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探析

2020-02-22 06:07
世纪桥 2020年6期
关键词:政治动员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政治动员是指“政治领导主体以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去诱导和说服政治领导客体,赢得被领导者的认同和支持,取得被领导者的自愿服从和主动配合,以实现政治决策规定的目标和任务”[1](P.740)。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方式多种多样,不仅利用国内的资源进行政治动员,还利用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等国外资源进行动员。目前研究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股热潮,但从政治动员这一角度去思考还不多。本文查阅大量有关十月革命纪念期刊、报纸等文献后,对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实践进行探析,以资借鉴。

一、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背景

一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诸多因素,借助外部力量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战争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明显处于劣势时。自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外国侵略,历经沧桑,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面对蓄谋已久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急需从各方面获取抗战力量。出于历史原因以及民族利益的考虑,全面抗战尤其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增强抗战力量成为必要。

(一)国内背景:常年战乱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

自鸦片战争至抗战前夕近一百年来,中国人民不断受到列强侵略与欺辱,国力遭到极大地削弱。抗战前夕,中国经济虽有短暂的发展,但是连年战火消耗了大量国力;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完成的只是形式上的统一,统治内部存在着无休止的派系斗争;虽然国民政府军队数量庞大,但经济落后以及政治上的派系斗争直接影响军队的实力。单从军事角度来讲,以大刀、步枪、手榴弹为主要装备的中国军队是难以战胜拥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的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此外,长期遭受侵略压迫的中国人民以及日军的强烈攻势使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抗战前景信心不足。

相比之下,历经长征尤其是遵义会议后拥有成熟领导层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一支充满希望的抗日力量。抗战初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标志着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开始,这无疑是日后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然而,面对中国国力衰弱以及日军强大的巨大反差,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抗战成为现实需要。

(二)国际背景:苏联需要中国坚持抗战以牵制日军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损害了西方各国在华利益,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的战略安全也产生了巨大威胁。

1936 年11 月,德国与日本共同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该协定表面上反对共产国际,实际上是针对苏联的政治同盟协定[2](P.461),这一协定使苏联直接受到德日两国的威胁。除此之外,苏联胜利地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国力渐强。为此,在全面抗战尤其是战争初期无法获取西方大国援助的时候,中国考虑向苏联争取援助是必然的选择。

(三)历史背景:中苏两国的传统友谊

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中国共产党这一方来讲,正是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一部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发展社会主义,由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始终有千丝万缕般的交集。从国民党一方来讲,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使国民党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并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在全面抗战之前,国共双方都曾不同程度地对十月革命进行宣传与介绍。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达成既定目的才具备一定的基础。也是因为中苏两国曾经拥有的这段历史渊源,中国才更有可能获取苏联的援助。

二、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内容

20 世纪30 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经济危机后,经济都不景气。而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社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这些过程中,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替代的。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抓住当时苏联这些特点与中国抗战的需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

(一)介绍苏联革命经验与成就,增强抗战必胜信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中方与日方军队实力相差悬殊,日军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能不能战胜日本成为当时一些人心中的疑团。为增强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以“提高与启发广大人民的政治认识与民族的觉醒,以增强抗日力量,发起全民动员与全民抗战,使政府军队与人民都一致为着抗战必胜、建国必成而努力”[3](P.282)。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宣传苏联的方式,增强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

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介绍苏联的革命史,以此鼓舞中国军民也会像苏联人民一样,战胜帝国主义侵略,最终取得胜利。1937 年,《解放》周刊刊载社论指出:“苏联的诞生和发展史,真的给了我们中国人很好的榜样。我们当然不会忘记的,当这个共和国初诞生的时候,它是怎样击退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怎样克服了国内经济落后的困难!”[4](P.2)该社论还强调,十月革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苏维埃政权的牢固,当时苏联国内经济也是困难重重,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摧毁苏维埃政权,但苏联人民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反观当时的中国,也是内外交困。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宣传苏联的革命史是为中国军民打了强心剂。其主要想表达,中国不应当丧失信心,苏联人民今天的成就是通过艰苦斗争实现的,以此增强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从坚持持久抗战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作用的角度,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动员军民坚持抗战。1938 年10 月,广州、武汉失陷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面临着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疯狂“扫荡”,还面临着国民党多次的反共摩擦与经济封锁;就整个中国而言,“亡国论”与“投降论”广泛散布,汪伪政权的建立更是动摇了当时的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此种状况,积极借助苏联的经验动员军民坚持抗战。1938 年11 月7 日,延安《解放》周刊刊载了徐冰的一篇文章,指出:“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者认为苏维埃制度只能存在三天,至多三个月。虽然当时国内困难重重,但是,工农大众无以比拟的伟力与不屈不挠的坚决性,伟大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与斯大林克服重重困难,苏维埃共和国已度过它的二十一周年。”[5](P.17)其言外之意是说只要中国人克服困难,坚持抗战,就能像苏联一样获取胜利,建立自己的国家,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在国统区能够唯一合法存在的报刊《新华日报》宣传优势。1942 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今年的十月革命节,正值红军反希特勒战争获得决定胜利之际。这个胜利,粉碎了德国法西斯的巨大计划,使整个世界反法西斯阵线,从此进入新的阶段。”[6]中国共产党通过介绍国际形势、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状况,向广大军民传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好形势,只要中国的抗战坚持下去,必有胜利的曙光。

