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洁 贾圆鑫 刘友田
(1.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2.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00)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绿色社区也是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重视绿色社区建设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发展的共同体意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正在不断加速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我们需要迅速调整思维方式,追求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和谐,生态文明正是人类重新思考未来命运、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张关系的新的角度,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绿色社区作为生态社区,是指维持原有社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区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国重视绿色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的基础工程之一,为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活动平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而绿色社区建设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而丰富的思想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都有自己鲜明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
儒家从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出发,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标准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萌生了生态保护的整体意识。儒家思想将“天、地、人”都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元素变化都影响着其他元素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中庸,“执两用中”;孟子主张适度,通过适度活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程度;荀子提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旨在以休养生息,保护自然资源来达到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展现的生态保护理念对我们当下进行绿色社区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启发我们有限度地使用自然资源,社区建设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开发的适度性。
道家提出万物一体、自然无为的生态自然观。“自然无为”是人类寻求本源的自然属性,也是老庄哲学的基本内涵。“道生万物”,在此基础上道家强调人要崇尚自然、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用“自然无为”的方式与自然界进行交流,达到顺应天地万物的状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生养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按照这个理论,人类应该始终对自然抱有感恩之心。道家对不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就表达了担忧:“天下有几何哉?或一家有数井也。今但以小井计之,十井长三丈,千井三百丈,万井三千丈,十万井三万丈。……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也。今穿子身,得其血脉,宁疾不邪?今是一亿井者,广从凡几何里?”[1](P115-119)这在警示我们,仅仅开采地下水就将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如若继续大兴土木、深穿凿地又将形成怎样的局面?自然将会变成怎样?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诚然,单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法自然”是有限的,但是它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绿色社区提供了新的哲学考量。
佛教倡导“佛教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主张应该调整心灵、善待万物,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由人类推及宇宙众生之间的“平等”。佛教的“缘起论”认为,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由各种条件结合形成的,而不是孤立存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依相成的,不能单独存在。自然对人的意义极其重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人自身。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也能体现在生活中。佛教徒都有植树护林、栽花种草的优良传统,佛教寺院也大都修建在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的树林之中,这都是其生态思想的体现。只有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参禅悟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佛教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佛教的生态理想观,对我们营造社区绿色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积极作用。
2.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在谈论自然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不是孤立地谈,而是将其放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评判。虽然有些思想与当今情况有些差别,但其精髓部分对我们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有一定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一致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未来理想社会状态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活只能依靠自然界,脱离自然性的人、脱离自然界而生存的人,是无法想象的。马克思还阐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统一,他认为,人不能够独立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之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人类与自然界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在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对人类的反作用则体现在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上。恩格斯指出:“由动物改变了的环境,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先改变环境的动物,使它们起变化。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于别的事物,并且反过来后者也作用于前者,而在大多数场合下,正是由于忘记了这种多方面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就妨碍了我们自然研究家看清最简单的事物。”[2](P988)人的改造活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和发挥的结果,加上自然界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创造出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如果这种改变有益于自然界,就会促进自然界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巨大危害,这也是当今生态危机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完成了本质上的统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即人的异化的自我回归,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异化的回归,是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或者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马克思强调了社会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有人的自然本质特征,人与人的联系正是通过自然界的现实的生活要素进行的,社会中的人的存在基础是自然界,而且只能是自然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社区建设中去。