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研究的创新力作
——《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

2020-02-22 07:13虞崇胜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失业心态群体

虞崇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发生了急剧而复杂的结构性变革,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出了一条经济高速发展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改革创新之路,走出一条后发国家稳妥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展示了中国力量,贡献了中国智慧。与高速经济发展和急剧社会变迁相伴随的是,中国社会逐步迈入一个高风险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凸显。一方面,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催生了许多特殊群体,这些特殊群体本身就是制度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典型产物,同时兼具国家和社会治理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制度身份。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重大变革,逐步改变了社会群体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了这些群体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体验结构,这些群体的政治态度深刻塑造着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心理基础,甚至对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和资源产生基础性作用。如何准确把握这些特殊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及其未来倾向,在微观层面上为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设计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面对各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探寻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微观心理基础,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政治秩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议题。唐皇凤教授的专著《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 (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版)就是以政治心态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群体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内在关系,深刻洞悉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和社会自身运作的内在逻辑和弹性空间,进而为国家有效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的创新力作。该著作可称道之处,在于研究对象和学术问题的现实性和人文关怀性,理论资源和分析框架的恰适性,以及测量指标设计及分析工具选取的科学性。

一、深度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边缘性问题

在把握中国社会内在脉动、探索社会发展内在机理的过程中,社会情绪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事实,甚至可能是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的理解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线索和窗口,群体政治心态是透视政治现代性和治理有效性的最佳窗口。孟子曾言“得民心者得天下”,管仲也曾说“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孙中山先生曾专门探讨心理建设问题,认为启迪民智、改变民众固有的心理以凝聚民心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指出“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①。有学者主张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范畴之中,形成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心理建设不偏废的社会治理策略。②在党政主导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政治心态的调适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把培育社会心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主张“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从社会治理角度强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探索群体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科学规律,寻求构建有效调适社会心态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模式。

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探寻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特殊社会群体政治心态发展变化的科学规律,从而为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的调适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这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理论学科面临的重大研究议题。而要有效回应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时代课题,就需要研究者突破个体心理的微观视角而从政治心态的综合性视角出发,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充实性、保障性、可持续性为目标,突破社会心理学单一学科的限制而实现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制度分析等诸多理论资源的有机协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和测量指标体系。同时,也能够为有效预防一些负面消极情绪和能量的累积而酿成的残酷报复社会型的极端刑事犯罪现象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在中国特色的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有别于简单经济增长的综合性社会评价指标和可见而物化的传统公共物品,是有效满足人的高级需求后的情感体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就是要发掘出能够有效破解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幸福感提升这一“幸福悖论”的战略性举措,从而为美好社会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实际上,当下国际社会普遍出现了以构建美好社会、提升公民幸福感为核心的公共政策导向的基本趋势,即注重以满意度、信任感等体现公共利益与主观体验的社会心理指标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利用相应的心理学效应与技术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行为公共政策是注重从具有价值观、意义感和情绪体验的“行为人”,而非只考虑经济收益与执行效率的“理性人”视角出发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公共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的推行成本、放大政策的社会效益、提升政策的获得感。③该著作关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群体政治心态问题,关注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情感体验、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直接回应政治心理学的一些重大理论命题,高度契合行为公共政策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旨趣,为理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深层的心理基础提供学理支撑,为有效调适特殊群体的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提供对策建议,研究对象和学术问题兼具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敏锐捉捕转型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独特政治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变,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诸多问题,城市新失业群体规模的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城市新失业群体系统性的实证研究。事实上,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兴起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对该群体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的学术研究,既是精准诊断社会治理有效性和正当性的预警器和指示器,也是解读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治理动态演变趋势的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要素相互叠加的历史场景之中,我国的城市化呈现出多维面向的丰富景象。城市新失业群体涵盖范围广泛,具体包括俗称“啃老族”和“待业贵族”的年轻失业者,以及俗称“校漂族”和“蚁族”的滞留在大中城市中处于失业、半失业或“非正规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是一种社会转型进程中新出现的边缘化、离散化的弱势群体。该群体由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在社会利益格局剧烈调整的历史进程中容易成为“被剥夺者”。有效治理这些特殊群体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不仅考验着社会公平正义程度和国家治理能力水平,而且需要高度重视调适其复杂多变的政治心态,预防其被主流社会边缘化,进而产生社会离心化、政治疏离感和怨恨情绪,成为威胁整个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潜在风险因素。城市新失业群体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独特现象,亟需推进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该著作以中国社会转型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城市新失业群体为研究对象,展现出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独特的学术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城市新失业群体所具有的三重属性使其成为学术界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 (1)城市新失业群体具备一般青年群体的特征。青年群体一直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较少,青年一般说来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或激进的力量,容易成为具有变革性和被动员的群体。④青年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这种社会能量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造能量,也可以成为巨大的破坏力量。 (2)城市新失业群体是接受过较高教育但曾经遭受或者正在遭受失业问题困扰的群体。该群体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往往具有“精英意识”,对工作条件、报酬待遇等具有更高期待,不愿意在就业方面妥协,因此更容易遭遇失业危机。而当该群体的部分成员屡受挫折后,将会对传统进行怀疑,对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人身份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感到惶恐不安,进而试图重建社会秩序。⑤事实上,在法、德、日和拉美诸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形成过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诸种反体制、反权威甚至反社会的政治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情绪均发源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或者经由这个群体向其他社会群体扩散,如法国的“五月风暴”和韩国的“光州事件”等。 (3)城市新失业群体具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的群体结构特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是各种新媒体最为重要的用户主体,他们是“网络新一代”,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为城市新失业群体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和重要的生活习惯。同时,网络社交媒体也可能成为青年组织和发动社会运动的新工具、新思路和新方法。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动荡中,社交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倡议和联系功能,大大提升了青年运动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影响力。⑥城市新失业群体除了具有一般青年群体富有激情、充满政治能量的特点外,同时还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行为上变得怠惰,逐渐对社会丧失信心,甚至导致畸形的政治心态和行为倾向,成为“失落的一代”甚至“不稳定的一代”。

