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和自我中心论观照下国际会议英译的语用参数解析
——以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为例

2020-02-22 09:48:56马艳丽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心论译者译文

马艳丽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 黄骅061199)

一、引言

国际会议是不同国家与会者彼此以语言相沟通的一个讲坛。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通常在国际会议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使用广泛、能为各方所接受的、便于会议的自由交流的语言。中国——中东欧(沧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河北沧州地区一年一度与中东欧国家中小企业洽谈合作的重要外事盛会,英语作为该论坛的工作语言,承担着重要的跨语言、跨文化间的传播、沟通和交流功能。高质量的外宣英译不仅能展现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特点,树立本区域良好的对外国际形象,还能吸引外国受众的浓厚兴趣,满足外来投资者了解的需求,从而增进与其它国家和地区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双方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往来。本文从社会认知语用视域下的合作和自我中心论层面出发,以论坛的英译为例,试图解析国际会议英译的重要语用参数,尝试优化呈现给目的语读者的英译文本。

二、合作和自我中心论

Istvan Kecskes的社会认知语用学理论(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简称SCA)在其2014年出版的《文化间语用学》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该理论重在分析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在意义创建和话语产出与理解中的重要性,探讨动态交际过程中的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以及其在交际的各个阶段体现出来的相互作用。在合作和自我中心论层面,该理论认为,Grice的合作原则与自我中心论是交际过程中互补的两个侧面,即人们在交际时假定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合作;同时,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自己的语境,去理解别人的话语。或者说,尽管会话双方都愿意合作,但是具体怎么合作,他们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在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合作原则依然是交际的主要驱动力,“自我中心论”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或者说“本能的”,没有任何“只为自己利益打算”之类的负面含义。交际活动即是这样一个说话人和听话人基于自我中心的合作的、平等参与的共同建构意义和理解意义的过程。本文将从合作和自我中心论的视角出发,并试图提出国际会议英译的重要语用参数供译者纳入其翻译活动中。

三、合作和自我中心论观照下的英译语用参数

社会认知视角下,交际过程的双方假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合作。而人类的这种合作具有本能基础(instinctual basis),很多会话结构都以这样的合作机制为前提。翻译过程即是译者与目的语读者为达成共同交际目标而合作的动态过程,

译者努力以最佳关联的形式建构文本并呈现给目的语读者,同时目的语读者在愿意合作的前提下,平等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然而此过程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译者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自己的语境,去建构译文的情况,而目的语读者同样也会依赖自己先前构筑的“前知识”(prior knowledge)、“前经验”理解别人的话语。或者说,尽管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双方都愿意合作,但是具体怎么合作,他们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理解。这时,基于自我中心的、以合作为主驱动力的言语交际观的重要参数需要纳入到英译过程中:

(一)目的语读者的前语境

前语境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语境,是与情境相对应的语境经验,包括同一语言社区成员的在文化、信仰、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信息,也包括了个体由于独特经历而形成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语境经验,是所有的认知资源的集合。译文要达到与目的语读者的理想交流,译者构建译文文本时应考虑身处不同语言社区成员的目的语读者在各自语言社区中所持有的共享信息,包括目的语读者个体独特的语境经验,目的语读者所具备的前知识、前经验等前语境因素。

目前,论坛的译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而目的语读者则是以中东欧的日耳曼语系和斯拉夫语系中的诸如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匈牙利语、克罗地亚语等语言为母语背景的受众。译者和读者是来自于不同语言社区的的成员,其社区的社会文化相差甚远。在充满差异和制约的不同语言社区进行交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目的语选择的妥协。中东欧这些国家的英语普及率很高,并且其英语水平普遍不低,妥协的路径也是最佳的路径,即选择英语作为会议语言。这一选择充分考虑到了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双方把英语这一通用语作为彼此沟通桥梁的客观现实。然而,译者和读者都会受到自己所属语言社区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制约。既然以英语作为通用语进行交际,译者需意识到自己所属语言社区的特定社会文化知识的制约,在翻译过程中充分把英语语言社区成员共识的,以及目的语读者进入英语语言社区后能够形成和接受的共识的前语境纳入翻译过程。因此,译者应当练就自己进入译入语社会文化中游历的内功,深谙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搭建跨越国界、文化、思维、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等种种隐性的屏障,翻译中,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进入英语社区后的前语境,真正把读者的前语境融入翻译文本的构建过程。例如:

(1)原文:七星湖公园占地350亩。

原译:The Qixing Water Park covers an area of 350 mu.

译文:Qixing Lake Park covers an area of 23.33 hectares.

目的语读者更易接受的是其“前经验”和“前知识”语境中的国际通用面积单位“平方公里”或者“公顷”,即“square kilometers”或者“hectare”(缩写为“km2”或者“ha”)。对译者而言,就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前经验”,选择其接受的面积单位,在出现与目的语读者“前知识”不相匹配的信息时,例如中国特有的面积计量单位“亩”时,需要及时做出换算,在提及版图、地区疆域时采用“平方公里”(km2),在提及大的耕地面积、农场、森林面积时使用“公顷”(hectare),而在涉及到小的耕地面积或者建筑面积时要使用“平方米”(m2)。

