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

2020-02-22 06:26赵秀文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群体性西北突发事件

赵秀文,金 锋

(天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于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的,由某种特定群体或者不确定的多数人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临时聚集,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的群体性活动,多数人表现为语言或肢体行为上的群体性冲突行为,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1]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思想文化,民族成分众多,而且发展不平衡,一旦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在短时间内发酵,影响民族地区的稳定。加之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的渲染力度加大,西北民族地区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将事态扩大化,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以及民族的团结带来威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如何构建有效的预防与处理机制,对维护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国内目前对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较多,但对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甚少,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政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视角,从理论层面对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表现、原因与解决之道进行了规范性探讨;另一类是着眼于具体操作领域,从实践层面对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现实情境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一方面,在关于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学理分析中,较多研究者按照各自研究的主题往往集中在某一个角度进行应然的研究,而在全局性方面把握不够;另一方面,在事件过程的描述的经验分析中,绝大多数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单个样本为分析对象,据此得出的结论可比性与说服力尤为缺乏。为了克服已有研究盲点和解决突出问题,论文在系统梳理和吸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状入手,剖析其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预警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团结稳定提供决策依据,为从事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学术参考及支撑。

一、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现状

西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有2 个少数民族自治区,13 个自治州,20 个自治县,近50个民族生活在这里。民族成分复杂,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很大。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总体概况和现实状况,是预防和解决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础。

(一)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概况

西北民族地区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为落后地区,虽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由于西北民族地区的环境恶劣,其经济文化发展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个差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出现扩大化趋势。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各种民族宗教信仰差异较大。正是处于这种特殊复杂的人文地域,近年来该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显得尤为突出。2013 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多名暴徒先后袭击鲁克沁镇派出所、巡警中队、镇政府和民工工地,放火焚烧警车。2014 年4 月,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施暴,案件造成3人死亡,其中1 名系无辜群众,2 名犯罪嫌疑人当场被炸死。2014年5月,2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处早市冲撞群众,此后2辆车发生爆炸起火,造成31人死亡,90余人受伤。2015年5月1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有穆斯林群众在东关大街A 里蛋糕清真店食品配送车内发现非清真食品,认为该店出售非清真食品,部分穆斯林群众将该店设施砸毁,虽未造成人员受伤,但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些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及发展。

(二)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西北民族地区有着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地理人文特征,各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西北民族地区地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大、文化教育落后等存在的社会问题较严重。地方政府如果对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民众对政府失去信心,甚至会被不法分子煽动,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仇视心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媒体时代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在现实社会引起动荡,也会在网络上出现舆情的发酵,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极大的威胁,折射和反映出许多现实问题。

西北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相互交织。从民族构成上看,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不仅有多个民族自治州与自治县,而且民族构成复杂。从宗教构成上看,宗教种类繁多。不同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存在差异性,而且信仰宗教的人也存在差异性,同一宗教中还存在派别多样性的各种复杂特征。由此不难发现,目前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不同民族之间存在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且西北民族地区容易受到境外敌对势力的利用,许多敌对势力为了分裂中国,利用宗教问题煽动民族仇恨,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境外敌对势力的煽动与蛊惑。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各种利益矛盾相对突出这一社会条件,在我国西北地区制造一系列群体性事件,阻扰我国社会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境内犯罪分子与国际犯罪分子勾结,导致国内打击犯罪势力效果不佳,难以彻底根除犯罪活动,这使得犯罪分子越来越猖狂。导致这些境外敌对势力不断蔓延,危害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严重破坏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严重干扰我国社会稳定。

互联网信息时代群体性突发事件容易被扩大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得网民数量不断增加,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亿人,而且每天活跃在微博等社交平台的人数超过亿人。在互联网媒体时代,各类APP 在智能手机上的广泛运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2]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的“7.5”打砸抢烧恶性事件,该事件的诱因是广东韶关新疆职工与当地职工群殴。本该是一件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但是由于“三股势力”的恶意炒作,通过各种网站煽动一些网民在QQ群、论坛等发帖呼吁新疆人民示威游行,最后演变成打砸抢烧的大规模危及社会和公众生命安全的“7.5”恶性事件。[3]反映了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些群体性事件,通过互联网传播被不法分子煽动利用就会将事件扩大化,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给政府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带来极大挑战。

二、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群体性突发事件会阻碍和破坏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永续发展,因而,对其要特别关注。深层次地剖析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可以有效预防和规避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一)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表面上看,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于民族或者宗教问题而产生。从根源上看,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均所引发的矛盾。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因其自身自然条件差、环境差、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原因,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人文地域,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从人均收入水平上看,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坚实后盾,西北民族地区的民众经济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容易导致贫困状态的群体存在心理上的落差。这种贫富差距扩大导致人们社会地位出现了分化,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平衡心理日积月累,一旦被不法分子煽动,为了泄私愤,民众很容易卷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

