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芬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撑。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形成改革的最大合力,需要对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加以总结,以期为后续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经验借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最重大的创新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深入人心,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密不可分。
方向正确,事业才能发展。对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方向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体,同时它还是理论、制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这种运动的轨迹不是社会主义先驱者能够预见,并能够提出解决对策的。正如邓小平提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1](P291)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培育形成,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一历史重任勇敢地扛在了自己肩上,并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奋斗目标旗帜鲜明地写进了党的一大通过的政治纲领中。2017 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过上了曾经不可想象的富裕生活,我国也到了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过去的成就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未来战胜困难依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样不可缺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形成新思想并与旧观念和其他非社会主义思想做斗争的过程,是充满风险挑战的,关键在于领导者自身能否首先突破思想的禁锢,领导人民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思想起点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再僵守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也不再模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而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认识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形成巨大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开展的。这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思想观念上自我革命,突破了苏联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探索,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思考。中国依据“摸着石头过河”的建设思路,逐渐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民主法制等等。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国家的价值追求第一次这样清晰地被表达出来。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凝心铸魂的工作非常困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任重道远。唯有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保持警醒,勇于斗争,才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路线。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中,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叙述大多是描述性的,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鲜少提及。尽管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思想,但是具体的实践却是全新的。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美好社会值得人人向往,但如何建成这样一个社会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马克思经过长期探索,逐步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进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必然能够实现的,但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如何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解决的时代问题。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一国范围内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过探索,列宁提出,“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更为重要”,“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2](P399)。我国经过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也总结了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P118)。
社会主义是理想目标与实践过程的有机统一。正是立足于对中国国情的坦然面对,对中国问题的深入思考,才逐渐形成在中国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沿着这条思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领导人都是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较高的物质文明,还要有较高的精神文明,由此提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个人层面的价值规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重大社会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两大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协调统筹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不仅是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还是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是和谐的。因此,和谐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需要共同的价值观把全国人民凝聚起来,这就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了让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凝练,便于人们认识、理解、认同。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都是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推进中国发展,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面向新时代,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同样需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的思想意识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不同的价值观念也随之涌现,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如何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和现实难题。从根本上来说,应该遵循以下两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要为首要条件。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变得日益广泛和迫切。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过一种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不再漠视侵权、腐败、不公现象的发生,而是希望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大地;不再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希望谋求自身全面的发展;不再无视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而是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不再忍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自私,而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等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必须时刻关注人民现实生活需求的这些变化,并采取切实措施来维护和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和法治,创造优美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取决于能否创造一个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客观的生活环境,取决于能否真正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在涉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人民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践行者,要引导人民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是为了人民的需要,并且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一次次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那是因为人民生活太贫穷了,人民渴望富裕的生活,随着富强、民主、文明等价值观的出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自身生活富裕的过程中,将国家的价值追求与个人的利益实现了结合。尊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要尊重他们实现美好生活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初人民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和出发点,这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史观的尊重。进入新世纪,达到总体小康目标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凸显,这种不协调其实也是人民的需要拓展了,从最初的经济需要,增加到更多的社会需要。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民开始渴望更公平的教育、更自由的流动、更安全的社会秩序等。
党的十九大之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因此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建成一个富强的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当然是矛盾存在的起点,不过因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需要得到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产品,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过程给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相对单纯的任务。因为需求侧的简单,造成供给侧的简单,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围绕建设富裕的国家。但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就变得复杂多了,首先是需求侧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社会主要矛盾之下,人们需求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广泛,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方面,而是拓宽延伸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这样的需要不仅对经济领域生产的供给侧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政治制度、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的供给方面提出了要求。需要的复杂性,带来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被提上日程。那么,在这种社会发展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更加要考虑人民的现实需要,更需要充分吸收人民群众满足需要的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通过文化吸收与融合培育践行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依然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多样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然随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就不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其中最大的理论认识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不断地思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4](P3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实际行动创造性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模式,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实践创新。正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逐渐被一步步地培育起来,并指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指导,这些创新理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文化前提。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强国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新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新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探索和研究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P313)在现实生活中,要自觉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4](P313)。中国自古重视以文化人。在国家治理中,注重发挥道德礼仪的重要作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因此,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和命脉,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树立批判、继承、创新、弘扬和发展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不能不加分析地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全盘否定。正确的做法和科学的态度是: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也要适应历史时代的变迁,同时还要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要正确区分哪些是应该弘扬的,哪些是应该批判的,哪些是需要在学习中创新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P16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对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与核心价值观共通的有益文明成果,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相互激荡中取长补短,又要在交流交锋中相互融合,更要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一方面,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弊病而出现的,它同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价值观领域也有所体现和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其中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也曾经是先进的社会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已经构成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要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就是要在吸收借鉴中发展出更加先进的文明形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另一方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未来视角。当今世界上的文明不能单单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明形态来划分,即使是只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文明形态,但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不同的制度形式和文明样态。对于不同的文明,我们都要学习和借鉴,方可成就新的更先进的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对于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6](P10)