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视阈下政治共识向政治信仰的递进研究

2020-02-22 08:51:34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共识信仰

刘晓潇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统一战线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必然产物,古今中外所有社会政治力量都需要联合其它力量来实现自我意志、自我价值和自我目标。从本质上来看,统一战线就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与凝聚,即统一战线本质上是一种拥有特定质地的力量共同体或权力共同体。此类共同体所拥有的特定质地,既涉及承载共同体形成稳固的物质基础和利益基础,更涉及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包括文化样态、政治意识形态及完整制度体系在内的上层建筑架构。物质基础与利益基础为统一战线的力量聚散提供直接原因,意识形态与政治理想为统一战线的力量聚散提供深层动力。

在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统一战线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的联盟”,亦即“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既依托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共同利益诉求,更依托于共同奋斗目标和特定价值体系,这就意味着统一战线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共识教育,通过共识教育达成各界成员由政治共识向政治信仰的递进,从而在最高层次上、最深根基处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一、何谓“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或者说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序列之一,是人类理性运行的逻辑产品。从词源上来看,正如其它诸多概念一样,“政治”一词源于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希腊,以文字形式记载的最早出处是《荷马史诗》,在史籍中意指“城堡”或“卫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制度逐渐形成后衍生为“城邦”的代名词,并在古希腊由氏族公社向国家转变以及城邦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确立起“政治”性的相关含义,故“政治”最早指涉“邦”“国”范畴下希腊公民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后在词义演化的历史过程中具象化为系统性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在中国古史古籍的记载中,“政”与“治”虽然经常分开使用,但大意亦指国家范畴下权力、制度、法令的施为、管理和教化活动及由此达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状态。

由此,我们得出解析“政治”的几个基础要素:第一,政治是各权力主体支配行为与反支配行为的总和;其二,政治的本质是正确合理的领导与管理,即“规范化”的社会管理;其三,政治直接地与各权力主体利益相关,政治视角下的特定行为与特定关系都由利益牵引而成。基于“政治”的基本要义,政治文明就是在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主导或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并且尤为集中地体现于精神形态上,即主导政治生活中权力与利益安置过程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用现代话语体系的范畴来说,即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观念或意识形态在古今中外都有其不同的表达与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政治是哲学思辨的成果,是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德性和自由,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的目标是追求至善。”到了中世纪,政治由人民平等参与共同事务和公共活动的信仰政治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并一直持续至今,这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模式。但即使是在利益政治模式下,道德仍然是衡量政治活动的标准之一,古中国有“德治”的优厚传统,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政治颇符合古希腊政治哲学的要义。及至现代,政治蜕化为“为了夺取、获得、保持权力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由马克思定义的“政治”的规范语境:“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它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以政治权利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此基本要义下,政治意识形态即是“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政治共识与政治信仰,即社会成员对这组观念的认知度、接受度、认同度和作为度,因“度”的不同而区分出“共识”与“信仰”的不同层次。“共识”是多元社会政治力量得以聚合的基本因素,人类以特定社会群体的形态维存至今,正是基于不同人群对特定共同体之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达成的总体一致的认知与认同。认知与认同的程度越高,共同体协调关系、解决矛盾、规避冲突的功能越强。认知与认同的程度达致最高,即进入“信仰”状态。所谓“信仰”,就是特定共同体(宗教的或政治的)的人群,将共同体的外在规范性要求完全地、绝对地、自觉地内化为自身道德性要求,在此状态下,人们无需刚性规则、硬性制度的规囿,按照内在本能行事而完全契合于共同体要求。也就是说,“信仰”是“共识”的最高境界。

二、统一战线的“共识”与“信仰”

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即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长期执政的党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组观念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体系为基本构成,覆盖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和各个层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赖以生存、发展、巩固的基本政治语境。在此语境下的政治“共识”与“信仰”,即是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各界成员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政治理论体系的认知度、接受度、认同度和作为度。

(一)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核心原则;兼顾德治与法治,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具体思路;维护政局稳定与社会和谐,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方向;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是中国政治制度运作的战略目标。这样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制度设计,覆盖了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及海内外同胞关系等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夯实了统一战线发展的政治土壤。

其中,中国特色的、新型的政党制度,更是成为统一战线发展的直接制度依托。作为世界政党制度中的创新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赋予政党政治生活中诸多重要关系以新的诠释,如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政党与政权的关系、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政党关系又构成了统一战线各方面关系中的基础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执政党与参政党各司其职精诚合作的制度安排,为统一战线由革命战争时期向和平发展时期的过渡提供了政治保障。