在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宣传苏联反攻德国的盛况,以鼓舞中国军民努力抗战以迎接中国战场对日反攻的到来。1943 年的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毛泽东在干部晚会中讲道:“今天延安开会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二十六周年。我们去年开庆祝会时,红军还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而奋斗。但在一年之中,红军的胜利就转变了战争的全局,由伏尔加河打到了德涅泊河,即将到来的冬季攻势,又将取得更大的胜利。”[7]在抗战形势逐渐明朗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向广大干部介绍苏联战局,振奋了人们打败法西斯的信心,进而坚定了中国抗战的决心。1944 年11 月,在抗战的最后一年,《新华日报》头条发表了一篇社论:“今天是苏联建国的二十七周年。当此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将要会师柏林,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将要转入全面反攻。”[8]中国共产党不断宣传苏联反攻的战况,其目的是鼓舞中国应当努力抗战,要以苏联为榜样,积极形成中国战场进入反攻的态势以迎接抗战的最后胜利。

(二)强调苏联共产党对苏联胜利的贡献,号召民众参与并支持中国共产党

经历长征后的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极大地削弱。抗战爆发后,要战胜强大的日军,在当时政治情况复杂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急需发展自身力量。1938 年,中国共产党大量发展党员的一份决议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神圣的任务,强大党的组织是必要的……因此大量的十倍的发展党员,成为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9](P.186)

然而,发展党的力量,增加党员数量,并不是大门打开,党员数量就会猛增。如何取得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吸收大量党员、发展力量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当时采取了很多方式动员群众,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提高自身的影响力,间接动员群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都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中国强调苏联共产党在苏联革命和建设中的贡献,对苏联共产党的称赞是不置可否的,但其更重要的含义是,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一定会像苏联共产党一样把中国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国。为此,在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之际,中国共产党渲染苏联共产党对苏联胜利的伟大贡献以及苏联共产党的优点,以此引起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命运中作用的思考。例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全世界一万万五千万的劳动人民,从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之下解放出来了,在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国家。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世界人民得到最后的澈(彻)底的解放。”[10](P.1)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从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分析苏联共产党的本质。如在1937 年《解放》周刊所宣传的那样,“苏联的和平政策,当然绝不是表现苏联的软弱,而是由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性当中产生出来的。它是符合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全世界劳动群众利益的。”[11](P.26)

(三)增加军民对苏联了解,促进中苏友谊发展

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抵御日军进攻,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除了本国人民英勇抗争外,争取国外援助是很有必要的。正如毛泽东在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时写的一篇文章所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的领袖,社会主义的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劳动者,才能真正援助;而我们的事业,没有他们的援助是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的。”[12](P.658)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深刻地认识到了苏联援助对抗战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苏联也确实需要中国在远东地区牵制日军。可以说,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是双方的需要。

因此,为促进中苏友谊发展,在社会营造舆论,增加中国军民对苏联了解,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战动员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年的十月革命纪念日,中国共产党都要对苏联进行宣传,不仅能够让苏联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对苏联的深厚情谊,从更深层次来说,对于动员军民认同苏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全面抗战前期,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向民众宣传苏联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及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进而增加中国军民对苏联的认同。1939年,《抗敌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在今天,帝国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新阶段,而苏联则成为保卫世界和平坚强的堡垒,屹然耸立在花岗岩上,和平的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成为全世界劳动人民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争取和平自由解放的灯塔。”[13]文章通过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比,以加深民众对苏联的了解。不仅如此,在抗战的前几年,苏联是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国家。对此,中国共产党宣传苏联对中国的帮助,对于加强军民认同苏联具有重要的作用。1939 年11 月7 日,中共中央委员会在纪念十月革命时讲道:“你们高举着帮助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旗,援助了并援助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今天正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进行战争,我们必须努力前进,把这一战争坚持到最后胜利,来回答我们的朋友对中国的友谊,并给你们对于中国物质上道义上的援助表示谢意!”[14]

