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力量” 崛起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

2020-02-22 04:41:32杨文军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柯文政党民进党

杨文军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100101)

一、 “白色力量” 的概念解析及其崛起的背景原因

(一) “白色力量” 的概念解析

最早提出 “白色力量” 一词的是台北市长柯文哲, 他认为 “白色力量” 应超越 “蓝绿”, 意在提升每位民众的思想水平, 让民众能够安心地生存及生活。 在此基础上提出台湾 “五要”, 即一要务实, 二要创新, 三要摆脱 “蓝绿” 的斗争, 四要走出 “统独” 议题的泥淖, 五要跨越 “蓝绿二选一” 的模式[1]。 按台湾媒体的解读, “白色力量” 不代表任何政党, 而是以个人身份参选, 且有机会胜出, 代表多数选民的心声[1]。 杨立宪教授从“柯文哲现象” 的视角认为, “白色力量” “让国民党更接近国民, 民进党更民主”, 鼓吹 “全民参与, 让台北市民建立民主信心、 超越 ‘蓝绿’对抗, 整合在野大联盟”[2]。 综上, “白色力量”是超越 “蓝绿” 党派, 通过制造或利用社会议题,意在为民请愿, 维护民众利益, 企图塑造国民党与民进党以及整合两党势力之外的在野大联盟。

(二) “白色力量” 形成的背景与原因

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社会分配的不公, 促使“白色力量” 的集结。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以及政商腐败的行为, 加速了岛内民众集结形成反对和制约政商贪腐的社会力量, 从而为“白色力量” 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是“白色力量” 形成的思想动力。 随着岛内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出现了社会治理问题。 一方面, 社会各界保护环境的意识越发强烈, 干预社会治理的意愿油然而生, 因此反“核四”、 提倡“绿能” 等政治与社会运动在岛内此起彼伏, 给台湾政局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 诸多社会案件以及 “独” 派的广泛参与策划,加速了“白色力量” 的崛起。

特别是2013 年7 月, 台湾爆发 “洪仲丘案”,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 岛内民众在 “白衫军”、 社会媒体舆论、 网络传播等推波助澜下,于2013 年8 月4 日, 自发组织 “万人送仲丘” 活动, 并有25 万参与者向政府施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白衫军” 使岛内分散的 “第三势力” 得以集中, 而社会运动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对“白色力量” 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后, 反“服贸协议”、 反课纲调整等进一步推动 “白色力量” 的崛起。

政党恶斗使民众愈加反感。 国民党与民进党长期围绕“核电” “绿能” “军公教” 改革等政治与社会议题展开斗争, 尤其是反“核四”, 提倡“绿能”成为民进党打压与牵制国民党的 “神主牌”, 但民进党的主张并未解决岛内长期缺电问题, 致使民生工程荒废。 除此之外, 国民党与民进党利用社会议题互相攻击, 煽动民粹, 制造族群对立, 严重影响岛内的施政绩效, 损害了岛内民众的利益与社会稳定。 相较而言, 岛内民众厌倦了两党长期恶斗, 转而更加倾向政治素人柯文哲。

超越 “蓝绿” 阵营, 为民请愿的 “白色力量”受到岛内民众青睐。 政治白手起家的柯文哲于2014 年11 月29 日, 以58.2%的得票率击败连胜文, 赢得台北市长选举, 成为新一届台北市长, 被视为一改台北“贪腐、 官商勾结、 效率低落” 的现象, 用选票证明了岛内民众对传统国民党与民进党权贵人物的厌恶。 柯文哲的出现宣告岛内民众支持上原本“非蓝即绿” 时代的结束, 昭示着“政治素人” “个人特质” 时代的来临。 柯文哲幽默的政治语言, 以及坚持勤政的亲民特质得到岛内青年人的大力支持。 当时无党籍人士柯文哲的成功出现, 被认为是“白色力量” 的胜利。

