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下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应对措施研究
——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为视角

2020-02-22 06:32张瑞萍周青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轨道交通防控疫情

张瑞萍,周青

(1.北京警察学院治安系,北京 102202)(2.北京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北京 100007)

公共交通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拥堵以及降低污染、经济实惠等方面,都有着私人交通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共交通的安全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空前关注,尤其是“钻石公主号”邮轮的疫情引起了全球震动。据日本时事通信社报道,截至2020年3月15日,“钻石公主”号邮轮确诊总数达712例。[1]继“钻石公主号”邮轮疫情之后,停靠在美国北加州的“至尊公主号”[2]、停靠在悉尼港的“红宝石公主号”等多艘邮轮相继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多名感染者被确诊,尤以“红宝石公主号”为甚,截至当地时间2020年4月8日,该邮轮确诊超过600人。[3]面对重大疫情,如何确保公共交通的安全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飞机、高铁和邮轮等长距离的交通方式均已实行了全员实名制,而短距离的市内及周边区域的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没有实行全员实名制,而且客流的总量和频次远比长距离的公共交通工具大得多,势必给疫情防控特别是疑似人员的追踪带来很大难度。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市区内及周边区域最重要的一种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已成为当下世界很多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如果不能对城市轨道交通做到彻底、有效的安全保卫,一旦发生病毒传染,后果不堪设想。确保重大疫情下轨道交通乘客的健康和安全就成为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各个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运营企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重大疫情下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关乎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

重大疫情面前,每个人的健康与他人息息相关。只要这个“集体”中任何一个人行为的不自觉或者不规范,很有可能导致几个人、乃至成百上千人的感染,其后果极为严重。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关乎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尤其是出入城市轨道交通的每个人,由于其超大运量和方便快捷,无论男女老少,也无论是乘客还是管理者、保安和志愿者等工作人员,置身轨道交通这个“集体”,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局外人。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站厅车厢如同战场,体温检测如同前线,只有认真做好体温检测,严格筛查异常人员,切实把好人员进口,真正做到“不漏一人、不留死角”,确保进入轨道交通的每个人健康,才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中所有人的安全。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共克时艰,人人尽责。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工作,不仅需要的是细心、认真和耐心,而且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疏忽,因为它关系到出入轨道交通的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公共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关乎重大疫情整体防控工作的成败

重大疫情防控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又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举全国之力,统筹协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全国上下闻令而动,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在整个防疫工作的系统工程中,从医疗救治、防疫用品生产、社区防控和道路管制到公众的“衣、食、住、行”等公共服务,各个组成部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每个细节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否则就有可能功亏一篑,因为细节决定成败。涉及民生的水、电、气、超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必须全力保障,运转正常。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保证坚守岗位人员的出行需要,而且满足普通公众就医、生活采购的日常需要,其作用不可或缺。城市轨道交通既是公众“出行”的首选,其安保工作又是疫情防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高度密集,运营环境相对封闭等因素的影响,一旦发生疫情传播,后果势必极其严重。所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在整个防疫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防疫工作的成败。

(三)重大疫情下确保公共交通安全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担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安机关的宗旨。各地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落实公共交通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治安管理责任,科学部署勤务,加强巡逻查控,维护城市轨道交通治安秩序,并依法查处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关口前移,启动了全线网的进站体温检测,加大设施设备的消毒频次和力度,增加通风的时长和强度;同时,启动限流措施,最大运力加开临客,以超常规的措施加大所有人员的排查力度。坚守在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岗位的公安民警,置身于来来往往的客流之中,不顾个人安危,不惧风险,全天候处于站台移动巡逻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面对重大疫情,守住、把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勇于担当、尽职尽责、不辱使命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民警的神圣职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特点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当前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依据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是指事件突然、非预期、紧迫发生的特点,对发生的可能性、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都是始料未及,难以准确把控。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所需的技术手段、设施设备、物资和经费,人们都不太可能有完全充分的准备。

2.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在特定公共空间地域(或领域)内诸多主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特定范围之内具有普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属性就是公共性,即在事件发生区域内的所有人,都有可能受到其威胁和损害。如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病暴发,由于引起的原因或传播媒介具有一定普遍性,还可能威胁其他地区和国家甚至全球。

3.严重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人群的发病甚至死亡,使公共卫生和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导致医疗救治力量相对短缺、抢救物资相对不足等,继而可能引发社会恐慌;严重的还可能对经济、贸易、旅游、金融和文化交流等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引起一定程度的经济衰退,以及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4.紧迫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危害严重,如果不能迅速地采取处置措施,其危害将进一步加剧,波及范围扩大。因此,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果断作出决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事件的危害遏止在最低程度。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全力以赴救治病人,迅速调查事件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控制事件的扩大。