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P10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草湖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4](P23-24)作为生态文明治理的“重要一公里”,社区一向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200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颁布的《2001—2005 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上提出绿色社区创建任务,文件强调了“要把‘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逐步纳入文明社区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还提出创建绿色社区的任务是“努力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倡导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文件提出了“十五”期间创建工作的范围和要求:“在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逐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培养公众良好的环境伦理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文件还规定了绿色社区建设的基本标准:“有健全的环境管理和监督体系;有完备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有节水、节能和生活污水资源举措;有一定的环境文化氛围;社区环境要安宁,清洁优美。”在上述文件指导和推动下,我国环保重点城市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很快起步。
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创建活动,2004 年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全国妇联共同举办“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启动仪式暨绿色家庭现场演示会”,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到会作动员报告。2004 年7 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关于进一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将‘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作为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力措施,纳入工作计划,统一安排”。同时,根据各地创建经验及科研成果编制和下发《全国“绿色社区”创建指南(试行)》,对创建绿色社区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作了明确规定。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019 年10 月29 日印发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指出,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以广大城市社区作为创建对象,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促进社区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到2022 年,力争60%以上的社区达到创建要求,基本实现社区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此次《方案》对绿色社区创建提出明确的对象、内容和目标,充分反映了创建绿色社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从绿色社区建设的标准来看,绿色社区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的,目的是使区域环境不受侵害,但是却忽略了居民与生存区域之间的生态合作是否使居民与社区之间达到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绿色社区在实际建设中标准应用范围过大,但建设效果却不明显。例如:要求在空气质量方面,机动车要及时清洗,尾气排放要达到标准,这对大多数普通社区居民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再如噪声管理上,机动车禁止鸣笛,这条规定在居民住宅小区内实行卓有成效,但是将范围扩大到社区其有效性就难以确保。
2.部分标准的执行对象难以界定,社区能考量的范围有限,制定者的能力和社区对政策执行力度的高低,致使政策落实成效不明显。例如在治理社区污水方面,社区能力有限,凭借自身的力量还不足以达到彻底整治的目的,在执行治理方案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出面进行处理;废物处理方面,需要强制有力的管制措施,才能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但社区工作人员很难强力执行管制措施。
3.从生态文明角度看,绿色社区建设方面规定的标准有些偏低,达不到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生态标准的严格化对绿色社区后续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标准的高低更是影响着绿色社区建设的进程。但目前有些要求还不足以成为绿色社区的标准,例如要求车辆在规定位置上停放,禁止在社区墙面上乱涂乱画,保持社区道路清洁等,这些标准在社区内推行很容易,大部分社区居民也能够按要求做到,但是在推进绿色社区建设方面的作用微小。
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自推进绿色社区建设以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负担和人口众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绿色社区的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尤其是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绿色社区的建设进程,主要表现在:
1.社区生态系统脆弱。我国起初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大幅开垦并过度使用土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生态脆弱地区已达国土面积的六成以上,整体的生态功能较弱。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之一,自然也受到影响,社区建设所营造的生态环境也参差不齐,社区生态功能强弱不一,例如西北地区的社区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大,难治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2.生态灾害频发。我国在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时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由于生态破坏严重,导致我国的生态灾害频繁且严重,例如由于林地水土流失,长江中游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严重,在此区域的社区居民受到的巨大影响,社区建设严重受阻。