(二)民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其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4]对于处在多民族地区的西北而言,转型期的利益分化和冲突,使得各种利益诉求发展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基层民众为了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往往会冲破社会的正常秩序甚至以极端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利益诉求。在新疆“7.5”事件中,因为官民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不足,加上民众本身具有盲目性,在这种盲从心态以及敌对势力的蛊惑下,才会最终引发成恐怖的暴力突发事件。因此,完善民众的正常利益诉求渠道,是弛缓社会矛盾、维系社会安稳、有效预防和消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

(三)极端宗教活动的影响

西北民族地区一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较多,大多数人信仰宗教。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为极端宗教活动提供了便利。民族宗教信仰中,同一宗教中存在不同派别,不同少数民族对于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排斥性。这种排斥心理容易被极端宗教主义利用,制造不同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将民族矛盾扩大化。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对民众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扭曲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将民族信仰推向政府的对立面,严重破坏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和地方政府的形象。极端宗教活动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政府行政危机管理能力欠缺

当前我国西北民族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各种利益矛盾也不断复杂化。因此,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政府行政危机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在民众公开争取利益的时候为了维护社会表面上的平稳,往往采用强制手段来压制民众。[5]在“7.5”事件中,相关政府部门为了驱散聚集群众,调用警力,造成群众情绪升级,这种手段不仅加重民怨,也损坏了政府自身形象。政府的行政危机管理能力欠缺还体现在政府危机意识淡薄、对危机决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危机的出现是偶然的,可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没有做到全面预测危机事件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没有采取一些预防管理措施。一旦群体突发事件发生,由于存在这种心理,最终的结果就是局面难以掌控。

三、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对策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多种社会矛盾和各种社会冲突累积叠加的结果,为此,我们必须在深谙其发生原因的基础上,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减少其对社会安定团结的危害。

(一)加大扶持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力度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必须要注重改善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通过从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大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强西北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正处于发展时期的西北民族地区想要实现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打赢贫困地区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要依靠国家的扶贫政策,还需要靠地方政府对当地民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加强思想教育,让当地的贫困群众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和相关现代技术的操作与运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贫困群众自身要有‘飞’的内在动力,一贯的依靠外部的帮扶,自己不愿意‘飞’,也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6]

因此,对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言,相关政府不仅要加大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还需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当代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到西北民族偏远乡村工作,提高就业积极性,为西北民族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人才基础。不仅如此,相关政府还应该引导当地人充分发掘当地的一些丰富的资源优势,发挥地方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利用并发展“互联网+”,为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开拓市场前景,让当地农民接受现代先进思想的洗礼,才能让农民的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真正的让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7]也唯有让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尽快实现脱贫,才能有效预防因经济利益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得到良性治理,就必须保证各阶层民众自我表达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政府依照民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及时调整管理政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体冲突。政府还应该与大众媒体保持沟通,密切关注民众的思想动态,正确引导舆论走向,对潜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预防和有效的控制。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基层民情、民意无法及时的向上传达,基层民众的呼声无法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因此,要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广泛听取和收集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对民众反映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可以让民众及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自由的表达权利就谈不上理性沟通。因此,政府要建立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和言论表达自由制度,解决好民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可以沟通政府与不同阶层民众之间的联系,而且还可以使各阶层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极端的利益表达方式出现,破坏社会稳定。不仅如此,西北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强与民族、宗教相关的社会舆论引导,减少负面的舆论影响。

(三)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

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主要的起因是由于民族宗教问题,西北民族地区的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派别多,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在西北民族地区一件偶然的事件都很有可能牵扯出民族宗教问题,进而引发政治性或者是社会性的大事件。因此,在处理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需要正确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要依法管理西北民族地区的宗教,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

对于肆意利用宗教而进行的非法活动,如利用极端宗教主义制造社会恐慌或者分裂行为,要坚决打击。通过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让宗教活动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规范宗教活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加大对西北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网络的正面宣传力度,引导西北民族地区民众对极端宗教活动的危害认识,抵御极端宗教主义思想对民众的思想渗透。

要坚持群众路线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一方面,通过走群众路线倾听少数民族的心声,为西北民族地区解决好民族内部矛盾,要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宗教自觉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另一方面,利用中央、地方相关政策的权威,做好民族宗教问题的顶层设计,集中规划,不仅能对试图借助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的敌对分子进行打击,还能将各族群众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四)树立现代公共危机管理意识

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在有效应对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树立现代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而言,不仅自身要具有强烈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对决策者进行危机管理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提高危机管理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同时,地方政府还要积极主动向当地群众广泛传播危机应急知识、加强危机防范训练等,从而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公众在危机事件中所造成的损失,还可以为地方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提供很多的便利。

目前西北民族地区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复杂,西北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不仅与民族成分、宗教问题利益纠纷有关,还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影响。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社会稳定关乎人民的长治久安,关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地方政府亟需完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沉着应对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因此,地方政府需要矫正自身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途径,提高危机管理意识,采取相关现代化的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民众形成良好的互通机制,才能有效的预防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

猜你喜欢
群体性西北突发事件
一座西北小城
西北不惑
黔西北行吟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西北望
突发事件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