5.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加强,人们的活动范围和出行频率越来越大,尤其是当前正处在全球化时代,某一种疾病或病毒极有可能通过飞机、高铁和邮轮等交通工具跨区域甚至跨国传播,而一旦蔓延,就会成为全球性传染病。当地时间2020年3月11日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征”。[5]

6.复杂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繁多,原因复杂。引起传染病暴发的微生物就有细菌、病毒等8大类,引起中毒事件的物质仅理化类中全球已登记的化学物品种类就超过4000万种;[6]同样的毒物不同接触途径、剂量和个体差异,都会带来表现形式的差异。同类事件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处理方法也迥然相异,很难准确预判其蔓延范围、速度、趋势和结果。

7.持续性。持续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维持其过程或状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暴发,大都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潜伏期、暴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的表现为蔓延性和传播性,在时间的维度上其状态会有一段时间的延续或维持。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是客流运送的大动脉。在我国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将城市轨道交通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输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城市轨道交通中使用的车辆,是在固定导轨上运行并主要用于城市客运。依据2007年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及其它一些新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鲜明的特点,占据了城市公共交通中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缓解地面拥挤,运量巨大。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充分利用了地下和地上的空间,不占用地面街道,有效缓解道路拥挤、堵塞,而且运输能力比地面公共汽车大7—10倍,是其他任何城市交通工具所不能企及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高密度运转,列车行车间隔短,行驶速度快,列车编组辆数多而具有很强的运输能力,一条复线轨道交通线路与一条16车道的公路具有大体相同的运输能力,单向高峰每小时的运输能力最大可达3万—6万人次,高峰期甚至高达8万人次。[7]

2. 路网四通八达,搭乘便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不仅与地面交通相衔接,还与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相配合,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路网,辐射城市的各个方向,搭乘和换乘非常方便,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多数车站采用了高站台,列车停站时间短,上下车迅速、便捷。另外,乘坐城市轨道交通不需身份认证,不需预约或提前购票等,到达车站后即时买票或者使用一卡通、手机APP等均可上车。

3. 安全性相对较高,绿色环保。城市轨道交通由于运行在专用轨道上,没有平交道口,不受其他交通工具干扰,并且有先进的通讯信号设备,全隔离的路权方式,极少发生交通事故,与飞机、高铁、公路等交通工具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辆、车站等均装有空调和引导装置,入站前设有自动售票等设施设备,良好的环控体系和候车、乘车环境,舒适性明显优于公共汽车。不仅如此,由于采用电气牵引,城市轨道交通本身不产生废气污染;而且,由于它的发展,还能减少公共汽车的数量,进一步减少了汽车的废气污染。再者,由于在线路和车辆上采用了各种降噪措施,一般不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严重的噪声污染。所以,城市轨道交通被世界公认为低能耗、少污染的“绿色交通”。[8]

4. 省时且经济实惠,正点率高。速度快、省时间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特点之一,列车大多在地下隧道内行驶,最高时速普遍在80公里左右,有时可达到120公里,北京新机场线设计时速高达160公里,[9]使乘客较快地到达目的地,缩短了出行时间。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低廉的票价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突出特点。以北京市目前的轨道交通为例,地铁起步价为3元(机场线除外),单程最高票价为9元,可以使公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实惠的公共交通服务。正点率高是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公众乘坐的重要原因。专用行车道上的运行,使得城市轨道交通不受其他交通工具干扰,不会产生堵塞且不受气候影响,列车运行时间稳定,具有可信赖的准时性和正点率。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受到公众的普遍推崇。

三、重大疫情给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一)客运量巨大,体温测试任务艰巨

为了确保乘客的身体健康,按照各地政府和运营企业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严格落实各项防疫管控措施,包括要求进站乘客佩戴口罩、体温检测等,体温检测有专门人员负责。客运量大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突出优势,然而要求对每一个进入车站的人员逐一进行体温检测,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地铁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量达到1230万人次,年客运量高达38.48亿人次。[10]疫情面前,公众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中,尽量不出门;与此同时,坚守岗位的人员和公众就医、采购等必需的出行,轨道交通每天的客流量也维持在100万人次左右。随着返岗复工的推进,客运量明显提高,据2020年2月24日企业复工首日的数据看,上海地铁工作日的轨道交通客流回升到276.7万人次,较上周一增加111.8万人次,增幅达67.8%。[11]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报道,2020年3月23日,北京市轨道交通客运量为311.11万人次,全路网最大断面满载率为43%,环比增加了165.86%。[12]2020年4月3日,据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发布,全国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41个城市已全部恢复运营。面对如此巨大的客流量,不仅要求逐人进行体温测试,而且要求确保不漏检一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或疑似人员,任务十分艰巨。