总而言之,继承于传统、依托于国情、发展于实践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体系,是统一战线得以发展、壮大、巩固的基本政治语境,也是政治共识与政治信仰得以孵化、生长和坚守的基本政治语境。

(二)中国特色政治理论体系

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衍生了系统化、科学化的政治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主要内容,以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为认知目标,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为探究领域,以“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等为显著特征,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历经几代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验证、发展、丰富,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道,为统一战线各界成员保有并持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充足的依据。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是统一战线发展巩固的另一大政治语境。

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共识,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新形势下共识教育的紧迫性

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力量联合的谋略思维,古今中外皆有迹可循。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统一战线,特指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日趋成熟完善、以“稳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为基本特质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作为爱国力量的共同体,统一战线的力量来自各界成员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政治理论体系的认知、接受、认同与信仰程度,统一战线的基础工作是通过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政治理论体系的共识教育增进各界成员的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是政治信仰的基础步骤。

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共识教育任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统一战线的主体范围和内部构成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复杂多元性:在主体范围上,统一战线“不仅要继续团结引领120多万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还要面对改革开放40年增长起来的8000多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7500多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近1.3亿党外知识分子、300多万留学归国人员,以及1.2亿少数民族人口、2亿宗教信众、3200万港澳台同胞、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在内部构成上,统战工作对象正在“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体制内’向‘体制外’延伸,由‘大众化’向‘圈层化’演化,由‘现实人’向‘虚拟人’转换,由‘国内’向‘国际’拓展”。再加上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渗透,新时代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任务更加困难、繁重而紧迫,这种困难性、繁重性、紧迫性集中体现在复杂多元的统战成员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体系和中国特色政治理论体系的“共识”达成上。

三、统一战线政治共识向政治信仰的递进

统一战线作为专门科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活动,既有中国特色政治语境的依托,亦有自身产生发展巩固壮大的历史轨迹。按照统一战线史的一般理解,统一战线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与政治理论体系逐步成型的同时,统一战线理论体系也渐见端倪,虽然其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程度与水平仍然跟不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的需要,但统一战线基本理论及方针政策正渐进丰满。

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既包括统一战线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社会基础、理论依据、发展脉络、发展规律等宏观层面,又包括统一战线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组织章程、工作方针、地位作用、目标任务等具体层面。前者关涉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后者关涉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合理性”。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的最终指向,是指导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最终指向,是筑牢统一战线各界成员思想政治基础、凝聚一切可能凝聚的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筑牢思想政治基础必然要求各界成员对统一战线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认同与践行。这个循环论证的最终结论是,统一战线能否最广泛且最牢固地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根结在于能否以自身存在发展的“合理性”来增进各界成员的政治共识,并在达成政治共识之后能否以其存在发展的“必然性”来实现由政治共识向政治信仰的递进。

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合理性”,至少可以从三方面得到论证:首先,统一战线自建立之日起,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其次,统一战线以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其工作方针政策符合中国国情、贴近社会需求、关照人民利益,是中国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第三,统一战线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导向,符合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愿景,是中国展示大国形象、创造并维续良好国际发展环境的强劲助力。

基于这三方面的“合理性”及其所处的特定政治语境,统一战线在增进各界成员政治共识的工作层面上成绩斐然,广大成员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面以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已经达成了基本的认同。但是,共识与信仰之间,却是似近而实远。如果说共识观照的是思想认知上的“一致性”、是需要合理性来支持的,那么“信仰”观照的就是心灵意识上的“一致性”、是一种无需理由的甚至是超验的“确信”,如同基督徒对上帝的信仰。显然,“信仰”的力量更接近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本意,故实现由共识向信仰的递进,可能是统一战线事业的下一个着力点。

当然,统一战线要增进的政治信仰,从根本上不同于基督徒对上帝的宗教信仰。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重要法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所要达致的政治信仰,关乎统一战线存在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可以从两方面来支撑:第一,统一战线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一,古今中外皆有之;第二,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因此,在中国政治视角下,通过统一战线要增进的政治信仰,既指涉对统一战线发展规律的信仰,又指涉对统一战线所依托的制度、道路、理论体系(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更指涉对统一战线事业所承载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也就是说,统一战线要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为广泛的、最为深厚的力量支持。这种“三位一体”的政治信仰系统一旦根植于统一战线各界成员的思想和灵魂深处,便会形成不可撼动的政治定力和政治强力,与文化信仰所形成的源发性动力一道,使统一战线凝聚人心与力量的制度效能呈现得更彻底、更深刻、更牢固、更持久。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共识信仰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52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06
商量出共识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