(三) “白色力量” 的发展与演变

“白色力量” 发展初期, 势力相对较弱, 政治合作成为重要选择。 2014 年12 月25 日, 柯文哲就任台北市长之后, 开始着手尝试整合岛内“第三势力”, 如曾邀请亲民党党主席宋楚瑜担任台北市政府首席顾问。 与此同时, 柯文哲也不断制造社会议题企图争取 “泛蓝” 与 “泛绿” 年轻人的支持,以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此外, 柯文哲为了政治利益的考量, 选择与民进党合作。 从这一阶段来看, 虽然柯文哲积极整合岛内 “第三势力”, 但是因为“第三势力”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从而形成了观念上的不协调与不统一的尴尬窘境, 因此整合难度较大。 作为政治新秀的柯文哲在自身政治生涯刚开始时选择与民进党合作, 显示出这一时期的“白色力量” 尚弱小, 只能通过“合纵连横” 的方式来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白色力量” 发展中期, 与民进党合作破局,同时面临韩国瑜的挑战。 在2016 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中, 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 与民进党合作, 获得 “白色势力” 以及绿营的大力支持,并以高支持率成功当选台北市长, 至此, “白色力量” 实力大为增强。 但在民进党持续政治恶斗以及施政绩效不彰引起岛内民众失望的情况下, 柯文哲与民进党分道扬镳。 2018 年 “九合一” 选举过程中, 柯文哲在没有与“蓝绿” 合作的情况下, 与国民党丁守中展开得票拉锯战, 最终柯文哲以微弱的优势再次获得台北市长的 “宝座”。 然而, 柯文哲在“九合一” 选举前的高支持率被突如其来的“韩流” 打破。 直接导致柯文哲的民调一直落后于韩国瑜, 因此, 在失去“浅蓝” “浅绿” 的支持之后, 柯文哲的实力逐渐被削弱。 尽管如此, 柯文哲作为“白色力量” 的精神领袖, 依然影响着台湾岛内的政治版图。

“白色力量” 成立政党, 意在布局2020 年“台湾地区立法机构” 席次及后续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为布局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 柯文哲等人于2019 年8 月6 日成立“台湾民众党”, 积极寻求与郭台铭、 王金平合作。 一方面, 利用郭台铭的庞大资金与支持者服务于选举; 另一方面, 争取王金平在地方派系的支持, 弥补“白色力量” 基层建设不足的缺陷, 但是三人因没有达成合作共识而最终破局。 柯文哲在放弃参与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情况下, 选择把希望放在争夺“台湾地区立法机构” 席次上。 在2020 年台湾第十届 “台湾地区民意代表” 选举中民众党最终斩获158 万余张政党票, 5 名不分区 “台湾地区民意代表” 席次, 成为仅次于国民党、 民进党的第三大政党[4],表明 “白色力量” 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尽管如此,民众党并没有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 形成“关键少数”,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情况下, 无疑会遭到民进党的排挤打压, 这对柯文哲布局2022 年台北市长选举以及2024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是不利的。

(四) “白色力量” 的特点与主张

“白色力量” 的特点。 在组织动员上, “白色力量” 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 其团队通过网络传播的手段表达亲民的政治见解, 吸引网络粉丝, 尤其形成了一定规模且忠诚的年轻支持者, 在短时间内较容易集结; 在筹措经费方面, 由于“白色力量” 主要由“庶民、 乡民和公民” 组成的在野大联盟, 其经费筹措一般通过支持者的小额捐款, 在短时间内汇集巨款作为竞选经费; 在个人特质方面, 柯文哲一直标榜自己是 “白色力量”, 在竞选台北市市长的过程中主要有 “有话直说、 不假修饰” “庶民气息的亲和力” “机智幽默的应答对策” “争议性言论” “回避” 等五种风格[5]。 在成员上, 主要由区别于“蓝绿” 的中间以及泛蓝、 泛绿选民组成。 综其特点可以看出, “白色力量” 通过网络传播, 可以在短时间内召集支持者, 而其组织成员的平民化更是击败权贵政治的重要力量。 此外, 柯文哲自身特殊的政治语言风格更是成为“白色力量” 与“蓝绿” 传统政治人物的重要区隔。

“白色力量” 的政策主张。 在岛内施政方面,2014 年11 月, 柯文哲成功当选台北市长后主张倾听庶民声音, 代表庶民表达诉求, 并再度承诺, 在他执政任内公务员不必服务政治与政党, 只需要全心全力服务台北市民[6]。 2018 年11 月, 柯文哲成功连任台北市长, 他主张“超越‘蓝绿’ 不是要消灭 ‘蓝绿’, 是要让台湾成为和谐共荣的社会; 继续秉持开放政府、 公开透明、 全民参与的价值; 继续推动改变台湾政治文化的社会运动; 继续让台北成为宜居城市, 让人民过更好生活”[7]。 从而表明柯文哲愿意继续跨世代、 跨党派携手合作。 2019年8 月6 日台湾民众党成立, 宗旨为以台湾的整体利益及民众的最大福祉为优先, 并确认“民主、 自由、 多元、 开放、 法治、 人权、 关怀弱势、 永续经营” 之台湾价值得以具体实现, 主张“台湾当局应秉持‘民意、 专业、 价值’ 三项施政准则, 落实开放政府、 全民参与及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 并以清廉、 勤政、 爱民为从政守则服务台湾社会等”[8],表明了作为“白色力量” 的民众党核心价值与政策主张日益成熟。

