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2020-02-22 06:26孙悦津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防控

孙悦津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济南 250014)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全国人民在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众志成城,共同努力,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这次疫情中,通过集中高效的行政手段,举全国之力驰援疫区,共克难关,检验了国家和政府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的能力,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力量、中国效率、中国速度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和安全,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2]

习总书记在2020年2月23日讲话中指出,“深入研究如何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重大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3]为中国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物资保障体系等改革确定了方向和目标。疫情发生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防控从各个层面、不同视角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从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等角度提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对指导国人科学防控疫情、隔离阻断病毒作出重大贡献;张文宏医生制定了科学的新冠肺炎的治疗防控方案,利用媒体向国人普及病毒相关知识,引导人们科学防护,并且从医护人员的角度提出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人性”关怀的理念;黄奇帆从中国现有的公共卫生医疗体制体系角度,指出了这次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需要国家下大力气着重提升,等等。[4]已有研究在疫情防控措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应急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和立法等方面对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疫情防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疫情初期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2019 年12 月30 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向辖区医疗机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2019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凌晨作出安排部署,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赶赴武汉市,指导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开展现场调查。2020年1 月5 日中方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信息。2020年1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强湖北省武汉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全国疫情防范应对准备工作。1 月15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第一版诊疗方案、防控方案。2020 年1 月23 日武汉宣布封城。从以上线索可以看出中国在第一时间对疫情进行紧急处置,并上报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布署全国疫情防控应对工作。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对应对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部署,但面对未知的新冠病毒,人类对它的了解有限,危害性和严重性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精准预估,所以在疫情初期,对疫情发展态势研判不够到位,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没有遏制疫情蔓延,导致封城、封闭社区、限制人员流动、限制商场营业等防控隔离措施的升级;初期居民对疫情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又正逢春节假期,人员的流动导致疫情由武汉向全国快速蔓延扩散。

(二)医疗资源、防疫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储备严重不足

一是医护人员短缺,人均占有医生的比例较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2015 年中国每万人占有医生13.8 人,人均占有医生的比例较低。和平时期较大的三甲医院因拥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尚出现病人看病难、住院更难的局面,疫情爆发后,医院和医护人员更加短缺,收治病人的定点医院有限,而传染病专科医院更少,这些都无法应对疫情突然爆发的就医治疗需求,导致病人求医困难,扎堆治疗,交叉感染严重。时值春节假期,防疫防护用品短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导致疫情初期医护人员和居民防护不当,被动感染高发。二是医疗资源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整合。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少,出现公立医院资源利用过度,而民营医院资源出现闲置的情况。2017 年末,全国公立医院12297 个,民营医院18759个。在这次疫情中,政府充分调度了公立医院资源,民营、私立医院没有被统一调度,使得医疗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此次疫情也暴露了一些非三甲医院基础设施简陋、床位少、重症监护室严重不足等问题,导致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治。三是物资用品统筹不当。正值春节假期,导致各地调拨物资不畅,时间不及时。

(三)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信息发布不对称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融媒体、自媒体传播盛行,使得信息传播快、覆盖面广,疫情初期各种信息满天飞,公众面对庞大的信息量,真伪难辨;而网络信息传播中出现的群体极化现象使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更为复杂。由于公众缺乏应对危机的知识与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难免产生恐慌心理,而对各种信息分辨能力的缺乏往往使自己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传播者和受害者。部分流量媒体,为了抢夺时效,博取点击量,发布不实信息;一部分别有用心的媒体撰稿人借疫情事件编造谣言谎言,攻击党和国家的体制,制造恐慌氛围,等等。各种谣言加剧了公众对病毒的恐慌,使得民众愈加焦虑,对社会的稳定和疫情防控产生不利影响。

(四)因疫情防控产生的次生灾害增多

一是疫情初期有的地方为切断传播源,防止疫情扩散,采取堵路、挖路等简单粗暴方式控制人员流动,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出行和生活,不利于科学防疫防控;二是公众因害怕交叉感染而拒绝就医,有病不去医院而采取自行居家隔离,使得家庭成员间互相传染,导致家庭聚集性病例增多;三是有的地方医院搞一刀切,只对新冠肺炎病人进行诊治而忽略其他病人的救治需求,导致许多非新冠肺炎重症病号得不到及时医治;四是疫情初期不能满足居民对医护用品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有些居民外出无防护用品保护,导致传染几率增加;五是有的居民因防疫防护用品使用不当,导致事故频发。[5]如酒精爆炸引发火灾、误食消毒片中毒事件、过分使用消毒液导致的污染等问题。这些因疫情防治而产生的次生灾害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五)疫情防控中形式主义、懒政问题严重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疫情防控工作要抓严、抓实、抓细,但有些干部却把防疫防控当成秀场,不重实效,处处作秀留痕,防控工作成了自己升迁的筹码,作风浮夸、官僚主义严重。有的干部对防疫工作玩忽职守,视同儿戏,不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和措施,导致小范围区域成疫情重灾区。有的干部只抓防控不抓经济发展,对工作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意识,在执行上级政策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

