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国家、社会大众对教育提出更高标准的期待,如何培育具有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开阔视野、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核心。教师对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问”进行了有益尝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发问”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要在一定的材料积累、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灵感火花,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基本语文知识。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询问家长、查看资料、互联网搜索等手段提前掌握基本字词、语义,了解文章、作者背景,对文章多次阅读体会;在充分的准备中,把自己遇到的困惑、疑问记录下来,可以先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若无法解决,再向教师发问;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向学生推荐不同的参考书目,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在厚积薄发、潜移默化中形成问题意识。
比如,在讲解童话故事《小壁虎借尾巴》时,先让学生课前预习,通读全文,熟悉生词如壁、虎、借、尾、爬等;再在家长帮助下查阅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的图片,了解四种动物的不同形状、习性、特点;之后让学生再重新阅读课本,将自己不懂地方标记出来,留待课堂讨论。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为什么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都有尾巴,它们能不能像壁虎一样长出新尾巴?”教师表扬了该学生的发问,“很好,你的问题非常值得思考,可以看出你一定认真预习过课本了。那么,谁能回答这一难题呢?”一位学生尝试回答:“我觉得应该不能,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老黄牛的尾巴是用来赶蝇子,燕子的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它们的作用都不一样,所以壁虎能长尾巴,其他几种就不一定了。”另一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爸爸告诉我,壁虎能再次长出尾巴是因为它具有再生功能,遇到刺激时会断尾求生,其他几种都没有这一特征。”教师高度赞扬了这两位学生的想法。学生在预习之后,往往能提出各种有建设性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知识积累格外重要,在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也能产生各种思考,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其表现能力往往与课堂氛围相关。若是教师严厉、缺乏耐心,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则学生很难有勇气发问;反之,若是师生关系友好和谐,课堂气氛宽松自由,则学生能大胆表达,树立自信。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平易近人,幽默风趣,不要过分强调纪律、注重成绩,让学生在心理状态上保持自信、放松;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想法,对于学生的提问要耐心倾听,认真对待,不可敷衍,即使犯错也不能批评苛责,而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比如,学习在《猎人海力布》时,教师要富有亲和力和情感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故事书呀,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都知道什么故事吗?”学生纷纷踊跃回答,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导入主题:“大家都很厉害,知道这么多的故事,今天呢,老师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民间故事,它叫做《猎人海力布》。”接着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朗读,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海力布、小白蛇、鸟、乡亲、旁白,体会文章情感内涵。结束之后,让学生自由发问,有的学生问道:“海力布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比如,让乡亲们观察一下周围的动物,看看它们是不是有什么异动,让乡亲相信之后一起逃走。”教师微笑着表扬了这名学生:“你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都在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提供的这个办法听起来相当不错,既能避免海力布泄露秘密,又能挽救乡亲的性命。当时的科技水平很落后,大家都不知道发生灾害时动物会有感应,缺乏生活经验和灾害应对措施,大家即使看到了动物逃离,只有海力布提供能让大家百分百信服的证据,大家才能舍弃自己的家离开。”学生听完之后若有所思,更积极地发表看法。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学生长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学习主动性、自觉性。
促使学生“发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发掘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提问质量会越来越高,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教师在课堂上要贯彻问题意识这一原则,经常用问题衔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在关键处生疑,从教师提问逐渐发展为自我提问。教师要善于指导,当学生的提问层次较浅时,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提出具有更高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曹冲称象》一文时,一边讲课一边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问题:“为什么要称大象,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曹冲称象的步骤又是什么?”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表达,无论对错,都耐心疏导,帮助学生完善观点,整理思路。一位学生对此问题回答道:“因为大象又高又大,像一堵墙,单凭人力无法测量体重,官员们的方法有的是造一杆大称,有的是把大象宰了称。曹冲称象是赶象上船、沿水划线、赶象上岸、装石到线、称石头几个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同,接着让学生仿照自己的提问设想问题,于是学生纷纷开动大脑,认真思索,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其他官员的方法不能用呢,错在哪里?”教师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训练下,逐渐能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教师逐步深入的引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能稳步增强。
学生的问题不能一直停留在宏观表层,而要能把握精髓,进行细节分析。因而语文教师要加强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分析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合适的位置提问,可以对题目、重难点、关键点、中心句提问,在这些地方给予学生提示;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技巧,可以通过对比、总结、联系实际等方式提问。
比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让学生从题目开始关注,设想本文主题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试着对每段内容总结,寻找重点语句设想问题。有的学生提问道:“文章的写作脉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安排布局?”有的学生则问道:“作者前两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还有的学生问道:“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引起了学生广泛的讨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发问,让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也能发挥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