在两岸论述方面, 柯文哲早在2014 年就表达了绕过 “九二共识” 的论述, 企图用其他的共识取代 “九二共识”, 并于2015 年提出 “一五新观点”, 即 “互相认识、 了解、 尊重、 合作、 谅解”与 “两岸一家亲”[9]。 2016 年, 柯文哲在上海与台北 “双城论坛” 上, 重申 “两岸一家亲”; 2017年, 柯文哲同样在“双城论坛” 上强调“加强两岸交流合作, 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 2018 年柯文哲在“双城论坛” 除了强调“五个互相” 之外, 还强调“两岸关系好, 符合两岸人民的福祉, 也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 此外, 他在去年的 “双城论坛”受访时表示, “两岸交流必须要有延续性、 政策的稳定性, 尊重过去已签署的协议和互动的历史”以及 “台湾整体利益、 两岸人民最大福祉是我们思考的最大原则”[10], 表现出对大陆的善意以及强调两岸之间保持交流与互动有利于维护两岸人民利益, 也更符合岛内民众的福祉。 尽管如此, 柯文哲为了获得“绿派” 人士的支持而绕过“九二共识”,对“两岸一家亲” 一度游离与徘徊, 在“独” 派的压力下表现出随意性、 摇摆性与不确定性。 综上而言, 在“九二共识” 被台当局符号化、 标签化与污名化之后, 柯文哲用“一五新观点” 来论述两岸关系, 这对国民党的两岸关系论述带来挑战。

(五) “白色力量” 生存空间

学界通常把 “白色力量” 纳入到 “第三势力”来讨论, 但对于解释“白色力量” 生存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具适应性。 陈星教授认为, 由于岛内政治结构松动而形成的除国、 民两党之外的另外一种势力, 其根源在于原有政治结构释放出了一定的政治空间[11]。 孙云、 文胜武认为, “第三势力” 若想在岛内获得一席之地, 应努力突破 “统独” 的屏障,淡化 “族群认同”, 引领新议题以及利用国、 民两党政治恶斗的劣迹, 激发民主制衡意识[12]。 王鸿志认为, 社会观念的变化、 社会运动以及“蓝绿二元对立” 等影响岛内“第三势力” 的发展空间[13]。 因此, “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间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岛内政治结构松动有关, 即社会利益诉求、 公民意识觉醒以及政党之间恶斗所产生的政治结构松动为“白色力量” 的成长提供沃土。 此外, 多元的社会文化、 个人的政治特质以及两岸和平发展对“白色力量” 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国民党与民进党内斗给“白色力量” 带来生存空间

长期以来国民党与民进党政治斗争不止, 使得岛内政治生态不稳, 而民众对只顾政治斗争不顾岛内民生的政党表示非常厌恶, 这就给岛内“白色力量” 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白色力量” 的出现打破了岛内民众在选择上“非绿即蓝” 的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为民请愿, 注重岛内民生的新选择。 由于“白色力量” 能及时了解与关注民众的社会与政治需求, 因而得到岛内民众的大力支持, 这给当局带来了极大的政治考验。 总体而言, 由于 “白色力量” 相对弱小, 在岛内的支持群体与结构上并不占优势, 意味着为自身利益代言与话语权随之减少。

“白色力量” 存在有其必然性。 国民党与民进党力量强大, 则 “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间相对较小; 反之, 生存空间较大。 即岛内“第三势力” 的生存空间取决于国民党与民进党释放出来的政治空间。 这一政治空间主要包含国、 民两党之间的矛盾大小; 国、 民两党各自政治力量的整合; 民众对两党的认同与支持导向等。 详而言之, “白色力量” 的主要支持力量包括“浅蓝” “浅绿” 以及中间选民,在政治利益以及社会诉求方面分歧相对较小; 但是“白色力量” 与国、 民两党支持群体有部分重合,一旦国民党与民进党团结一致, 进行政治力量整合, 届时无论蓝营还是绿营会出现归队的现象,“白色力量” 的生存空间就会萎缩。 在2018 年“九合一” 选举过程中, 柯文哲失去民进党支持的情况下, 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国民党籍的丁守中是典型的案例。

