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言语知识积累、提高言语智慧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汉语里,文言文独树一帜,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通常篇幅短小,论述精辟、浅显易懂,饱含丰富的人文思想与言语智慧。笔者以小古文阅读为手段,带领学生从中体会古代圣贤的哲思,帮助学生积累言语词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循序渐地进拓展学生的人文阅读主题,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螺旋上升。
1.丰富言语习作经验,提高言语思维品质
语言的学习,要从基本的语感培养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言语经验,提高言语思维品质。小古文阅读中,字、词、句的阅读是基础,这些蕴含着丰富语义的字、词、句,更是语言文化、思想、情感的精髓。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帮助学生从中发展语言思维,借助于小古文阅读,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与创造,积累学生的言语经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最初的读准字音,到读通顺、读熟练,再到反复的诵读,在这个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文言知识的理解和体会,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能力是重要内容,在小古文阅读实践中,教师要关注文言的审美鉴赏,引领学生从文言文中挖掘美学元素,增进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如梁启超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盼,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谊”,苏轼“书戴蒿画牛”的艺术之美,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同样,在小古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排偶、对仗、叠韵、回文等技巧,在阅读中感知文言的韵律美,体会炼字、炼词的含蓄之美。由此,让学生从小古文阅读中发展审美素养,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2.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萃取民族文化智慧
小古文的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传统文化。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在文言文选读中,这些精炼、短小的小古文,展现了古人的智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通过阅读小古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价值、抱负、情思、智慧,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论语》《孟子》《吕氏春秋》《世说新语》等,这些仁人贤士的思想,闪耀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让学生从小古文阅读中,感知深刻的哲理,体悟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小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顺应学生的心智及兴致,激活对文言的阅读热情,让学生在文言世界里“欣欣然,睁开眼睛”。不同阅读方法的运用,能够唤醒学生对小古文的阅读参与性。如在学习《自相矛盾》时,对于该文的阅读,我们可以引入情境对读法,结合文本语言,设置相应的场景,让学生从对话阅读中,来深化对文言的理解。挑选学生分别饰演老农、士兵、书生、樵夫等不同身份,再由学生对自己的“矛”与“盾”进行夸耀。当不同的人问其盾时,学生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当有人问其矛时,学生道:“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在学生对话中,要让学生理解“誉”字之意,感受自相矛盾的荒谬。情境参演,可以是课堂剧本的自编自导,关键是让学生从中参与,通过演读的方式,去运用语言来表达。在学习《杨氏之子》后,我们组织学生参演孔君平等角色,进行言语对话。其中“孔指以示曰:此为君家果”中,对于手指杨梅给杨氏之子看的动作中,有学生认为:“君家”应该重读,以强调孔君平的情态。很显然,结合小古文展开演读练习,不仅让文言阅读更有趣味,还能让学生把握文言的言语思维,提高阅读思辨力。同样,结合不同小古文,还可以引入辩论式阅读。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中,我们以“辩”为媒,搭设对话情境,让学生通过言语交流来辩斗。感受文言的语气、语调,体会言语与动作、心理等关系,让学生从“辩”中深切感知语意。另外,趣味诵读还可以根据文言字音平仄关系,让学生体会文言的情意。读《司马光》时,对于“群儿戏于庭”中,“庭”字是平声,应该适当延长;读“一儿登瓮”时,对于“瓮”字,为则声,应短促;读“持石击瓮破之”,将“持石”“击瓮”“破之”进行分开读,将紧迫的情境,果断的动作,干净利落的表达出来。
1.把握字词释义,让阅读充满愉悦
在小古文教学中,小学生面对一些生僻字、通假字、文言虚词等现象时,感到莫名其妙,把握不准确,影响阅读兴趣。学习文言,就要让学生了解字词释义,特别是依次多义,句子倒装等问题,教师要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提高阅读理解。通常,据词释义,学生会感到为难,但通过意义来找词,就比较容易。在《两小儿辩日》中,我们让学生闭上眼睛,开动脑筋去想象一下,太阳是每天都要见到的,早晨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是什么样子?我们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车盖”与“盘盂”两个词。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想象一下,早晨的气温与中午的气温有何差别?接着再查找文章中相应的词语,“苍苍凉凉”“探汤”。由此,从教师的启发引领中,让学生结合文言语境来找到相应的词语,增强对字词的理解,也让课堂阅读更有趣。
2.提出猜测思维,发展学生阅读智慧
在小古文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猜测”。猜测是一种学习方法,在《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其中的“走”是什么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走路”一样吗?有学生认为“走”是慢走。事实上,“走”在古代是“跑”之意。同时,在小古文中,言语的简练,时常会省略一些人、物、事。在进行阅读时,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适时补充。在学习《铁杵成针》时,将句子呈现出来,让学生填写“李白”“老媪”。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未成,( )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通过让学生去补充句子,帮助学生了解小古文的写作特点,增强学生在以后阅读中,灵活运用。同样,文言阅读中学生思维的训练,从猜测词义,到分析文本意旨,教师要结合文本、学生心智规律,来提高学生对小古文的整体把握。在学习《司马光》中,对于“群儿戏于庭”中,这些孩子是怎么戏的?对于《守株待兔》中农夫蹲守树桩,心里又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表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少年中国说》中,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联如何辨析?让学生结合今天谈谈梁启超所说的中国梦想是否能够实现?通过思维引领和激活,让学生在小古文阅读中,从基本了解走向深度理解,促进高阶思维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明晰其阅读价值,积极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把学生的小古文阅读引向更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