(二)目的语读者前语境凸显义的激活

SCA中的凸显是一个心理认知概念,指的是在言语产出和理解中的一种引导机制(guiding mechanism),即交际者趋向采用可及性强的记忆资源并将其带入注意力层面的思维过程,具体指的是由于习惯性、熟悉度、使用频率和典型性而在我们大脑里面形成的编码意义越凸显,则越容易被提取。根据SCA,话语的语言形式所产生的联想必然会优先激活前语境中最熟悉的凸显义,之后,注意力介入并帮助选择与意图和当前语境最为适切的意义,并对该意义进行关联性判断。依据SCA这一思想,译者在选择语言形式时,必然优先选择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共享的英语语言社区中共同接受的,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可及性较强的、具有更大趋向采用的语言编码意义,这样更易于激活目的语读者的前语境的凸显意义,具有凸显编码意义的语言形式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提取,继而引发其注意资源的运行,帮助选择与其前语境最为适切的意义。例如:

(2)原文:河北乡谣乳业公司

原译:Hebei Xiangyao dairy company

译文:Xiangyao Dairy Company

企业名称、项目名称等专有名词翻译时,译者要更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视角和习惯,将自己和目的语读者共享的前经验反映在词汇选择中,采用目的语读者接受的专有名词表达和书写方式的常规性、熟知性、典型性等特征,使语言形式在大脑里所形成的编码意义凸显出来,即把专有名词的表达事物的“独一无二”特性直接建构于译文的表达,除了企业名称用首字母的大写语言形式体现出来,“dairy”和“company”也要满足这一需要。因此,“河北乡谣乳业公司”的翻译书写为“Xiangyao Dairy Company”。另外,由于译文受众都是前来参会的外宾,其独一无二的了解论坛、准备参加论坛等与论坛相关的经历已经预先形成其独特的、具有与其同一语言社团成员区别的差异性语境经验,即已经形成对该企业的地理位置的认知,知晓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因此不必把“河北”翻译出来。这样,译文不仅使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在前语境达到共享匹配和认知凸显匹配,而且节约时空感,较少耗费目的语读者在交际时的认知加工努力,保证了交际的顺畅进行。

(三)目的语读者的注意资源运行

在SCA中,注意指交际者能够获得的所有认知源(cognitive resources),其动因是个体因素。一般来说,当意图(原意图)形成之后注意就起到关键作用,交际者的前知识(一种前语境)会引导人们去关注那些受注意或被感知的事物特征,并进行关联选择。在SCA中,影响注意资源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1)交际者基于前语境(经验)的知识;(2)与具体语境相关知识的熟悉度、使用频率和习惯;(3)交际者的思维状态或注意资源的可获取性。不管交际者的思维处于何种状态,交际处于何种阶段,其凸显的知识都是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译文理解中,目的语读者所凸显的知识是包含在他们的知识库里,这种凸显的知识和当下的语境相关,并由一定的注意资源来处理。自我中心意味着在交际理解过程中,目的语读者会激活与自己的注意有关的、最为凸显的知识或信息。例如:

(3)原文:2012年起,中捷对通过高考统一录取的中捷籍大学生给予两到三千元的一次性资助。

原译:Since 2012,Zhongjie gave the fund of two to three thousand yuan to students one time after they passed the unifie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admitted by the universities.

译文:Since 2012,Zhongjie has been funding each incoming college student two to three thousand yuan every year.

译文的意义是目的语读者前经验与当前经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首先,原文意义侧重表达“中捷政府给予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一次性资助”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取舍,“高考统一录取的”可以省略。其次,由于目的语读者的前经验中并不具备“高考统一录取的大学生”这一不同于自己语言社区的的社会文化知识,在具体语境中与“高考”这一概念的熟悉度趋于零,该概念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频率也低,从这个意义而言,原文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信息在译成英文时,也可以省去。

同时,译者选择和目的语读者共同持有的背景认知,与目的语读者共同建立背景知识,把原文”高考统一录取的大学生”以及其隐含意义“每一个”直接译为共同接受的“each incoming college student”。这样的取舍不但不会影响原文信息的传递,反而使得信息的转换更加有效,更能获得原文想要达到的原意图。另外,原文的隐含信息“自从2012年,中捷每年都会资助本年度被录取的大学生”可以采用英文的完成进行时态的“has been founding”充分获取目的语读者已有的前语言知识,激活其该语言知识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活跃性,从而更加接近于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翻译是一种带有视角性的认知活动,由于译者知识储备、个体经验、百科知识等方面程度的不同,可能对源文本产生不同的概念化结果。然而,译者和目的语读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合作,翻译过程和译文理解过程即是二者为达成共同交际目标而合作的动态过程。在合作和自我中心论的观照下,译者如若能纳入上述相关重要的语用参数,无限地接近目的语读者的前语境,充分运用目的语读者前语境中由话语联想而优先激活的最熟悉的凸显义的语言形式,结合目的语读者在具体语境中相关知识的熟悉度,积极获取目的语读者的注意资源,可以保证最大可能地以最佳关联和目的语读者最佳认知可及度的形式建构文本并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四、结语

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国际会议翻译工作理应综合考虑受众对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思维方式、地域特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种种因素,在合作和自我中心论观照下的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流,使得翻译过程必定要纳入目的语读者的前语境,激活目的语读者前语境凸显义,积极运作目的语读者的注意资源,准确地将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读者认知可及、接受度高的语言,以达到国际会议受众正确的理解和认同。

语用的社会认知视角主张语言交际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同时涉及很多社会、认知、语用因素,如,合作、自我中心、意向、注意力、关联性、凸显度、实际情景语境、前语境等,这些因素相互补充,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整个翻译过程必须同时考虑这些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因素。本文仅从合作和自我中心一个层面,对翻译过程中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顺达进行了重要语用参数的解析,而此过程涉及到的其他的相互作用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译文难免不妥,也未必地道,只望能抛砖引玉,获得讨论和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中心论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防爆电机(2020年3期)2020-11-06 09:07:30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I Like Thinking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48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张竞生“新女性中心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