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世明 云南省丽江市文联原主席、《边屯文化》杂志主编
金龙桥又叫梓里桥,位于茶马古道上云南省丽江市与永胜县之间的金沙江上,史称“丽江入永之门户,滇蜀交通之孔道”,是滇蜀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据史籍载:“梓里渡口过江,冬天用双木槽,夏秋用溜筒。”
梓里要津,艰险出名,史载:金龙桥,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由腾越总兵蒋宗汉创建。
金龙桥为东西走向,全长131.6米,宽3.5米,净跨江面93.5米,由铁链、桥墩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它用18根手工锻制的大铁链悬系两岸,高出江面约50米。其中16根是承重底链,2根作两侧护栏。底链上铺木板,以供人马通行。每条铁链由500多个铁环扣联而成,每个铁环长25至35公分,宽9至12公分,直径3公分左右。一条铁链重约2吨,整座铁桥跨江部分就重达30多吨。
桥亭对称建于两岸桥基上,濒江依崖而立,悬山顶抬梁式石木结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高4至5米,建筑面积35平方米,桥亭南北两侧砌石壁,以蔽风雨,中间是过亭通道。左右壁下砌有石条,以供过往行人歇息。两亭梁间,悬有双面阳刻“金龙桥”三字木匾。
金龙桥是长江上唯一幸存的铁链桥,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长、跨度最大、桥面最宽、铁链最多的古代铁链桥,对我国悬桥技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06年它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我对金龙桥情有独钟,并非仅仅只因为它的文物价值。
金龙桥吸引我,还因它是爱情所创造的奇迹。
相传,建该桥的蒋宗汉,年轻时在鹤庆高氏家做长工,与高氏小姐相爱。俩人明白高财主绝不会同意这桩婚事,便决定私奔。俩人私奔后,高财主愤怒不已,即刻命令管家带着家丁去追。
俩人逃至金沙江边的梓里渡口,有一个船工在那里摆渡。他俩非常高兴,以为过了江就是永胜地界了,高财主就难于找到了。不料那船工见小姐生得漂亮,俩人神色慌张,便有意刁难,说他的船只能渡一人,“渡男不渡女,渡女不渡男”。眼看追兵将至,俩人着急万分。蒋宗汉大叫一声“渡女!”把心爱的姑娘推入了船中。渡船离岸之后,蒋宗汉看着波涛滚滚的金沙江,大声发誓:如老天不灭我,今天我能游过金沙江,将来我有出头之日,必定在此建一座大桥,饿死这个歹毒的船工。说完,纵身跳入大江之中。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产生了奇迹,蒋宗汉竟然劈波斩浪,游到了江对岸。追兵赶到金沙江边时,面对着波涛汹涌的金沙江,只能望江兴叹,徒唤奈何!两人脱险之后,生计无着,蒋宗汉便去投军。蒋宗汉在军中英勇善战,屡建功勋,不断得到升迁,10年奋战后,官至总兵,大贵大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他捐银一万四千多两,在梓里渡口建了一座铁索桥,命名为“金龙桥”。金龙桥建成之后,大江天险成了通途,船工果然绝迹了。
我沿着雄浑苍茫的金沙江去探访金龙桥,在那沙石烙脚、热风灼人的江边,人体内的水分在急剧地蒸发,青烟腾腾地往头上冒,热汗哗哗地朝身下流,浑身变得汗浸浸的,满头满脸的汗水,不断流进嘴角。
站在那大山插天、峡谷如缝的金沙江边,浑浊的江水滔滔滚滚地奔流着,在那江流之上,一座铁索大桥凌空飞架,山与水的阻隔就这样被消融被沟通,人类跨越的梦想就这样被实现。江流滔滔,江风呼啸,高悬在江面数十米之上的铁索大桥,自然地呈现出彩虹般的身姿,那优美的弧形,在强劲的江风中悠悠地晃荡着。
这桥建在大水之上,高空之中,实际上也是顽强地延伸在疾风之中。那么长的距离,那么重的铁链,那如虹的身影,无风也在悠荡。我试着跨上桥面,没想到那承载了数百年风雨,实现了人类数百年的伟大理想,曾安稳渡过千军万马,曾叠满了人类及牛马猪羊无数足迹的铁索桥,我一踏上去竟那么剧烈地晃荡起来,越往前走,越晃荡得厉害,好像要把我抛下那万丈激流之中去。
我鼓起勇气,在万分恐惧之中过了一趟这凌空飞架于大江之上的铁索桥,对人类的勇敢与怯懦,对人类的历史与智慧,对爱情的巨大能量,竟然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这突破大江天险的铁索桥是人类凭着自身的智慧与勇敢,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选择在这里建桥,最初的创意应该是来自于对磐石的信赖,那江边岩石,经漫长的风雨侵蚀,江流的冲击,却万古不朽。聪明的祖先便把这铁索桥之根扎在了这巍然于江边的峭崖之上。当然,这苍莽金沙江上的铁索桥,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依然生机勃勃,是因为它的根深深地扎到了人类历史的智慧之中,是因为有爱情的无限伟力在永恒地滋养着,它才万古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