关于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研究,学界主要是从特征描述、产生原因分析、政策建议等方面展开,目前还没有从政治心理层面对该群体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成果。作者从政治心理学、转型政治学、城市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要形式的实地调研对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和政治参与行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有效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对于拓展政治学学科的研究维度和理论视野具有较为突出的贡献。此外,该书试图以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为窗口,透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剧烈的经济社会双重转型中如何保持总体安全和基本稳定的重大议题,既体现出作者浓厚的现实关切和人文情怀,也展现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宏大的理论抱负。

三、精准把脉特殊群体政治心态和行为的主要特征

精准把脉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及参与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该著作的主要内容。政治心态就是人们对国家政治过程及政治体系的心理态度,主要表现为政治取向方面的认知、情感、评价和动机,对人们的政治行为起着支配性作用的政治心理取向。⑦政治心态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政府治理绩效的显示器,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心理基础,精准把脉和积极调适民众政治心态是实现社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潜藏着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特殊群体,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也有可能成为“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该著作试图通过考察城市新失业群体对于特定事件、政策、制度等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为有效研判、预测和引导该群体的政治行为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一个身处社会底层的特殊弱势群体,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有何基本特征,是否是一个更加激进的特殊群体呢?如果是,他们稍显激进的政治心态是否导致更加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该群体是否是一个潜藏着社会不稳定风险的群体?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该书在吸收借鉴李培林、张翼、李春玲、范雷等人关于政治心态测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特殊性,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期测量和评估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现状和政治行为特征。经过大量的数据采集和量化分析,该书对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和行为特征提出了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第一,相对于城市非新失业群体,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稍显激进。该书首先系统梳理了学界关于政治心态的测量指标体系,在吸收和借鉴一些合理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标和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和创新性设计,从而保证量化指标的系统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具体而言,该书设计了具有本土化色彩的政治心态指数,包括政治意识、政治认知和政治取向等,构建了包括权利观、民主观、冲突观、变革观、政府满意度、政治信任感、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等方面在内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心理学的自评量表、社会学的问卷和深度访谈来测量和评估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总体特征。研究发现,相对于城市非新失业群体来说,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冲突意识更强,对民主现状的不满情绪更为明显,在政府工作满意度、政治信任度和社会公平感方面,其主观评价也稍低于城市非新失业群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激进的政治心态。在政治信任上,该群体对中央政府的信任明显高于地方政府,抽象政治信任高于具体政治信任,且政治信任的阶层差异和代际差异显著。在社会公平感方面,该群体在晋升机会、公务员招录、行政执法、司法判决、选举等方面的公平感相对更低。年龄、教育、职业、收入、精英意识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个人生活满意度、政治信息来源渠道等变量是影响该群体政治心态的主要因素。