三、解决疫情防控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总结疫情以来防控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应对措施,解决疫情防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我们国家的应急应对治理能力。

(一)完善和改革现有应急防控体系和应急预案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战略要求。一是要改革完善现有应急防控体制和应急预案。中国的体制是垂直管理,层层上报,决策命令逐级下达,在重大疫情爆发时,往往延误时机,从而导致防控迟缓。中国应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重大疫情突发时能够迅速启动,高效快速投入“战斗”。二是建立民众预警制度,科学防控疫情。在疫情初起阶段就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研判,在上报组织的同时,果断采取干预措施,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各地应根据疫情实际情况与防控需求,按照一般、严重、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对疾病作出预警分级,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赢得时间,[6]并引导民众自觉防护、科学防护。

(二)做好应急医疗物资的储备和统筹调度

此次疫情在物资供应、调配和发放上出现的欠缺,值得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反思与完善。[7]一是在疫情防控上,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以确保疫情爆发时集中投入;二是做好疫情防控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可在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医护人才;加大相关专业在职医生的培训力度,组建不同的疫情防控梯队,随时应对疫情发展。[6]三是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人口1000 万,三甲医院16家,从医疗资源看,属于中部地区医疗资源优势城市,但从应对疫情的一系列措施看,各种储备明显不足。医院尤其要加大床位和重症监护室的配备,加强医院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疫情爆发时,政府应第一时间对医院资源进行整合,省、市、区(县)三级医院联动、同步,公立医院为主,私立医院为辅,政府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五是加强物资战略储备。一方面政府专款专用保障物资的储备,特别是医疗、医护用品的储备要足,另一方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通过购买和捐赠等多途径、多渠道全面加强医用防护用品的供应保障。[7]同时做好物资管理和统筹,避免物资管理混乱,分配不平衡,做到按需分配,物尽其用,必要时进入战时状态,由国家根据需要统一调配,[6]确保疫情联防联控的实效。

(三)利用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对公众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应急素养

首先,政府信息公布要及时、公开、透明。政府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功课,针对性、专业性地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传递公信力,增强抗疫信心,又要利用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对民众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媒体是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媒体应引导公众传达正面情绪,传播正能量。政府要加强网络信息治理、控制和切断谣言传播源,最根本的“治谣”之策就是政府和主流媒体及时做好信息公布工作,主动、真实地回应公众关注焦点,利用多途径、多手段解答民众关心的问题,使疫情、病毒、防控等信息公开透明,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做到科学防护。其次,提高媒体和民众的责任意识。民众对各种信息要理性、独立地分析、接收,对各种未证实信息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听取专家的建议,配合政府打好疫情阻击战;媒体报道应独立、客观,做好正面宣传工作。再次,要重视对民众危机意识的培养。对民众进行危机教育,如通过设定“全国防灾日”、免费发放应急安全手册、模拟疫情防控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宣教工作。借助各种媒体以及网络资源使应急宣传工作常态化,让广大群众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以及可能发生的高危因素,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和理性应对能力。[6]

(四)杜绝疫情防控中的懒政作风,将防疫工作抓严、抓实

坚决杜绝疫情防控中工作松懈不作为、形式主义等懒政作风。针对各类需要呈报的防控信息和报表,建立网络数据系统,实行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优势,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效率;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务实作风,切实解决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对于工作中机械执行上级命令,不敢担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懒政官员,给予警告和免职。当不少省份还处于疫情恐慌之中,浙江省已率先复工,浙江政府鼓励疫情平稳区县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和经济生产两手抓,因城施策,实行精准化管理。浙江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为全国树立了标杆,为懒政官员上了一课。

(五)巩固疫情防控战果,保障民生

随着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带来的潜在风险增加。为防止疫情反弹,政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案,强化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既要降低防控风险,又要采取精细化措施来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习总书记调研时提出“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基层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防线,只有防住社区防控这道线,就能有效切断疫情蔓延扩散渠道。社区防控工作要细、要实,不留死角和空白,做好社区防控的同时还要保障民生。例如,通过设立露天早、晚市场解决民众生活问题,既方便了市民生活,又避免人员聚集,减少了疫情感染扩散的机会;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上网困难、网上预约防护用品不便的情况,政府应指定医药公司或药店,网上集中采购,线下物流统一配送,避免多人集中领取而导致的防控风险增大;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重病重残人员等群体,要加强走访探视和必要帮助,防止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医院要开设24 小时在线问诊服务,解决群众因害怕交叉传染拒绝就医的问题,指导群众精准就医,避免漏诊。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灾害,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应急防控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