3.社区生态压力急剧增加。经济的增长对环境的需求加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净化、温室减排、水资源的需求压力也在进一步增加。气候问题是影响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气候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发展,进而影响社区建设的进程。水资源作为社区居民生活和社区绿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之一,对绿色社区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国的水资源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治理水资源污染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社区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绿色社区建设应该通过规划引领,科学创建,对社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整体性、长期性、系统性问题进行思考和统筹,规划要符合城市区域发展和功能区划分,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构建绿色社区要遵循生态设计原则,社区生态设计要坚持无污染、无危害、可循环利用的原则,从而体现出绿色社区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生态设计要求绿色社区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并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这是绿色社区区别于其他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由于我国绿色社区建设模式处于发展阶段,绿色社区的建设标准应继续完善。绿色社区建设的指标涉及的方面众多,难以准确估量,为了更好地对绿色社区建设进行评估,应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符合实际、细化的指标,设计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指标值,通过互动指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污染物的排放,通过评价指标客观有效地降低居民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量化支持手段来评价保护效果。建议在指标中设置否决项指标,若在这些指标中,有一项不达标,则取消“绿色社区”称号。
绿色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思想的认同,思想“绿色”促使行动“绿色”。居民作为社区主体在追求经济高效、节约能源的同时更要保证其生活质量,社区建设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舒适性作为代价。为使社区环境能给予居民亲切、自豪和认同的感受,丰富居民生活,绿色社区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广告牌、培训、会议等各种渠道宣传绿色社区、生态文明思想。社区可以进行方式创新,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更好地传递给社区居民,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绿色社区建设中去。社区内可开展绿色文化活动,绿色文化活动面对的是基层人民群众,工作难度大,需积极构建公众参与的物质和制度平台,在物质平台构建上,整合社区内部资源,提高社区设施利用率,增加社区公益性设施,开放公益性场所的功能。同时需要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等协调每个社区成员,使社区的各个部分形成良性互动,将绿色社区的建设落实到每一个社区居民的身上,让居民掌握主动权,积极主动参与到建设中去。
建设绿色社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第一,要充分利用社区当地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借用外部的山川河流等景观,依据现实条件就地取材,对社区环境进行整体的规划,将对原先社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改造降至最低限度,彰显当地特色。第二,要多方统筹。在我国,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应兼顾二者的特点,创新社区绿化方式。对于城市居民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建筑密度较大,土地资源缺乏,用地紧张,应根据自身现实情况,采取合理的绿化方式,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率,提高整个社区的绿化水平。而对于用地不太紧张、居民较少、硬化面较少的乡村社区来说,应注重绿色植被的质量和绿化系统的可持续性。建设和管理绿化系统,对提高整个社区的绿色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广泛使用的绿化形式有壁面绿化、柱廊绿化、立交绿化和围栏、棚架绿化等[5],城市社区可以选择垂直绿化和柱廊绿化。垂直绿化对缓和建筑物内外的温差变化,恒定室温作用显著。社区在选择垂直绿化时要注意植物的选择,要选择攀援能力强且不易招蚊虫的植物,避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从增加整个社区绿化覆盖率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对社区车棚进行绿化,建设“绿化车棚”,选择爬山虎、常春藤等自力攀援的植物,这些植物生存能力强,在进行管理时也省时省力。柱廊绿化是在有限的社区空间内对社区的娱乐走廊等进行绿化建设,既可美化长廊,又可遮荫乘凉。农村社区的绿化建设在选择树种时,要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易成活的树种,同时,为了提高农村社区绿化水平,在道路两旁宜以绿化景观树种为主,提高整个社区的绿化质量。
社区是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多元参与的共同体,要协调社区内各方面关系,则不可缺少适宜的体制机制。社工作为一种服务性的专业和职业,其形成的社工机制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人才机制。将社工机制引入绿色社区建设中,使其适应绿色社区的要求,将会为未来社区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由于社区内存在多元主体,各个组织的职能不同,多元主体走向联合的困难较大,此时社工这个专业化岗位的作用就变得尤为突出。社工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沟通技巧,将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等进行沟通和协调,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能动性,具有纽带作用,政府提升建设绿色社区的力度,协调相关单位解决环境问题,社区居委会发动居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绿色社区建设,其他部门满足社区建设的软、硬件设施等,社工可以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绿色社区建设。社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防范、解决在建设绿色社区过程中社区居民面临的问题,满足其合理的需求。社工可通过个案工作的技巧,进行家庭访问,宣传绿色社区建设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环保工作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便于对其进行行为指导,在沟通与互动中相互影响,实现社区居民环保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进而切实有力地解决社区环保问题。
绿色社区的建设包括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治理、当前社区绿色文明的保持以及未来如何持续发展。“中国应该在综合性环境法制建设、政策建构和执行方面实施一种协调统一的治理模式,把自上而下的治理与自下而上的转型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成功实现绿色发展、低碳转型。”[6]目前,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的关注点只注重当前存在问题的治理,却忽视未来的持续发展。很难做到“防”“治”结合。“德治源于传统,经现代转化,是善治的基石。道德约束是一种非制度性的规范,可以作为社区法治的补充,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7]构建绿色社区,要软硬结合,既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注重社区环境管理,又要注重人文社会精神层面的培育和改造。政府作为绿色社区建设的责任主体,更要杜绝形式主义,应积极建立绿色社区监督部门,制定公民参与绿色社区创建的相关法律规定,并督促这些法律规定落实到相关的利益主体上。社区内可以组织成立监督小组,促进并监督当地政府的生态管理,对绿色社区建设中的不符合法律规定、不规范的行为、不公平的政策进行监督。同时,可要求加入第三方评估组织,发挥第三方组织的监督作用,坚持用公平、公正的立场进行监督,防止政府不作为、应付了事。针对绿色社区建设进行全面评估与监督,保证绿色社区建设高效完成[8]。绿色社区的建设要兼顾环境质量和物质需求,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绿色”管理方式和有效的监督体系以确保绿色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总之,人们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喜悦时,也应注意到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带来的伤害。绿色社区的示范作用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基层,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都对绿色社区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绿色社区建设时难免遇到很多的问题,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克服这些难关,进行创新建设,使绿色社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绿色社区建设更要紧跟时代,使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到建设中,同时要贴近居民生活,培育居民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