第二,相比于城市非新失业群体,城市新失业群体更关心政治,但绝大多数城市新失业群体成员依然会选择理性平和、对体制保持信任的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该群体稍显激进的政治心态并未明显转化为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在政治行为测量内容上,选取广度和形态作为测量维度,作者整合并提取了学术界对于政治行为测量的研究成果,设计了15个主要测量指标,具体涵盖选举、政治表达、政治结社和集会游行示威等方面。与此同时,该书将政治参与现状和参与倾向区分开来,通过设计模拟“利益受损时行为反应”和“被警察打伤时的行为倾向与选择”两种情景性问题测量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认知和行为选择,并将政治参与倾向划分为保守型、平和型、激进型三种类型。该书通过定量分析和测量总结出了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参与行为及倾向的特征: (1)城市新失业群体拥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愿,他们选择在新媒体上发表观点、谈论政治问题、参与政治学习或者相关政治活动的比例都超过了50%。总体来看,在15项政治参与指标上城市新失业群体都普遍高于城市非新失业群体,展现出了其较高的政治参与意愿。 (2)大多数受访者会选择较为平和、体制信任型的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研究显示,城市新失业群体“参加集会、游行示威或罢工等活动”、 “组织或参与群体性事件”、 “通过信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比例都比城市非失业群体高,展现出了激进的政治参与特点,但总体而言,参与投票、会议和意见表达等制度性方式的比例较高。当面临自身利益因政策受损或者被警察无缘无故打伤时,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选择较为理性平和的、体制信任型的政治参与方式。这说明城市新失业群体相对激进的政治心态并没有转化为激进的政治参与方式,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及政治行为表现出“激进可控”的总体特征。具体而言,程序公平感、政治效能感、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显著影响该群体的政治参与行为。程序公平感负向影响激进型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负向影响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行为和理性平和型政治参与倾向,传统媒体与口耳相传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正向显著影响体制信任型的政治参与倾向。

第三,意见表达型的政治参与有效纾解了该群体稍显激进的政治心态,是城市新失业群体相对激进的政治心态并未转化为现实中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原因。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因果效应路径分析,论著对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因果联系机制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发现,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冲突意识、政府满意度、政治参与倾向显著影响政治参与行为,社会公平感、政治信任感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该群体的社会冲突意识每提高1个单位,其政治参与倾向就会提高近50%的水平。政治参与倾向和政治参与行为正向变化,标准回归系数为0.556,而社会冲突意识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则为0.840,即社会冲突意识是影响该群体政治参与行为最重要的变量。而该群体的政府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其政治参与水平会下降近50%的水平。政治心态和参与行为的因果效应路径是:社会冲突意识和政府满意度对该群体的政治参与倾向产生影响,政治参与倾向继而对政治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绝不可忽视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变化。尽管该群体有较高的公平正义期望,但仍然认为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种对未来相对乐观的预期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城市新失业群体相对激进的政治心态并未转化为现实中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一个关键原因是意见表达型的政治参与有效纾解了该群体稍显激进的政治心态。

城市新失业群体拥有更加激进的政治心态和较强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可能使得该群体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张力和能量,是一个具有潜在社会不稳定风险的群体。但是其对党和政府较高的信任度,对政治行动有较为明显的界限意识,同时其组织化程度不高,横向沟通网络不畅,缺乏将之有效动员和组织起来的媒介。因此,尽管有部分受访者展现出相对激进的政治行为倾向,但是选择平和型、体制信任型政治参与方式的占绝大多数,参与目的通常只涉及与自身物质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也缺乏抽象性的政治价值诉求,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行为仍处在可控范围内。这些重要的理论发现,对于探讨制度与心态、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揭示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

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提出调控特殊群体心态和行为的对策建议

立足于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和参与行为特征的扎实研究,探究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因果联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兼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议才是该书的核心立意和最终目的。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的生成机制具有高度复杂性,深度剖析其内在联系和作用机理对于进一步推进政治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中间变量,政治行为往往受多种态度的共同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政治参与行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变量。⑧一般来说,政治心态是政治行为的预测表,通过对政治心态的分析可以预测可能产生或将会出现的某种政治行为。然而,人们的政治心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个体利害关系、价值理念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仅需要在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探寻核心的因果机制,而且需要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政治心态是如何影响政治行为及其倾向性,作者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政治态度自变量与政治参与行为变量的相关性,以“社会环境因素—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为分析框架,把政治态度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最终影响政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找到影响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和行为的关键变量,并从制度和政策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该书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从权利观、民主观、冲突观、变革观、政府满意度、政治信任感、社会公平感、政治效能感等方面来测量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并对该群体的政治参与现状与参与倾向进行测量和因子分类,通过回归分析确定政治态度自变量与政治参与行为因变量的相关性。作者通过因子分析将政治参与倾向分为“体制信任型政治参与”、 “平和型政治参与”和“激进型政治参与”三个因子,将政治参与现状分为“激进型政治参与因子”、 “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因子”、 “体制信任型政治参与因子”和“平和型政治参与因子”四个因子。在关于政治心态、政治行为及其倾向性的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政治心态与政治参与行为具有高度相关性,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形态。例如,激进型政治参与现状主要受程序公平感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体制信任型政治参与现状与政治效能感呈正相关,平和型政治参与现状主要受结果公平感、权威意识和抽象政治信任的影响,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现状主要受政治效能感、政治信任感、人际交往的影响;体制信任型政治参与倾向主要受传统媒体、权威意识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平和型政治参与倾向受机会公平感、政治信任感和政治效能感等因子的影响比较显著。⑨总体而言,政治心态越趋于平和,越容易选择相对温和的体制内政治参与方式,反之,则越容易采取激进的政治参与行为。