除了国民党与民进党政治作用以外, “白色力量” 寻求生存与发展平台也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政治运动” “社会运动” 等都是“白色力量” 获取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手段。 这不仅包含政治利益与政治权利的角逐, 也夹杂着岛内民众的利益诉求。 因此, 抓住机遇, 寻找政治、 社会、 经济等方面议题, 主动出击, 给执政者以精准打击, 成为“白色力量” 寻求生存的重要特点。 政治素人柯文哲击败政治权贵连胜文为这方面的典型。 总而言之, “白色力量” 的生存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 正是因为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政治恶斗且整合能力相对较差, 使得“白色力量” 保持长期存在。

2. 多元的社会文化为“白色力量” 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环境

台湾主体社会文化来源于中国大陆, 闽粤文化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历史上的台湾遭受过西方列强以及日本的侵略与殖民, 对台湾社会、 政治、 经济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加速了台湾多元文化的形成。 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 进一步向西方国家靠拢, 尤其是美国。 1987 年, 蒋经国“解严” 之后,“党禁” “报禁” 随之解除, 这就意味着世界的政治、社会文化能自由进入岛内, 在岛外社会运动、 “台独” 势力煽动以及赴外投资的台商等大力宣扬下,西方的代议制、 共和制等民主体制以及工业文明迅速传入岛内, 为台湾多元文化形成提供了发展环境, 并为 “白色力量” 的生存与成长注入了活力。而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文化的载体之多, 传播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 对“白色力量” 理念与社会价值的传播来说可谓如虎添翼。 柯文哲透过媒体做网红“吸粉” 的政治操作是互联网下台湾多元文化时代的体现。

3. 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为岛内 “白色力量” 的崛起提供外部环境

和平发展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也是大势所趋, “白色力量” 在促进两岸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柯文哲顶住了民进党当局的压力坚持举办 “双城论坛”, 加强两岸城市交流。尤其在民进党执政之后两岸官方沟通管道被迫关闭的情况下, 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白色力量” 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融合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岛内获得一定的支持。 因为“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 仍然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待。 即便 “白色力量” 在对陆政策上有异样的声音, 但并不是主流。随着 “白色力量” 与大陆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作,这种异样的声音逐渐被边缘化。 因此, 未来“白色力量” 选择与大陆保持密切联系, 将会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 “白色力量” 的崛起对政党政治的影响

党俊认为, 在台湾政治生态版图中, “第三势力” 一直是国民党和民进党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监督当局施政、 引领社会思潮和影响两岸关系中, 起着关键少数作用[14]。 刘凌斌认为, 柯文哲两岸的新论述使得蔡英文的 “以不变应万变” “维持现状” 的论述很难向选民交代, 更加难以得到大陆的认可[15]。 林崇诚认为, 岛内“第三势力” 虽然综合实力不及国、 民两党, 但是在民众的支持下, 不仅改变了台湾的政治生态, 也将两岸交流从三角关系引向多角结构[16]。 “白色力量” 作为台湾 “第三势力” 中重要的一支, 同样在影响岛内政治版图的布局以及政党执政绩效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支力量的存在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其他政党力量, 引导政治风向以及监督岛内政党不正之风, 其重要地位不可忽视。

(一) 影响岛内政治势力此消彼长

在2016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过程中, 柯文哲势力与民进党合作, “白色力量” 加入岛内政治权力的角逐, 极大增强了民进党的政治版图与政治势力, 国民党因不团结且整合困难再次输掉了选举。 而柯文哲一直以来有关两岸关系的论述, 如“两岸一家亲” “两岸命运共同体”, 遭到民进党“独” 派的抹黑与诽谤。 代表 “白色力量” 的柯文哲选择与蔡英文当局分裂, 使民进党的力量削弱,成为民进党在2018 年 “九合一” 选举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台湾民众党在2020 年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 席次上未实现“关键少数” 以及“三党不过半” 的目标, 但是民众党在成立之初便取代“时代力量” 成为岛内第三大政党, 彰显了其实力与未来发展的前景。 整体来看, “白色力量” 无论与民进党还是国民党合作都会增加对方的政治砝码, 即“白色力量” 无论与哪个政党合作, 足以改变岛内的政局变化与政治版图的更替, 因此其政治实力不容小觑。

(二) 推动岛内政党与社会力量整合

在现代社会, 政党制度是实现政治整合和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 受相关利益群体的阻挠, 岛内政党制度改革、 政党内部的整合相对而言比较困难。无论国民党还是民进党都面临着这种难题, 即为两党各自的政治整合需要更多的动力或者来自社会外部的压力。 就目前而言, 一直保持较高民调的政治素人柯文哲在一定程度上是撼动台湾政治版图, 推动两党政治转型的重要力量。 这支政治力量得到岛内年轻民众的青睐, 因此在岛内监督民进党、 国民党, 即“让国民党更接近国民, 民进党更民主”。