在苏联参与二战后,中国共产党主要是向军民传递苏军不断胜利的消息以及中苏携手共同反抗法西斯的信息来增强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例如,“最近四个月来,苏联红军的伟大反攻,已收复了广大领土,打得纳粹匪军望风西逃。”[15]此外,1941 年,为更好地宣传动员中苏携手反抗法西斯主义,中国共产党还追溯中苏两国友谊的历史,引用孙中山的话,即“亲爱的同志,当此与你们诀别之时,我愿表示我的希望,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大林以良友及盟国而欢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16]以此鼓舞民众与苏联一起抗击法西斯,争取抗战的胜利。

三、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经验

就动员工作的效果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无疑是成功的。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无论侵略者多疯狂,国内政治形势多复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始终坚持抗战,始终是点燃全国民众抗战信心的重要力量,且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时期利用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积累了宝贵经验,对新时代的群众动员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一)采取生动、多样的动员方式

中国共产党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得益于其生动灵活的动员方式。死板、生硬的宣传理论可能会有作用,但其效果一定是微乎其微的,如毛泽东所言,抗战的政治动员“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12](P.481)。在借助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灵活生动的动员方式主要体现在:

第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抗战时期,在全国文盲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过于使用官方的语言进行宣传动员,其效果可想而知。中国共产党在宣传苏联的时候,尽量使用民间耳熟能详的语言,比如“斯大林是我们的朋友、你们遥远的东方兄弟、和苏联站在一起”等民间经常使用、接地气的词汇来传达政治信息,民众很快就能知道其中的含义,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善于运用文字以外的方式动员。文字具有传递、记忆信息的功能,但整个动员过程中,都是文字未免会显得枯燥无味。在纪念十月革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还善于利用图片的方式。例如,《新华日报》在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中连续刊登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头像,1943 年刊登了苏联国内战争的形势地图,如此就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进一步提高了宣传的效果。

第三,运用多种纪念方式进行动员。例如,1943 年,边区政府决定各机关、学校通过放假开大会的方式三天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以及苏联红军的胜利![17]《新华日报》为纪念十月革命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在1943 年11 月7 日头版告知民众“本版及莫斯科版,一律八折,纪念十月革命,门市廉价两天、外版九折”。除此之外,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发表讲话、口号、宣传标语等,从各个方面进行政治动员,引起民众愈发重视,最终达到动员的效果。

(二)密切联系群众,切合民众需求

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过程中能够紧密切合群众需求,为政治动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在全面抗战时期虽然有了很大的觉醒,但这种觉醒除了少部分国民是自发性的,大部分国民是要经过宣传动员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贴合民众需求的宣传动员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十月革命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9 年,《新华日报》赞扬十月革命与苏联时描述道,十月革命“‘不仅已经把自己的政治果实,而且已经把自己的物质果实展示给民众看了’(斯大林语)……而且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是不断的增加……工人每年的人均工资已从一九三三年的一五一三卢布增加到一九三八年的三四四七卢布。”[18]对苏联工人工资增长进行描述,其出发点是抓住国内民众渴望和平与安稳生活的心理,从而引发国民对苏联更多的关注。又如,为迎合国内妇女要求解放的需要,1942 年和1943 年中国共产党在《新华日报》分别刊登了《中苏妇女携手苏联妇女反法西斯委员会电谢中苏文协妇女委员会》和《十月革命解放了妇女》等文章。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促进妇女解放,而且无形之中又宣传了苏联。

(三)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动员

中国共产党在纪念十月革命活动中能够根据时政变化进行抗战动员。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国土面积大量丧失。中国共产党此时意识到,鼓舞全民族的抗战斗志是十分必要的。因此,1938年,《新华日报》社论引用了斯大林的话,“我们非常高兴和快乐的知道我们同志们所流的许多血没有白流,这些血都产生了结果”。其主要想告诉中国军民,中国在抗战初期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但牺牲是有价值的。社论进一步指出“当我们纪念十月革命二十一周年的时候,当我们庆祝苏联的繁荣强盛和幸福的时候,应当知道他们今天的成功,是从过去流血苦斗中得来,他们也是经过艰苦的抗战然后才得到今天建设的成就。”[19]通过举例苏联来告诉民众,我们坚持抗战也会取得胜利。全面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最大化利用十月革命纪念活动进行政治动员,主要介绍苏军战胜德国的战况,让民众了解形势而增强抗战斗志,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宣传效果。

综上而言,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开展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来进行政治动员,其效果是很理想的。其灵活多样、联系群众、根据时政变化进行动员的方式对新时代政治动员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政治动员十月革命纪念活动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黑龙江线上线下融合开展十四项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50岁
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政治动员建设的重点环节
努力提高新时期政治动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