此外,该书为了进一步深度挖掘蕴藏在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背后的深层次因素,还将政治心态作为因变量,探寻影响政治心态的社会结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影响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 (1)学历与月收入显著影响结果公平感与程序公平感; (2)社会保障是显著影响诸多政治心态的关键要素,对政治心态关键要素的影响最为广泛,至少与对公务员满意度、经济社会工作满意度、政治工作满意度、党政纪检部门政治信任、政府官员的政治信任、结果公平感、程序公平感等要素呈现相关关系; (3)工作条件对党政纪检部门政治信任影响较大; (4)人际交往与对公务员满意度、政治工作满意度、政府官员的政治信任有相关关系。⑩基于此,作者在影响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了社会保障、工作条件、人际交往、教育与收入等关键性变量。

通过对政治心态、政治行为及其倾向性的研究,作者在实践层面分别对调适政治心态、政治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调适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措施上,作者主张要大力维持公共安全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提升城市新失业群体满意度,扩大人际交往圈以增强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政治心态中的调适作用,提高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信任水平、公平感和政治效能感。在优化政治行为政策建议上,作者建议要大力发展经济,优化民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要将城市新失业群体纳入社会保障政策的范围之内,彻底改变该群体的非制度化生存状态;要加强制度建设,借助制度正义的力量不断调适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和优化其政治行为,坚持用民主、法治、公开、公正的治理机制处理城市新失业群体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作者最后提出,调适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和参与行为,治标之策是明晰政府责任,转变公共政策导向,调整我国失业保障制度模式,把该群体及时纳入社会政策的考虑范围,加大对该群体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为该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时把这个处于“制度与政策真空中”的群体纳入社会救助与失业救济的范围。治本之策则是优化社会结构,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制度化渠道,让所有阶层共享改革开放的实惠与成果。坚持心理疏导和法治规范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民意代表机构和经济社会组织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意见表达型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用民主、法治、公正的治理机制处理该群体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对该群体从“经济和社会吸纳”到“政治吸纳”的转变。这些极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建议,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可行性,显示出作者很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驾驭能力。

在该著作中,作者通过科学的量化分析展现了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的丰富图景,有利于实现政治学理论的知识增量,对于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著对普通民众民主观、政府满意度、政治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等政治学理论中经典议题的深度回应,为精准分析和把握城市新失业群体“激进可控”的政治心态和行为特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同时,论著运用政治心理学和转型政治学的概念和框架,定量分析群体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探讨制度与心态、政治心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科学揭示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心理基础的典型范例。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以“社会环境因素—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的分析逻辑解构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政治心态和行为生成机理,促进理论与经验事实的有机结合,使得该书对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政治行为倾向的研究更具理论说服力。通过微观的心理—行为机制洞察中国社会宏观的政治稳定机理,同时探讨宏观的政治稳定机理如何塑造了群体政治心态和公民个体的微观心理—行为机制,作者构建了更具本土性和解释力的理论分析模型,有利于推动政治心理和行为研究的不断深化,是近年来群体政治心态和政治行为研究不可多得的创新力作。

注释:

①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②王俊秀:《社会心理建设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光明日报》2015年9月7日。

③吕小康:《社会心理服务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光明日报》2019年1月18日。

④Sermour Martin Lipset,Rebellion in the Univers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1.

⑤张永红:《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运动及其社会应对研究》,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169页。

⑥胡献忠:《互联网与青年:影响政局的工具变量》,《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⑦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以广东调查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⑧ 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1期。

⑨⑩唐皇凤:《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7—344、318—320页。

猜你喜欢
失业心态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失业预警
无人机 会有时——飞行员的失业时代
不同类型失业青年的生存现状与发展趋势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