(二)人员流动迅速,疑似患者追踪难度极大

重大疫情下,人员流动有可能加快疫情的蔓延和传播。大、中城市的轨道交通不仅线路多、车站多,路网辐射四面八方,而且速度快,列车间隔时间短。以北京轨道交通为例,截至2019年10月,北京地铁已经建成运营的轨道交通共有23条线路,运营总里程达到699.3公里,共经过403座车站,[13]网络化效应凸显,这也大大加快了轨道交通乘客的流动速度;再加上没有实行全员实名制,成员结构复杂,无需身份认证,也不论性别、年龄、职业,只要买票并通过体温检测和安检,就可无阻碍地乘坐。一旦来到站厅,具体选择哪个方向、哪列车辆、进入第几节车厢,都是乘客自主选择,随意性很大。重大疫情下,一旦需要进行医学流行病调查,对疑似患者的追踪极其困难。

(三)运营系统复杂,消毒工作繁杂

重大疫情下,为了避免接触传染和交叉传染,必须保证所有物品和空间区域的卫生和安全,因此,及时而全面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尤为重要。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系统十分复杂,它不仅需要电力和热力的供给,而且需要建设购票、站厅、站台、厕所等公共服务区域,具备给排水系统用来提供运营中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收集并排除地下渗透水和废水、污水,这些区域的消毒容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站内的自动扶梯、直升电梯、购票机、安检设备、闸机、屏蔽门等,以及列车内部的通风、取暖、空调、座椅、拉手等辅助设施设备,被触摸的频率很高,消毒工作更是不允许丝毫的疏忽,消毒工作的基本要求就是“不留一个死角,不漏一个隐患”。应对重大疫情,城市轨道交通全面而彻底的消毒确实是一项十分繁杂而艰巨的工作。

(四)运行环境特殊,通风工作困难重重

应对重大疫情,保证空间的通风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城市轨道交通的通风空调系统是指在站厅、站台、隧道、设备及管理用房等处所的环境进行空气处理的系统,其作用就是调节指定区域内的空气温度、湿度,控制二氧化碳、粉尘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向乘客及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周围空气环境,并保证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都是建设在地下的隧道内,少部分也延伸到地面或设在高架桥上,其通风空调系统都是综合分析当地的运输能力和气候条件设计和建设的。在重大疫情下,既要保证站厅、站台、隧道和车厢内的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度、湿度,又要保证空气的洁净和安全,尤其对于地下的轨道交通候车环境以及高速运行中处于全封闭状态的列车,通风工作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五)普遍的心理恐慌,极易引发摩擦冲突

疫情就像一场危及全球的“海啸”,裹挟和威胁着每一个人。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由于疫情的高传染性和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人人都处于自危的压力情境下,再加上较长时间的居家“禁足”,自然而然容易产生恐慌、烦闷、焦躁、抑郁和无助等负面情绪。情绪的积累,不仅会加剧自责、强迫等情绪,还可能出现逆反、愤怒和暴力等外在表现,极易引发摩擦、冲突。看似非常简单的口罩佩戴以及配合体温测试的要求,也很容易引发恐慌、焦躁人员情绪的暴发,以至发生暴力抗检等行为;甚至有极个别人员不仅不配合检查,而且故意面对他人或者在车厢、站台等公共空间咳嗽、吐口水,这种极端的恶性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和烦闷,引起他人的恐慌,故意引起摩擦和冲突。种种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无疑增加了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

