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茂峰 傅慧芳
1,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面向世界发展大局,牢牢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治国理政,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奋力实现伟大梦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发展有机融合的时代结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行动指南。人民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特质,深入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共产党宣言》公开问世,这一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预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打开了通向光明的大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路径,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崭新局面,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乃至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阶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推翻资产阶级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反动统治的斗争,指导了1848 年欧洲大革命和20世纪60-90 年代的工人运动。特别是20 世纪初期,经过布尔什维克革命,在苏联大地上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向实践的历史性飞跃,为世界上长期受剥削阶级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启示,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受压迫、受奴役的穷苦人民的反抗斗争,改变了贫苦大众的悲惨命运, 进一步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是人民的理论,它破天荒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革命的实践试图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科学社会主义指引下的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这两个“绝大多数”明确了无产阶级运动的主体和目的,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性质。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人民性便深深植根于这一伟大的科学理论及其指引下的历史运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爆发的80年间,中国社会各阶层、各阶级和各种社会力量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如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悲惨命运。历史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治理模式的种种方案,都无法彻底完成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更无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它们的失败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新的斗争实践呼唤新的理论自觉,并催生新的政治势力。1921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救国救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我们既然是为了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近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征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曾经有过挫折和失误,但始终没有改变对民族、对人民的初心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党的艰辛创业史深刻表明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始终如一地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也是紧紧依靠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个胜利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的革命性锻造,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时刻和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和壮大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总结历史放眼未来,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改革勇气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论断。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首次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发展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此以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条道路成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带领全体人民实现不断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的环境下,坚决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党正是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才战胜种种困难,创造出种种成绩。”[3]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号召全党同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忠实坚守人民性的天然禀赋和独特优势,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成功地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需要,一再重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特别强调把“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作为执政理念,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创造更多优越条件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西方之乱、中国之治’背后根源何在?中国共产党又拥有怎样的成功密钥?”这是国际社会长期普遍探讨的时代之问。历史和实践证明,当代中国之所以与“西方模式”治理下衰象纷呈、麻烦不断的社会现状形成鲜明对照,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条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坚持人民性特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出台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重大政治工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大国领袖、人民领袖,始终把人民性特质作为新时代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内在禀赋和精神特质。他青年时期在陕西梁家河村插队的几年间,就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一起劳动,深深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中。十八大后当选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同志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走遍“地球村”的大部分角落,精心构建造福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从量上看,讲得最多的是“人民”,关键时刻讲得最多的也是“人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开篇之作的主题是人民,收尾之作讲的主题还是人民。他说:“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些事实彰显了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底色。
科学社会主义一百七十余年实践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是事关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是新时代“中国之治”的“政治密钥”,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和制胜法宝,可以说,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执政七十余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更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价值缘起,即“我们党从群众中创建和发展壮大起来,就要理直气壮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美好生活而战斗”。不忘为民初心,不改为民本色,守护好我们党安身立命、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我们就能彻底清晰地搞清楚“从哪里来”“为谁来”等一系列时代问题,为人民交上满意的时代答卷。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简单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了,好吃的肉也都吃掉了,剩下的就是难啃的硬骨头,啃掉这些“硬骨头”,涉“险滩”,解决发展过程中积存多年的顽疾,靠某一个政党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也不是靠个别历史人物的“英明决断”就能立即改变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重重考验中,我国没有就此坠入低谷,反而在世界各国各政党实现各自利益诉求的时代纷争中站稳了脚跟,一再证明了改革开放的科学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一如既往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人民性理论,保持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人民性这个最大的特质、最大的优势。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次重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所取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领域上的每一次深化和突破,改革开放进程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孕育、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内部运动中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积累和创造,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思索,无不来源于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制定政策。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同时把这一真理原则和全面改革开放的价值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紧紧依靠人民,“始终把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4],使党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维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从而经得住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历史上,我国长期领先世界,走在世界发展前列,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发展的黄金时期,彰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深的智慧。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间,举国上下硝烟四起、党派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中国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20世纪30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创立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东方杂志》曾发起关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全国性“征梦”活动,其中“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什么样”就是讨论的一个焦点。有许多人梦想“自由平等的中国”“伟大的快乐的国土”“全国的人,都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人可爱”“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到处建设医院、大众食堂、洗衣所、托儿所、电影院、俱乐部、图书馆、公园”。在1921年以前,人们心中的美好期待只存在于头脑和幻想中,旧式的农民革命派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能力将这些美好的愿景转化为现实。实现梦想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就焕然一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也都谈到和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2018年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他进一步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些讲话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我们开展一切工作最终“到哪里去”的归属性问题。
人民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归属。为民族谋复兴,根本目的和价值指向都是为了在复兴进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无不证明这一结论:从建党初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28年里,我们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全体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帝国主义列强压迫和奴役的悲惨命运,在政治上翻了身,全国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1953年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结束的13年里,我们党永葆人民性本色,牢记建党初心,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革命信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劳动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人民参与改革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局,把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总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大战略”等,这些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总体考量,具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战略意义,鲜明地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截至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同时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进行的伟大事业也必将造福人民的时代担当。
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融入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是否能坚持人民性,同人民始终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区别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一切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分界线,这不仅是一个思想问题、态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立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以说,“阅卷人”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人民核心立场的形象表达。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就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心实意把人民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治国理政推进到更加现代化的水平,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的”[5],深切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永远做人民的小学生,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从群众实际生活中培养、总结、提炼出来的行之有效的观点和行动加以推广和检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融入治国理政全过程、各方面,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得出的治理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从“建党百年”逐步迈向“执政百年”、永葆青春活力的重要“传家宝”。离开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共产党人就会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一样,失去依靠和后盾。我们党作为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入新时代,只有继续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才能永葆旺盛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所写的:“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6]我们要在主体论和认识论上牢牢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和团结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表现。综上所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人民性特质,不是主观臆想的,也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党的无比深厚的创业史、奋斗史中,这个特质有着“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7],有其独具特色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人民作为执政的力量源泉、作为执政的最大底气,将对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实践运动的理性思考,对中国共产党创立近一百年来“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浴血奋战、生死抗争的经验总结和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担当期许始终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方面,处处都闪耀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人民性的真理光辉,激励我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