中期后小说之所以能够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与书坊主的努力分不开。书坊主为了增加销量为小说的普及做出了许多努力。一方面书坊主们积极寻找市井的落魄文人向他们付出报酬,让这些文人写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或者英雄好汉等受欢迎的故事,甚至在小说刚刚复苏阶段一些书坊主找不到创作小说的文人,自己亲身上阵根据市场需求自己编撰一些小说。另一方面书坊主们为了扩大销路在印刷小说时会给一些小说配上插图,甚至为了方便文化层次较低的人阅读而把一些较难的字修改成常见字,以上种种手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销量获取利润,尽管这些书坊主的做法是出于牟利的目的,但不可否认书坊主们的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小说在民间的发展与风靡,而专题性小说集就是在小说整体复苏与发展的环境下孕育出来的。

第六是作者本身的兴趣和情怀,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种理想,而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思想发扬光大,也是实现自己理想、显示才华的一个重要途径。以《机警》和《龙兴慈记》的作者王文禄为例,他本身博洽多闻涉猎广泛,是有名的浙中名士,他的一生著作非常丰富,《机警》和《龙兴慈记》只是他众多著作中的冰山一角,在这两篇文章开头,作者都有一个十分简短的序言,王文禄在《机警》的小序里交代是对史书中的“应变神速转败为功者”产生兴趣,故进行摘录和整理。而《龙兴慈记》是因为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讲述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王文禄为了追述幼闻,自己也搜集了一些民间关于朱元璋的传说与故事,最终编写而成《龙兴慈记》。

四、对后来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

首先,这些专题性小说集的出现,凭借其专一、丰富的优势为明代中期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受王世贞撰写的《剑侠传》影响,万历年间及以后相继出现了大批摘编历代剑侠故事的作品,比较著名的有周诗雅的《剑侠传》及《续剑侠传》,还有徐广的《二侠传》,记载了历朝男女侠烈故事,其中作者还有意多载女侠故事。

其次,这批专题性小说集的出现为后来的专题性类书提供了范例,并且奠定了读者基础,扩大了市场,激励了后来专题性小说作品集的创作与刊行。例如万历期间涌现出的众多专题性类书:冯梦龙的爱情故事小说集《情史》和笑话集《古今谭概》,梅鼎祚编辑的妓女故事集《青泥莲花记》,洪应明的《仙佛奇踪》,张应瑜的《杜骗新书》,托名唐寅的《僧尼孽海》,笑话集还有江盈科的《雪涛谐史》和许自昌的《捧腹编》;除了上述比较纯粹的专题性作品集,还有一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周晖的《金陵琐事》、《续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和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专述南京一带的传闻故事,李本固的《汝南遗事》专讲汝南人士逸闻传说,何宇都的《益部谈资》则介绍四川风物特产及相关传说故事,魏濬的《峤南琐记》记载了两广的风俗人情。在专题性小说集出现后,明代小说的发展从万历朝开始正式迎来发展的高潮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专题性小说集呈现出来的生机勃勃不可阻挡的生气,如同黎明到来前的最后一声号角,最终唤起了沉睡将醒的明代小说。

猜你喜欢
书坊小说集朱元璋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评晓苏最新小说集《老婆上树》
塑造藏族文化的现代主体性人格——评梅卓小说集《麝香之爱》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6:04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海峡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8
传记书坊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14
传记书坊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12:28:08
朱元璋与叫花鸡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44
关注民生的深层次报告——浅析吕翼小说集《风过杨树村》
西南学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