四、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应对重大疫情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应对重大疫情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为了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顺畅地运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国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应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为核心,以主管部门相关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管理办法》等为主体构成,各地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颁布了一些地方性规定,如《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等;另外,相关标准体系也比较完善,主要有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1151-2016),公共安全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要求》(GA1467-2018),以及地方性标准,如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DB11/T 646-2016)、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规范》(DB12/T 602-2015)等。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从运营、安全、保障到应急处置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上述法律法规和标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或规范;然而,上述规定和标准中对于重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却没有明确而清晰的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尽管具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但它与爆炸、投毒等突发事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对和处置措施也有着很大不同,在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中,上述规定和标准中的条款和措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明显不足。所以,面对重大疫情,只有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补充和完善针对重大疫情防控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应对重大疫情法律法规的可操行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的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应对和处置重大疫情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制订并完善工作预案,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防控困难、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虽然发生概率较小,然而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是难以估量的。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和高效的应对处置机制,制订专门而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应急工作预案,防止和避免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造成重大损失,是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尽管对于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体系、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机制等都进行了明确,然而该预案也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因列车撞击、脱轨、设施设备故障、损毁,以及大客流等情况,造成人员伤亡、行车中断或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因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刑事案件等社会安全事件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依据国家相关预案执行,同时参照本预案组织做好相关应对工作。由此看来,针对重大疫情的应急防控只能参照该预案,绝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必须针对疫情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工作预案,细化疫情的应对和处置具体措施,包括组织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和保障措施等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重大疫情的体温检测人员的部署、消毒和通风措施的落实、防疫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客流信息的预测和限流措施的制定等,必须及时监督和指导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作出调整。另外,尤其是要加强工作预案和运行机制常态化的磨合与演练,不断完善和强化各项具体工作方案,使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措施更加有力,防控工作预案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三)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应对疫情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组织指挥机构成员单位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公安、安全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质检、新闻宣传、通信、武警等部门和单位,并明确规定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具体职责。如此多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面对重大疫情,既要保证横向的部门、单位之间的组织协调,还要保证部门、单位内部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层级之间不仅需要科学分工、职责明确、权限清楚,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加强联系,注意工作的衔接和信息的沟通。[14]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公安机关在与其他管理部门、单位联合工作中,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完善疫情防控联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整合轨道交通安全保卫的资源,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联合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作用,进一步强化信息交流平台的功能,确定专门人员做好交流信息的日常情况报送、接受和维护工作,确保实时情况和资料信息得以迅速、及时的沟通、交流和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研判疫情的性质、蔓延速度和规模以及安全防控等信息,清晰地辨识疫情的风险,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据此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应对和处置决策,提高应对和处置疫情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只有各部门、各层级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形成多部门、多单位齐抓共管的综合态势,才能实现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无缝隙对接,全面提升轨道交通安全保卫能力,实现安全保卫工作的最佳效能。

(四)加大监管力度和巡检密度,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中的各项安全责任

应对重大疫情,公安机关除了完成日常监督检查和治安秩序维护等职责任务以外,还应协调相关部门并督促运营企业做好消毒、体温测试等各项具体工作,强化日常的监督和指导,增加巡视频次和密度,发现不规范行为要求其立即整改。重大疫情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特别要加强以下几项措施的落实:一是强化体温检测,严守城市轨道交通防线。为了乘客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要求全体乘客必须在进站前接受体温检测。二是加密消毒频次,营造安全环境。民警除开展日常安全监管外,还要监督和检查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站内各点位进行拉网式、全方位消毒防护,不留一个死角,不漏一个隐患,确保公共接触区域和所有物品及时得到杀菌消毒。三是加强空间通风,保证空气清洁。保持站、车良好的空气流通,不仅可以满足列车、相关设备、人员散热和散湿等方面的需要,而且也是避免病毒传染的重要手段,以确保进站新风有效过滤,以提升站、车通风换气质量。四是施行超常的限流举措,最大程度降低列车满载率。比如增加疏导人员、开展站外分批进站、预约进站试点、突破最小行车间隔等超常超强措施,精准高效投放运力,降低列车拥挤情况,最大程度降低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提高乘客乘车舒适度和安全性。

(五)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体温检测效率和身份识别精准度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提高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面对重大疫情,在人员体温检测和身份识别等工作中,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必须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积极改进防控措施。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实现精准防控,有效提升疫情防控的能力,真正实现科技抗“疫”。

一是“非配合式热成像”测温技术的推广使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如此之大,通过人工检测的方式逐一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显然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做到。所以,重大疫情下,针对大客流的“非配合式热成像”体温检测系统,在轨道交通的进站口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使用“非配合式热成像”测温的车站,乘客无需停留,也不需工作人员上前执行测温操作,乘客在经过安检时便已同步进入测温区域,该系统即可对进站人员实施测温,工作人员通过屏幕便可以直接获取体温值。相较于手持测温仪,“非配合式热成像”检测系统测温速度更快,可有效缩短乘客测温时间,提高进站速度。[15]