台湾民众党的成立并规定其他党派人士可以同时加入, 在一定程度上对“蓝营” 与“绿营” 的选民产生 “吸附效应”, 从而冲击了国民党与民进党基本盘。 因此, “白色力量” 的存在将会倒逼国民党与民进党调整选举策略、 整合内部力量。 此外,2020 年台湾 “台湾地区民意代表” 选举之后, 成功获选“台湾地区民意代表” 的民众党人蔡壁如计划在 “台湾地区立法机构” 提出 “在野大联盟”,即抛去意识形态、 政治对立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在民生、 经济议题上与国民党、 “时代力量” 等政党合作[17], 彰显民众党未来在岛内进行政党整合的基础与动力。

(三) 引领社会议题, 清新政治空气

从台湾多年的“选举制度” 来看, 台湾民主制度并没有像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一样, 而是出现了“水土不服” 的现象, 民主制度畸形发展。 选举过程中的黑金政治, 政党博弈下的民粹主义泛滥, 致使台湾政党制度变得乌烟瘴气。

就引领社会议题而言, 岛内每逢选举都会抛出若干议题, 往往成为国民党、 民进党互相攻击对方的工具。 2014 年柯文哲在与连胜文的政治选战中,开创了台湾选举的新模式, 主打年轻网络族群、 强调超越“蓝绿” 等非传统选战打法, 成功赢得年轻人和中间选民的青睐。 2018 年在 “选战” 的过程中, 柯文哲无论在市政还是两岸议题上, 都特别强调 “务实”, 而且厌恶负面操作, 这让许多对传统政治失望的民众感到耳目一新。 这给整个 “九合一” 选举再一次定下了关注民生议题的主基调, 其民生政见与务实的对陆论述也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展现出“白色力量” 引领社会议题的能力。

就净化选举之风而言, 台湾的“民主” 选举制度来源于西方, 高昂的金钱选举已经成为台湾选举中惯用的伎俩。 在这种金钱政治的诱惑下, 民进党阻挡不了政商勾结、 予人谋利的政治弊病, “陈水扁家族贪腐案” 就是其中典型。 柯文哲在参选台北市长前后都公开主张倾听岛内民众声音, 反对“黑金政治”, 倡导务实的“民主” 选举、 “干净” 选举理念。 “柯文哲现象” 的出现, 给岛内政治环境带来新的希望, 因为柯文哲没有国、 民两党带来的政治包袱, 可以充分表达与践行务实的选举制度, 以勤政惠民的政治作为给整个台湾塑造了良好的政治特质, 给台湾政党制度带来一缕新鲜的“空气”。

(四) 参与岛内政治, 谋求政治多元化

2014年柯文哲击败连胜文成功当选台北市长,结束了民众在选择上“非蓝即绿” 的历史, 柯文哲现象的出现使民众有了第三种选择, 并且这种选择一直持续至今。 柯文哲在中间选民以及部分 “泛蓝” “泛绿” 选民的支持下成功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统治过的政治版图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2018 年柯文哲再次成功连任台北市长以及成立不久的民众党在2020 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成为岛内第三大政党, 再次冲击了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选民基础与政治版图, 给岛内民众带来新的希望。 就支持柯文哲的选民而言, 早已厌倦国民党与民进党传统的执政理念、 施政效率以及欺骗选民的选举伎俩。 而近年来柯文哲作为“白色力量” 的典型代表, 积极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 主张参与政治生活, 追求政治多元化等受到民众欢迎。

三、 余论

台湾 “白色力量” 的兴起与发展有其必然性,未来它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取决于国、 民两党释放的政治空间以及自身对外开拓的能力。 “白色力量”与国、 民两党的互动, 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价值以及存在的必要性, 其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为祖国和平统一亟待争取的重要力量。“白色力量” 的持续发展, 深刻影响着岛内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博弈, 以 “四两拨千斤” 的精神, 在国、 民两党的政治版图上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 成为引领台湾未来政治格局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下, “白色力量” 要想增强自身实力, 务必整合内部政治资源、 深耕基层, 扩大政治版图、 提升自身素质与本领, 积极开拓生存与发展空间, 而两岸的和平与发展能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舞台;也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为祖国和平统一贡献自身力量。

猜你喜欢
柯文政党民进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寒冷的子宫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环球时报(2016-03-28)2016-03-28 08:41:41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
环球时报(2009-05-22)2009-05-22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