二是开通“车厢满载率查询”功能。为了降低站台拥挤度,控制车厢满载率,北京地铁公司上线了“车厢满载率查询”功能,以方便乘客合理安排自己的出行时间。该功能呈现方式分为“红、棕、黄、绿”四种颜色,其中红色代表车厢满载率超过50%;棕色是介于40%—50%之间;黄色是介于30%—40%之间;绿色为30%以下,乘客可通过北京地铁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进行查询。[16]另外,在高峰时段,还推出了地铁预约进站试点工作,既减少了无效的排队时间,又降低了站内外人员聚集风险。

三是“二维健康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重大疫情下,为了保证轨道交通乘客的身体健康,避免交叉感染,我国很多城市在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中推广应用了“二维健康码”信息管理系统。比如,浙江省搭建了全省“健康码”管理信息系统,将健康码和乘车码两码合一,市民乘坐公共交通方便又安全。“二维健康码”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大数据为支撑,将“二维健康码”分为绿码、黄码和红码三种。除了对红码、黄码人员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外,让拥有绿码即绝大多数人能自由流动。[17]西安市地铁对所有乘客进行“一码通”身份核验及体温检测,乘坐地铁需在出入口扫描“一码通”,通过验码、测温及行李安检后方可进站。[18]上海市、广州市在线网各线路列车上推出“地铁防疫乘车登记二维码”,倡导乘客上车后在地铁车厢自主扫码并登记联络方式,以便后续精准追溯乘车路径和轨迹,为追踪密切接触者或疑似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9]“二维健康码”智能核验功能的推出,即方便乘客快速购票、检票,同时又进一步织密了城市轨道交通疫情防控网络,便于乘客身份识别和医学调查追踪,实现了对疫情的动态精准防控。

当然,由于“二维健康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目前仍处于逐步尝试和推广阶段,一些技术和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改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中老年和儿童使用“二维健康码”有困难。有些老人和儿童不会扫码或者不习惯扫码操作等,凭码乘车给老人和儿童出行带来不便;有些城市推出了由老人和小孩的家人代替申请健康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应当引起重视。二是“二维健康码”信息管理系统应当从技术层面加以权限设计,以阻止有些人恶意代人申请“二维健康码”,逃避相关检查和轨迹追踪等行为。三是强化跨地区互认“二维健康码”的工作。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况且,随着返岗复工的推进,复工人员跨省、跨区的流动不可避免,跨地区、跨省互认“二维健康码”的工作还需强化。四是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共享“二维健康码”数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切实做好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尤其是有些地方在推广“人脸识别测温仪”,该系统支持戴口罩识别、身份核验、与体温测量相结合,用于多人一次性动态通行检测,其快速、便捷、免接触、精准等特点是大家公认的;与此同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总之,为了使群众更加安全、放心和方便地使用,“二维健康码”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争得公众对疫情防护措施的配合和支持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为增强群众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接触和交叉感染,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部门和运营企业可通过媒体、告示、张贴提示及官方微博、公众号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途径,向广大进站乘客反复、全方位地宣传公共卫生和个人防护知识,以及进站乘车秩序等,提醒乘客乘坐轨道交通时全程佩戴口罩,积极配合体温检测,保持距离、有序排队进站等具体措施。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范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的科学防范意识,强化个人防护各项措施的落实,降低群众的不安与担心,特别是通过媒体、网络、车站和列车广播等方式及时发布列车运行信息,以及限流或预约进站等信息,呼吁乘客尽量错峰出行,积极配合客流管控措施,避免车厢和车站人流拥挤,努力争得公众对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轨道交通安全和谐的运行环境。公安机关及相关管理部门也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及时组织对疫情防控和运营组织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并加强巡检和督促的密度。特别是公安机关在接到警情时,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岗位的民警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了解情况尽快处置,避免造成围观、拥堵等现象。与此同时,现场处置的民警要注意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心,不仅要考虑乘客遇到的困难和较长时间居家隔离产生的烦闷、压抑等负面情绪,还要尽可能地将救助服务延伸,加强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困难帮扶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做好解释、沟通和说服工作。当然,遇到违反轨道交通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疫情期间相关规定的,也必须依法坚决予以阻止和打击,以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和正常的治安秩序。

疫情防控,事关重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坚守在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岗位的公安民警,始终以坚韧的毅力和高昂的斗志坚守在一线。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内放扩散,外防输入”,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轨道交通安全保卫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公安机关只有直面挑战,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关口上把牢、在细节上补漏,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责任和防控措施,才能切实为公众建立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为公众平安出行构筑起轨道交通安全的生命防线。

猜你喜欢
轨道交通防控疫情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